㈠ 趙盼兒花魁裝是如何驚艷你的你還覺得哪個朝代的妝容比較好看
古裝電視劇《夢華錄》自從播出以來,憑借著優秀的劇情和演員們精湛的演技,獲得了很多觀眾的認可,還有劇里每個人物的穿搭造型更是備受好評。特別是趙盼兒的花魁裝,真的是讓人意猶未盡,印象深刻,就像是畫裡面走出來的古典美人一般,令人非常驚艷。據了解,趙盼兒的花魁裝是參考唐代仕女圖的,唐風的造型再加上濃妝,配上劉亦菲的超高顏值,自然是無話可說。
初唐時期的女子底妝都會比較白,而且在她們的額頭和臉頰兩邊還會裝飾有紅色的線條,看起來非常有個性。線條除了有裝飾的作用以外,還可以修飾整個臉型。除此之外,還有她們的眼妝以及眉毛,都是非常好看的。初唐女子在畫眉毛的時候,眉形通常都比較纖細,這樣的眉形,也更能把她們的柔美秀麗給襯托出來,當然,還有其他朝代的妝容都是非常好看的。
㈡ 唐朝女性的妝容特點是什麼樣的
自古以來女性都是非常愛美的,無論是哪個朝代的女性都非常的愛美。那麼今天我們要討論的主要是唐朝女性她們妝容的特點是什麼?因為唐朝是非常繁榮的一個朝代,那麼他們那個時候最為經典的應該是仕女妝。它們一共分為7個步驟,第1個就是抹鉛粉,第2個就是抹胭脂,第3個就是塗鵝黃,第4步就是帶眉,接著是口脂,然後還有花鈿其實唐朝當時化妝跟我們現在也有很大的不同。
由此可見,唐朝的化妝是非常有特色的,並且唐朝時候的一些妝容到現在都有所流行。那麼在一些電視劇上,對於他們的妝容也做了非常明確的介紹,並且在所有的朝代當中,唐朝的妝容可以說是最為有特色的。
㈢ 唐朝的美女是怎麼化妝的
在唐代若女人只不施胭脂只是敷粉畫眉,那麼她基本上就相當於素顏,也就是所謂到底白妝。與白妝相對的就是紅妝了。紅妝非常的復雜,有酒暈妝、飛霞妝、桃花妝等。在唐代女人化妝的步驟也是非常的復雜的,首先就是敷鉛粉,就是抹胭脂;其次就是畫黛眉;最後就是描斜紅,所謂描斜紅就是在臉頰上畫兩道新月形或其他形妝飾。
唐朝的美女在化妝的時候,講究高調,越高調越好!
㈣ 古代歷史上唐代女子如何化妝
唐代詩人元稹在《恨妝成》里,大致將女子化妝概括為7個步驟: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化面靨、貼花鈿、描斜紅、點口脂。
㈤ 簡介一下,「唐宋元明清」各自女子的妝容特點
1、唐朝
唐朝妝容最大特色就是面部一定要化白面妝。唐玄宗時期更是百花齊放,光是眉形便有十多種,鴛鴦眉、小山眉、五眉、三峰眉、垂珠眉、月眉、分梢眉……唐玄宗時期還流行在額頭畫花,用金箔貼上,整個妝容配上當代的發髻顯得華貴艷麗。
唐代民風開放,因此唐女子妝容多有變化,僅晚唐時期三十多年時間里,唇式就出現了17種之多。酒暈妝、桃花妝、飛霞妝等流行的妝容也融入了外來文化的特色。
盛唐時期,流行把眉毛畫得闊而短,形如桂葉或蛾翅。元稹詩雲「莫畫長眉畫短眉」,李賀詩中也說「新桂如蛾眉」。
2、宋朝
宋代受程朱理學的影響,審美偏清秀質朴,所以宋朝的女子妝容極為素潔。但是唐朝盛行的遠山黛在宋朝依舊十分受捧。宋朝妝容強調自然膚色及提升氣質。
明、清的「裸妝」都是從宋代承襲的。胭脂只是略施一點,唇妝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不再是桃心唇,而是比較豐滿圓潤的唇形,以淺色為主。
盡管宋代妝容大走簡約風,但精緻和高級感一樣沒落下,宋代皇後率先用珍珠作為面靨。面靨是古代婦女面部的妝飾,除了貴婦才用得起的珍珠,平民一般用金箔片、螺鈿殼、花草、榆錢等剪製成的各種花朵形狀。
此外,「倒暈眉」在宋朝盛行於宮中,是一種畫成寬闊月形的眉式,在一端由淺入深,逐漸向外暈染,直至黛色消失。這種眉式在宋人所繪的《歷代帝後像》中表現得十分明顯。
3、元代
元代北方游牧民族的婦女盛行「黃妝」,即在冬季用一種黃粉塗面,直到春暖花開才洗去。這種粉是將一種葯用植物的莖碾成粉末,塗了這種粉可以抵禦寒風沙礫的侵襲,開春後才洗去,皮膚會顯得細白柔嫩。
貴族女性們感覺此妝很美,就用黃妝飾面,塗以金色,演變成為宮廷流行的佛妝。佛妝在北方民族建立的宮廷中盛行,顯然是受佛教的影響,也與寒冷地區的氣候有關。
燕地女子冬天用黃色的枯萎葉做漿塗面以防風吹,稱之為佛妝。佛妝即是整個面部塗成黃色,以擬金色佛面。
4、明朝
明代女子著妝以明亮為主,艷麗色彩盛行,與清代相差最大的是明女臉頰色彩偏亮,唇色自然。整體而言,明妝是最接近現代審美觀的。明朝眉形開始有了一些變化,不像宋朝和唐朝那般有弧度,更自然,眉尾偏長。
這時候的唇色和化法,都比較接近於現代,唇邊干凈線條柔和。為了讓五官更加立體,手法上流行「三白法」,即在額、鼻和下顎三個部分暈上誇張的白粉,表現面部層次。
5、清朝
清朝時期女子妝容以含蓄內斂為美,總體上來說以素雅簡約為主,眉毛纖細,部分有身份的女子眉心會畫得高挑一些,眼妝清淡柔和,胭脂多用粉色系,這樣看起來更少女。
當時女子的眉毛均為眉頭高、眉尾低的形態,形狀纖細修長如柳葉,彎似新月,襯托出女性清秀柔美的姿態。
清朝女子的唇妝追求的是一種小而薄的感覺。嘴唇都是上唇幾乎不塗,下唇只塗抹內唇部分,從中間向兩邊減淡, 第一眼看上去有點像現在特別流行的「咬唇妝」。
㈥ 唐朝和宋朝女性的妝容有何區別哪種更讓人容易接受
唐朝時期女性特別流行化桃花妝,桃花妝就是在女人的臉頰、眼睛還有嘴巴的地方用粉紅色的顏料來塗抹。先在眼睛處用紅色的眼影來畫眼睛,然後在兩腮的位置也用紅色的腮紅塗抹,嘴唇的位置先是用白粉來塗白,然後在嘴唇中央的位置上下畫兩瓣桃花的形狀,最後就是在額頭的眉心處點上一個桃花形狀的圖案。
總之,唐朝時期女性的妝容是凸顯女性的華麗和華貴,但是到宋朝的時候就比較偏向於素氣秀雅了。按照現在審美來看,還是更能接受宋代的妝容,因為現代女性也是比較講究自然美,觀點很一致。現代妝容是為了讓自己的五官看起來更立體更自然,因為這種妝容適合現在都市人們的日常生活。
㈦ 唐朝女性化妝七步法是什麼
化妝的次序大致如些:一敷鉛粉、二抹敷脂、三塗鵝黃、四畫黛眉、五點口脂、六描面靨、七貼花鈿。就即是現今的塗胭脂、畫口紅、修眉及花鈿(額飾,兩眉之間的裝飾)。
唐朝化妝重點與現代差別不大,稱呼不同而已,如上粉底稱上鉛粉,畫眉毛是畫黛眉,擦口紅是上唇脂;特別的是唐朝女性會在眉心、太陽穴與嘴角畫動物、植物,稱為花鈿,若以金箔製成則稱金鈿。
唐朝女性塗口紅流行心形、鞍形與一般形,心形是上下唇畫成正、倒愛心狀,鞍形是上下唇皆畫成M字形,一般形上唇依唇形描紅,下唇為半圓形,無論哪形的唇脂面積都比嘴唇小。此外,史書記載唐朝楊貴妃喜歡上很白的粉底,再擦上很深的腮紅,紅到連擦汗的手帕也染紅,因而蔚為流行,當時女性競相模仿。
現代人模仿
2012年10月,有媒體報道,台灣教育大學美術系畢業、現年25歲的陳妍卉,模仿古代女性妝容,一步步解構如何畫出「唐朝仕女仿妝」,文章發表後暴紅,僅約10天就吸引逾11萬人次瀏覽,並吸引網友轉載討論。
因仿妝相似度極高,網友大贊「太厲害了」、「好像從畫裡面走出來」、「生在唐代一定是寵妃」。
陳妍卉在《唐朝仕女仿妝》文中,放上4種妝容及從初唐到晚唐流行的11種眉型,除解構化妝步驟,還貼出妝容與仕女圖對照,為提高相似度不惜扮丑,畫出極濃黑的短胖粗眉,並用力擠出雙下巴拍照。
㈧ 唐代婦女妝容,真正的唐朝是怎樣的
面部化妝有敷鋁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點面靨、描斜紅、塗唇脂諸多方法,淡妝者采其二三,盛妝者悉數運用。鉛粉色澤潔白,質地細膩,施於面、頸、胸部,「纖白明媚」。胭脂為提取的紅藍花汁配以豬脂、牛髓製成的膏狀顏料。
由於帝王士大夫的偏愛,女子眉式花樣百出。玄宗在四川曾令畫工畫《十眉畫》,名目有鴛鴦眉、小山眉、倒暈眉等。闊眉是主要眉式,初唐一般都畫得較長,盛唐以後開始流行短式。花鈿是一種額飾,以金箔片、黑光紙、雲母片、魚腮骨等材料剪製成各種花朵之形,尤以梅花最為多見,貼於眉間。
面靨是於面頰酒渦處以胭脂點染,或像花鈿一樣,用金箔等物粘貼。斜紅是於面頰太陽穴處以胭脂染繪兩道紅色的月牙形紋飾,工整者形如弦月,繁雜者狀似傷痕,是中晚唐婦女一種時髦的打扮。
唐代服飾圖案的設計也趨向於表現自由、豐滿、肥壯的藝術風格。唐代開始,工藝裝飾普遍使用花卉圖案,其構圖活潑自由、疏密勻稱、豐滿圓潤;
特別是波狀的連續紋樣與花草相結合後(就是唐代盛行的纏枝圖案),唐代服飾圖案,也改變了以往那種以天賦神授的創作思想,而改以真實的花、草、魚、蟲進行寫生,但傳統的龍、鳳圖案並沒有被排斥,這也是由皇權神授的影響而決定的。
唐代服飾最明顯的特點是雙軌制,在大的祭祀場面,穿漢人的傳統衣服;在平時,唐代的常服是胡服(即鮮卑裝)系統。
㈨ 唐朝女人的妝容
唐代女子妝容
唐代是我國政治、經濟高速發達,文化藝術繁榮昌盛,封建文化燦爛輝煌的偉大時代。唐代女子的妝容更是別出心裁。唐代女子的上妝順序是:敷鉛粉—抹胭脂—畫黛眉—貼花鈿—描斜紅—塗唇脂。
唐代女子化妝順序圖表
敷鉛粉
鉛粉古稱粉錫或鉛華,夏商時已經出現,為我國古老的化妝品,用途跟現在的BB霜或遮瑕粉差不多,取少量擦於面部,塗勻,可以使整個面部看上去更加白皙、柔嫩、光滑,沒有雜質,即使你臉上有一些斑痕,也可以幫你達到掩飾的效果。
抹胭脂
抹胭脂在唐代可以說是最常見的美容內容,一方面是因為胭脂已經有了相當長一段時間的歷史,自從漢代被張騫引入之後,一直受到女子的青睞,另一方面,製作胭脂的工藝越來越好,到隋唐兩代的時候,胭脂已經成了女子化妝必不可少的化妝品了。
唐代女子塗抹胭脂都非常厚,史書記載,楊貴妃到了夏天所流的汗都是紅色的,可見她所抹胭脂的厚度之多。但這還不算是最誇張的,王建在他的《宮詞》中曾描寫過這樣一個宮女:她在洗漱完畢之後,臉盆中的水就像多了一層紅色的泥漿,「金盆水裡潑紅泥」,就是對這種現象的描述。
畫黛眉
黛眉就是描眉,眉毛的形狀有柳葉眉、吊梢眉等,主要是青色或黑色。描上去更加嫵媚、誘人。唐代婦女還很注重眉形的設計。當時流行的眉形有鴛鴦、小山、三峰、涵煙、倒暈等十幾種。各種眉形都是將原有眉毛拔去,而後再繪製成的。眼眉處用青色的顏料繪出各種樣式,統稱黛眉。盛唐婦女盛行闊眉,也稱桂葉眉,用黛色淡散暈染,將眉毛畫得短而闊,略成八字形。
黛 眉
貼花鈿
貼花鈿這種化妝方式又稱花子、媚子,施於眉心,形狀多樣。它並非用顏料畫出,而是將其剪成花樣貼在額間、鬢角、兩頰、嘴角。用來剪花鈿的材料,記載中有金箔、紙、魚鰓骨、茶油花餅等多種,剪成後可收藏在狀奩內。最有意思的是,甚至蜻蜓翅膀也能用來做花鈿。化妝時用呵膠將它貼在眉心處。有的還在花鈿上裝飾各種縷金圖案。
「春陰撲翠鈿」、「眉間翠鈿深」、「鵝黃剪出小花鈿」等詩句都是對唐代婦女貼花鈿的描寫。唐代花鈿的顏色主要有紅、黃、綠三種,紅色是最常見的。花鈿的形狀種類繁多,有桃形、梅花形、寶相花形、月形、圓形、三角形、錐形、石榴花形、三葉形以及各式花鳥蟲魚等30多種。
花鈿在魏晉南北朝時期就出現了,據說唐代流行貼花鈿還是從上官婉兒開始的,武則天當政以後,上官婉兒是執掌文書的女官,每次武則天召見群臣時,上官婉兒都躲在帳後記錄。有一次,宰相上奏,上官婉兒偷偷地多看了幾眼,被武則天發現,就用小刀扎在上官婉兒的額頭上。從此,上官就用花鈿貼在額頭上來遮掩疤痕。宮女們見了好看,也跟著貼,以至於花鈿的影響力逐漸擴大並流行開來。
花鈿
錐形花鈿、點唇
圓形花鈿、點唇
面靨
面靨可以是畫的也可以是貼的,點在雙頰酒窩處,形狀像豆、桃杏、星、彎月等,多用朱紅,也有黃色、墨色。
斜紅
斜紅是描在太陽穴部位的紅色裝飾。
點唇
在隋唐女子的妝面中,還有另外一項非常重要的步驟,那就是點唇,將唇脂一類的裝飾品塗在嘴唇之上,突出唇形。這里所提到的唇脂是我國最早出現的「口紅」,主要是由硃砂融合動物的油脂製成,色澤感很強。當時點唇的手法與現代有所不同,當時是以嬌小濃艷為主要特點,且變化多端。他們認為最好看的唇形就是像櫻桃一樣別致和鮮艷,因而女子在點唇時,往往先以鉛粉塗抹整個嘴唇,然後再以唇脂點出嘴唇,來美化自己的唇形。點唇的手法非常之多,光是晚唐三十幾年的時間,點唇的樣式就出現過十多種。還有一種頗具特色的面飾,指的是在婦女面頰上用丹青、朱紅等顏料繪出各種圖形,如月形、錢形等。有的裝是畫帖結合,多作兩顆黃豆般的園點,有的婦女喜歡用淺絳色點唇,這就是「故著胭脂輕輕染,淡施檀色注歌唇。」據說,我國古代甘肅祁連山盛產紅藍花,匈奴人稱祁連山為焉支山。古人把焉支山的花製成膏汁、粉類,用於化妝。
染指甲
「纖纖細手」是對女子雙手的最好評價,古代女子愛美,對手指也是非常重視的,為了顯示自己手指的修長往往將指甲留長,並進行修飾。唐代婦女染指甲,古籍多有記載,張枯在詩中形容:「十指纖纖玉筍紅,雁行斜過翠雲中。」據說,古人養壁虎,喂硃砂使它變紅,將它搗碎,用紅汁點染指甲。如果將這種紅汁點在婦女的手臂上,就可以測試貞節,若是貞節之人,紅汁將會永不褪色,由於紅汁是由壁虎吞食硃砂而成,所以又被稱為「守宮砂」。在唐代,真正的染甲材料是鳳仙花。鳳仙花腐蝕性很強,花開之後,人們將其花片摘下,搗碎以後加入明礬,就可以用來染指甲了。但是值得一提的是,古代女子染甲不是像今天一樣用刷染的方法,而是用浸染。就是將指甲浸泡在染料中上色。具體來說,就是將絲綿做成指甲的形狀,放到製作好的鳳仙花汁中,讓它充分的吸收顏料,然後再用布條將染好的絲綿綁在洗凈的指甲上,過上一夜,指甲就染上了顏色。這種方法染指甲保持的時間長達幾個月。
——來自於網路
㈩ 《唐宮夜宴》爆紅唐朝「斜紅妝」,什麼是「斜紅妝」
在隋朝時期,女子們的妝容素凈簡潔,並沒有任何誇張之處,到了初唐時期,大部分女子都繼承了隋朝時期女子化妝的基本風格,但在眉形略有改變,有一部分女子將眉毛畫的比較寬闊,略顯一些誇張;而到了中唐年間,女子妝容的風格開始出現“大跨度”的變化,有些女子會畫出兩個極細的眉毛,還會畫出兩個猶如白鶴亮翅一般尾稍高昂的眉尾,並且,還會重施粉黛,同時,還會在臉上畫上額黃、面靨、花鈿等,猶如現代的模特一般。
“斜紅妝”究竟沒落於何時,歷史資料中並沒有完整的記載,因此,不能隨意猜測。不過,“斜紅妝”的沒落也算是一種遺憾。按照今天的審美觀點來看,“斜紅妝”靈動、嫵媚,充滿活力。因此,除了額黃、面靨、花鈿等妝容有些誇張之外,“斜紅妝”並不顯得特別誇張。如果現代女子在畫完淡妝之後能夠畫一個“斜紅妝”,看上去一定會很美,不但能夠引人注目,而且,該女子會讓人感覺非常可愛活潑,說不定還能夠引領潮流呢!所以日常生活中不妨試一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