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延安的「八大美女」是誰
延安八大美女:葉群,浦安修,劉志蘭,江青,孫維世,范元甄,曾憲植,甄曼麗。
葉群:葉群,原名葉靜宜,福建閩侯人,早年在北京讀書,曾參加「一二九」學生運動。後來到延安,加入中國共產黨。抗戰後期與林彪結婚,育有長女林立衡、次子林立果。
浦安修:浦安修,上海嘉定人,1918年生於北京。全國解放後,先後任紡織工業部技術司副司長、輕工業部勞動工資司司長,北京師范大學黨委副書記,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元帥彭德懷的夫人。
劉志蘭:生於1917年,北京人,一二·九運動時期很活躍,是北師大女附中"民先"隊長。
江青:江青,本名李雲鶴,是毛澤東的第四任妻子。文化大革命開始後,她任中央文革小組第一副組長、解放軍文革小組顧問。
范元甄:女,漢族,湖北省武漢市人,1936年1月參加革命,1937年8月加入中國共產黨,先後在《解放日報》、《冀熱遼日報》、《西滿日報》及《解放報》工作。
曾憲植:出生於湖南雙峰縣荷葉鎮,葉劍英元帥第三任夫人,革命家、婦女聯合會副主席。 1926年入中央軍事政治學校武漢分校女生隊,參加北伐。
2. 古代出塞美女除了王昭君還有誰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即西施、王昭君、貂蟬、楊玉環 ;但是出塞的就只有王昭君
3. 沉魚,落雁,閉月,羞花分別代表古代的哪四大美女
中國古代「四大美女」:西施、貂蟬、王昭君、楊貴妃。四大美女享有「閉月羞花之貌,沉魚落雁之容」的美譽。「閉月、羞花、沉魚、落雁」是由精彩故事組成的歷史典故。
「閉月」,是述說貂蟬拜月的故事。
「羞花」,談的是楊貴妃觀花時的故事。
「沉魚」,講的是西施浣紗時的故事。
「落雁」,指的就是昭君出塞的故事。
西施(沉魚):
春秋戰國時期,越國有一個西施,今浙江紹興諸暨人,姓施名夷光別名西子,是個浣紗的女子,五官端正,粉面桃花,容貌過人。她在河邊浣紗時,清澈的河水映照她俊俏的身影,使她顯得更加美麗,這時,魚兒看見她的倒影,忘記了游水,漸漸地沉到河底。從此,西施這個「沉魚」的代稱,在附近流傳開來。
七夕節前浙江紹興地區的婦女有用荊樹葉浸水洗頭發的習俗,傳說可以使頭發滑潤烏黑。相傳春秋時期,吳國打敗越國,越王勾踐被俘作了人質,得赦回國後,選范蠡為相,卧薪嘗膽,圖謀報仇,復興大業,范蠡深思熟慮之後,准備選取一才色兼備的女子送給吳王,使其溺情於聲色,不理朝政,以便越國報滅國之恨。一天,范蠡遇見了西施。西施自幼聰慧,天姿國色,平常喜歡用荊葉浸水梳洗。越滅亡以後,她常在浣沙溪邊自吟:「春色年年有,年年不見春,浣沙水清清,難洗亡國恨。
」范蠡見西施不但貌美,而且為亡國而哀痛,是個難得的好女子。在稟告越王勾踐之後,范蠡帶了印符護送西施到了吳國。西施委曲求全入吳,吳國滅亡後,范蠡便帶了西施於七月七日隱姓埋名,泛舟於五湖之間,老百姓為了表示對西施的敬愛,於七月七日用荊樹葉浸水洗發,以示紀念。 西施與王昭君、貂蟬、楊玉環並稱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其中西施居首,是美的化身和代名詞。
王昭君(落雁):
王昭君是漢元帝時以「良家子」的身份入選掖庭的。當時,呼韓邪來朝,漢元帝敕以五女賜之。王昭君入宮數年,不得見御,積悲怨,乃請掖庭令求行。呼韓邪臨辭大會,帝召五女以示之。昭君「豐容靚飾,光明漢宮,顧影徊,竦動左右。帝見大驚,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遂與匈奴。」(《後漢書》卷八十九《南匈奴傳》
王昭君約於公元前52年出生於南郡秭歸縣寶坪村(今湖北省宜昌興山縣昭君村)。景帝在永安三年(公元260年)分秭歸北界為興山縣,香溪為邑界,漢王嬙即此邑之人,故雲昭君之縣。其父王穰老來得女,視為掌上明珠,兄嫂也對其寵愛有加。王昭君天生麗質,聰慧異常,擅彈琵琶,琴棋書畫,無所不精,「娥眉絕世不可尋,能使花羞在上林」。昭君的絕世才貌,順著香溪水傳遍南郡,傳至京城。公元前36年,漢元帝昭示天下,遍選秀女。王昭君為南郡首選。元帝下詔,命其擇吉日進京。其父王穰雲:「小女年紀尚幼,難以應命」,無奈聖命難違。公元前36年仲春,王昭君淚別父母鄉親,登上雕花龍鳳官船順香溪,入長江,逆漢水,過秦嶺,歷時三月之久,於同年初夏到達京城長安,為掖庭待詔。傳說王昭君進宮後,因自恃貌美,不肯賄賂畫師毛延壽,毛延壽便在她的畫像上點上喪夫落淚痣(此事無正史可考,但極有可能是杜撰。有詩雲「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王安石《明妃曲》)。昭君便被貶入冷宮3年,無緣面君。公元前33年,北方匈奴首領呼韓邪單於主動來漢朝,對漢稱臣,並請求和親,以結永久之好。漢元帝盡召後宮妃嬪,王昭君挺身而出,慷慨應詔。呼韓邪臨辭大會,昭君豐容靚飾,元帝大驚,不知後宮竟有如此美貌之人,意欲留之,而難於失信,便賞給她錦帛二萬八千匹,絮一萬六千斤及黃金美玉等貴重物品,並親自送出長安十餘里。王昭君在隊車氈細馬的簇擁下,肩負著漢匈和親之重任,別長安、出潼關、渡黃河、過雁門,歷時一年多,於第二年初夏到達漠北,受到匈奴人民的盛大歡迎,並被封為「寧胡閼氏」,意為匈奴有了漢女作「閼氏」(王妻),安寧始得保障。
貂蟬(閉月):
貂蟬,是我國民間傳說中人物,為東漢末年司徒王允家的義女,為拯救漢朝,由王允授意施行連環計,使董卓、呂布兩人反目成仇,最終借呂布之手除掉了惡賊董卓。之後貂蟬成為呂布的妾,董卓部將李傕擊敗呂布後,她隨呂布來到徐州。下邳一役後,呂布被曹操所殺,貂蟬跟隨呂布家眷前往許昌,從此不知所蹤。
有人說貂蟬是歷史上最早的間諜。其一:貂蟬只是小說家可能為了增添色彩而加進去的,正史並無記載(對當時局勢影響這么大人物,如果真有其人,歷史會不記載嗎?);其二:小說人物貂蟬從事的活動並不具有「國家性質」,而「間諜」是「國家性質」極強的職業。是幫敵軍(或敵國)搜集國家情報的特務人員(新華字典89年版「間諜」的定義)。貂蟬只能說是個「卧底」,而並非「間諜」。據此,認為貂蟬是「間諜」的說法非常錯誤。
貂蟬是東漢末年司徒王允的義女,國色天香,有傾國傾城之貌,見東漢王朝被奸臣董卓所操縱,於月下焚香禱告上天,願為主人擔憂。王允眼看董卓將篡奪東漢王朝,設下連環計。王允先把貂蟬暗地裡許給呂布,再明把貂蟬獻給董卓。呂布英雄年少,董卓老奸巨猾。為了拉攏呂布,董卓收呂布為義子。從此以後,貂蟬周旋於此二人之間,送呂布於秋波,報董卓於嫵媚。
傳說貂蟬降生人世,三年間當地桃杏花開即凋;貂蟬午夜拜月,月里嫦娥自愧不如,匆匆隱入雲中;貂蟬身姿俏美,細耳碧環,行時風擺楊柳,靜時文雅有餘,貂蟬之美,蔚為大觀。正是因了這種美貌,讓弄權作威的董卓、勇而無謀的呂布反目成仇,使得動亂不堪的朝野稍有安寧之象。然而,令人遺憾的是貂蟬以侍婢出現,以死者家屬退身,羅貫中在《三國演義》中只敘列呂布白門樓殞命,便以一句「妻女運回許都」作結,自此,貂蟬生死成了千古之謎。
貂蟬是這部以男性為人物主體的《三國演義》之中,出場的少數幾位女子中最為光彩奪目的女性形象。可以這樣說,正是由於貂蟬的出現,才有了司徒王允巧施連環計的佳話,才有了呂奉先大鬧鳳儀亭的風波,才有了凶橫無忌權傾一時的董卓宮門前的被戮,才有了兒女情長武功蓋世呂布的白門樓上的殞命。貂蟬形象存在的意義就在於,在這個清一色男人爭霸的世界裡,成功地顯示出了一個絕色女子的膽量與智慧,正是這種非凡膽量的展示與高度智慧的運用,加速了漢末軍閥戰亂時代的結束,促成了一代雄才曹操、劉備、孫權等人的崛起,從而使已經風雨飄搖的漢室江山得以繼續延續。
楊玉環(羞花):
唐朝開元年間,有一美貌女兒叫楊玉環,被選進宮來。楊玉環進宮後,思念家鄉。一天,她到花園賞花散心,看見盛開的牡丹、月季……想自己被關在宮內,虛度青春,不勝嘆息,對著盛開的花說:「花呀,花呀!你年年歲歲還有盛開之時,我什麼時候才有出頭之日?」聲淚俱下,她剛一摸花。花瓣立即收縮,綠葉捲起低下。哪想到,她摸的是含羞草。這時,被一宮娥看見。宮娥到處說,楊玉環和花比美,花兒都含羞低下了頭。「羞花」稱號得來。「羞花」這件事傳到明皇耳朵里,便喜出望外,當即選楊玉環來見駕,楊玉環濃裝艷抹,梳洗打扮後進見,明皇一見,果然美貌無比,便將楊玉環留在身旁侍候。由於楊善於獻媚取寵,深得明皇歡心,不久就升為貴妃。楊貴妃得勢後,其兄楊國忠仗勢欺人,玩弄權術,陷害忠良。安史之亂發生以後,明皇攜著貴妃和文武大臣西逃,安祿山率兵追趕,不僅要唐朝的江山。還要美女楊貴妃。途經馬嵬坡,右龍武軍將軍陳玄禮等六軍將士認為楊家禍國殃民,不肯前行,說是因為楊國忠通於胡人,而致有安祿山之反,唐玄宗為了穩定軍心,乃殺楊國忠。左右羽林軍和左右龍武軍又不肯前行,說楊國忠為貴妃堂兄,堂兄有罪,堂妹亦難免,被迫將玉環賜死,死時38歲。雖說紅顏禍水,但一個女人的命運怎能決定一個國家的衰敗。無論是自盡還是被迫,都只是唐玄宗的替罪羔羊。 唐玄宗看上楊玉環時,她已經嫁給壽王李瑁差不多五年了。唐時宮廷「胡風」盛行,老子搶兒子的媳婦,好像也不算稀罕事,「愛情面前人人平等」嘛,所以也沒有衛道士哭鬧著向皇上諫勸什麼「人倫之理」。但這畢竟不是一件光彩的事,為了給天下人一個交代,唐玄宗還是做了一些檯面上的工作。譬如先是聽從妹妹玉真公主的建議,打著孝順的旗號,下詔令她出家做女道士,說是要為自己的母親竇太後薦福,並賜道號「太真」,讓楊玉環搬出壽王府,住太真宮。這樣做也是為避人耳目,方便他們偷情。好不容易熬過五年,玄宗先是很正經地盡了一把「父親之責」,為壽王李瑁娶韋昭訓的女兒為妃,緊接著就迫不及待地將楊氏迎回宮里,並正式冊封為貴妃。楊玉環不僅長得漂亮,歌舞俱佳,而且很是聰明,善解人意,簡直就是皇上的貼心「小棉襖」,玄宗自然極為喜歡。不久,楊玉環便專寵後宮,使得「六宮粉黛無顏色」,當時宮中稱她為娘子,一切待遇(儀體規制)也都是皇後級別。 對此,唐人李商隱有話要說。他在《驪山有感·詠楊妃》里寫道:「驪岫飛泉泛暖香,九龍呵護玉蓮房,平明每幸長生殿,不從金輿惟壽王。」看來壽王真是郁悶至極、尷尬到家了。但玄宗不顧人倫,依然要奪子所愛,那就只能感嘆楊玉環的美色太有誘惑力了。不過,根據常理推斷,已步入老年的唐玄宗寵愛楊貴妃,可能不僅是貪圖美色和床笫之歡,更是將她當作生活體貼入微、凡事知心解意、猶能迎合自己嗜好的精神伴侶。
4. 第一次漂流黃河的其中一個女隊員是誰
吉胡·阿莎--首次全程漂流長江的探險隊中唯一的女主漂隊員
做我想做的一切
長漂:前無古人的故事
20多年前,22歲的彝族女警官阿莎的生活因一個消息最終改變了——「中國"長漂"第一人堯茂書在通天河犧牲了」。美國著名探險家肯·沃倫正欲以35萬美元購買長江首漂權。「首漂長江應該由中國人自己完成!」河北青年工人柴錦志率先站了出來,全國各地數百青年起而響應……吉胡·阿莎成為30名主漂隊員中的一員。
1986年6月16日,「長漂」開始,阿莎相信,這將是一次英雄的旅程。
然而,後來遇到的種種險況,遠遠超出了這個年輕女孩的想像。她曾在與世隔絕的無人區,度過了一段飢腸轆轆、靠江水和野果充飢的日子;也曾經過疫區,隊員們身上紛紛大片紅腫、潰爛;在通天河、虎跳峽和許多不知名的地方,一次次得知隊友失蹤的消息,乃至眼睜睜看著隊友在大浪中沉浮、翻滾直至消失而無能為力……
整個漂流過程中,吉胡·阿莎最難忘的是漂「灘王」老君灘。她第一個進入一團漆黑的「中華勇士號」密封艙,裡面是濃烈而刺鼻的橡膠和膠水氣味。「好像要被活埋了一樣。巨大的恐懼感從四面八方襲來。旁邊有一個老君洞,洞口比密封艙大5倍,2/3的江水被它吸進,萬一進去了,生還的機會幾乎為零。」幸運的是,在跌水和岩石的猛烈碰撞中,在胃裡的翻江倒海和耳邊天崩地裂、雷鳴般的吼聲中,一行三人的小分隊漂過了巨大的旋渦,也躲開了老君洞和鋒利的岩石——整個「長漂」中最可怕的「灘王」被征服了!
不過,對於阿莎來說,那種黑暗中的恐怖延伸了許多年,她不敢乘坐電梯、地鐵,就連在高樓里也總覺得它將要坍塌下來。被活埋在黑暗中的噩夢時常讓她半夜在大汗淋漓中驚醒。這種狀況直到她後來在法國出版了紀實體小說《揚子江的女兒》後才得到改善。
170多個晝夜的漂流中,11名漂流隊員遇難,多名隊員先後退出,死亡也數次和她擦身而過,但吉胡·阿莎堅持了下來,成為參與全程漂流的惟一一名女隊員。「有人死了,我活了下來,這並不意味著我比他們更強,而是我得到了命運更多的眷顧。」
她坦言:「如果是今天,我恐怕無論如何不會去漂了,有什麼能比生命更加寶貴呢?」
不懂法語的暢銷書作家
就在「長漂」英雄們在掌聲中全國巡講時,吉胡·阿莎悄然回到家鄉,加入了高考學子的隊伍。「我要上大學」,這是「長漂」時在她心裡滋生的一個新的夢想。
1987年夏,吉胡·阿莎考入中央民族大學新聞系。一次偶然的機會,她結識了年輕的法國駐華參贊讓·皮爾。這個浪漫的法國男人與阿莎一見鍾情,在皮爾的中國任期即將結束前夕,阿莎最終慎重決定,和他一起回法國。
然而,皮爾很快又被派到葡萄牙里斯本工作,阿莎則獨自留在了巴黎。陌生的城市,語言不通的孤獨,感情的熱度終究沒有拗得過遙遠的距離,他們平靜地分手了。阿莎嘗試著在巴黎繼續自己的人生夢想。她再次完成了一個在很多人看來不可能完成的任務——把漂流長江的經歷寫成書。在翻譯家李志華先生的幫助下,法語版《揚子江的女兒》出版了。這本書給阿莎帶來了10萬法郎的收入,也讓許多法國人知道了這位中國女探險家。
巴黎聖母院的婚禮
1991年,在一個羅馬尼亞畫家朋友的聚會上,「一抹黃金」闖進了吉胡·阿莎的生活——法國人的頭發大部分是棕色的,因此美國人凱文的金發碧眼顯得格外搶眼。這個經常穿著牛仔褲、球鞋的英俊青年讓吉胡·阿莎感到輕松、隨意和快樂。
喜歡旅遊而又囊中羞澀的他們總是四處打聽打折機票,攢下點積蓄就背上行囊,奔向一個個國家和地區。他們並不追逐旅遊勝地,而是依據名著做「文化之旅」。在「簡·愛」的故鄉,阿莎找到了那條通往桑菲爾德庄園的小路;在「呼嘯山莊」的沼澤地中,她遇到了那「一群孤獨的烏鴉」;在拿破崙的故鄉科西嘉島,他們闖入了一個她迄今為止見過的最美的無名小島。
就在打算結婚時,他們來到巴黎聖母院。看著這個在《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拿破崙傳》里已非常「熟悉」的地方,一個念頭在吉胡·阿莎的腦海里竄了出來:「我要在這里舉行婚禮。」然而,這里就像中國的故宮一樣,幾乎不舉辦私人婚禮。但是,吉胡·阿莎是一定要把想法變成行動的人:「不試怎麼知道?」她大膽向神甫提出了自己的願望。因為「從來沒有見過這么有勇氣的姑娘」,70多歲、「服侍了上帝幾十年」的馬丁神甫答應了她的請求。於是,在這個拿破崙和約瑟芬舉行婚禮的地方,吉胡·阿莎成為有史以來第一個在巴黎聖母院舉行婚禮的東方人。
苦難,是上帝化了妝的禮物
隨著凱文到瑞士UBS銀行在倫敦的總部任職,吉胡·阿莎也前往劍橋學習英語和英國文學。在這里,原來只是要給自己安一個舒適的家的阿莎,卻無意中發現了自己一個新本領:裝修及買賣房地產,即先買下一些地段、環境不錯的房子,按照自己的風格裝修,再轉手賣出。由於她所操作的通常都是價值幾十萬、上百萬英鎊的「豪宅」,因此,每次轉手都能賺取相當高的利潤。漸漸地,她不但在劍橋、倫敦擁有10多套房子的產權,還在美國、比利時等地也購買了地產。但她更願意把自己稱為「藝術家」而非「房地產商人」。
吉胡·阿莎有兩個女兒,兩個被她稱為自己「最驕傲的作品」的可愛精靈。凱文通過幾次跳槽後也當上了美國一家銀行的英國分行總裁。就在阿莎住著英國最高檔的社區,跟霍金、查爾斯王子等人毗鄰而居,享受著「最完美」的生活時,一場「暴風雨」突然襲來。凱文背叛了她,這讓性格剛烈且一直忠於婚姻和愛情的她在痛苦和迷失中以「反背叛」來報復。這導致了一場漫長的離婚訴訟,雙方均付出了高額的代價,甚至成為當時英國最轟動的案件之一。這場離婚訴訟,使她失去了視若生命的兩個女兒的撫養權,也失去了600萬英鎊的財產。
吉胡·阿莎感到自己「經歷了一次人生巨大的災難」。2004年整整一年,她常常以淚洗面,「我都不知道我哪裡來那麼多眼淚。不過,當眼淚流完了,心裡的毒素也排盡了。」
今天她已經變得豁達。「所有的災難都是有原因的。苦難,是上帝化了妝的禮物。人一旦遇到問題,總認為是別人的錯,其實,當看到自己的問題時,我容易原諒別人,也原諒了自己。」
淡定並歸於寧靜後,她回到故鄉,在自己成長的四川大涼山買下了一座「橄欖山」果園,在湖光山色中栽花、種樹、寫作、歌唱,回歸兒時的「伊甸園」。在她看來,所有的「失敗」都已成為「成功的外祖母」。她又像從前一樣精力充沛,見到她的人,都會不自覺地被她的熱情所感染。
她笑著說,「我依然是一個很有夢想的人,每天早上起來都很興奮。我不相信一個人真鐵了心要做一件事會做不到。只是很遺憾,很多人都很羨慕人家的結果,而不願意付出。我會積極地度過每一天,我要重新爬上一個更高的山峰,而那個山峰上的風景應該是我從來沒有見過的。勇敢、積極、智慧的人生,是我一生不變的追求。」
5. 成語 黃河 四個美女
紅顏禍水!
6. 要一份關於歷史上一為女性的簡介 急急急
花木蘭
花木蘭:隋代人,花木蘭是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營郭鎮周庄村人。隋恭帝義寧年間,突厥犯邊,木蘭女扮男裝,代父從軍,征戰疆場一十二載,屢建功勛,無人發現她是女子,回朝後,封為尚書。唐代追封為"孝烈將軍",設祠紀念。
木蘭祠始建於唐代,金代泰和年間(公元1201-1208年),敦武校尉歸德府谷熟縣營郭鎮酒都監烏林答撒忽剌又重修大殿、獻殿各三間,並創塑了花木蘭像。至元代元統二年(公元1334年),睢陽府尹梁思溫倡議,募捐二千五百貫,重修擴建。清嘉慶十一年(公元1807年),由該祠僧人堅讓、堅科和其徒田何、田楨、田松等,又募資修祠立碑。由於歷代重修,祠宇佔地面積一萬平方米,祠地四百餘畝,住僧人十餘人。
可惜,這座古雅祠宇,1943年毀於戰火。現倖存祠碑兩通。一是元代《孝烈將軍像辨正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內東側。碑為青石,通高3.6米,寬1米,碑首前後皆為深浮雕的二龍雲里戲珠,布局對稱,造形大方。篆字題名《孝烈將軍祠像辨正記》,碑四邊刻有圖案,上邊用誇張浪溫的手法,刻有二龍戲珠,龍頭大而逼真,龍身簡而細小,穿入流雲,生動美妙。兩邊陰刻牡丹花紋,線條活潑流暢,古樸而不俗。碑文正書31行,滿68字,其刻書精美,蒼勁有力。龜座高0.7米,龜形伸頭直尾,四肢半曲,似起似卧,栩栩如生。碑文下款:元朝元統二年,祖居歸德湯德立石,侯有造撰文,曹州李克均、李英刻石。此碑經專家鑒定,確屬元代石刻真品。1982年,由省文局撥款,又重修碑樓,頂為轎形,尖頂四脊,合瓦挑角,17層封檐,前後園門,古樸典雅,碑樓四周砌有圍牆。另一通是清朝《孝烈將軍辨誤正名記》碑,立於該祠大門外西側。通高2.14米,寬0.78米,方座,碑額刻有深浮雕盤龍,篆字題名,碑文正書,歸德府商丘縣庠生孟毓謙撰文,歸德府商丘縣邑大學生孟毓鶴書丹,芒山石工張握玉刻石。1993年,虞城縣舉辦了中國第一屆木蘭文化節。我國著名的歷史學家聚集在商丘,一起分析了《木蘭辭》內容和尚存的元碑記載。一致認為,花木蘭的故鄉在虞城,已確鑿無疑。
花木蘭的故事是一支英雄的歌,悲壯的詩。《木蘭辭》被列入中小學課本,被千千萬萬的青年學生所誦頌;多年來,木蘭的事跡和形象被搬上舞台,《木蘭從軍》長演不衰。她的精神激勵著成千上萬的中華兒女在保衛國家的戰斗中做出了驚天動地的壯舉。人們為了紀念她,在虞城縣內還建有木蘭中學、木蘭火車站、木蘭賓館、花木蘭度假村、花木蘭產業集團、花木蘭民兵連。商丘市還組建有花木蘭武術協會、花木蘭盤鼓隊、花木蘭舞龍隊。每年的四月初八,木蘭的生日,人們前來祭祀,人山人海,廟會盛大。現在,巾幗英雄花木蘭的名子不但在我國家喻戶曉,而且由於美國迪斯尼公司耗巨資製作的卡通片《花木蘭》的巨大影響,她的美名已傳遍了全球。美國新聞媒體賦詩稱贊"古有神州花木蘭,替父從軍英名響;今有卡通"洋木蘭",融中貫西四海揚。"
《木蘭辭》詩是這樣寫的:
唧唧復唧唧,木蘭當戶織,不聞機杼聲,惟聞女嘆息。問女何所思,問女何所憶,女亦無所思,女亦無所憶。昨夜見軍帖,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卷卷有爺名,阿爺無大兒,木蘭無長兄,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貉,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旦辭爺娘去,暮至黃河邊。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黃河流水鳴濺濺。但辭黃河去,暮宿黑山頭。不聞爺娘喚女聲,但聞燕山胡騎鳴啾啾。
萬里赴戎機,關山度若飛。朔氣傳金析,寒光照鐵衣。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歸來見天子,天子坐明堂。策勛十二轉,賞賜百千強。可汗問所欲,木蘭不用尚書郎。願馳千里足,送兒還故鄉。
爺娘聞女來,出郭相扶將。阿姊聞妹來,當戶理紅妝。小弟聞姊來,磨刀霍霍向豬羊。開我東閣門,坐我西閣床。脫我戰時袍,著我舊時裳。當窗理雲鬢,對鏡貼花黃。
出門看夥伴,夥伴皆驚惶。同行十二年,不知木蘭是女郎!
雄兔腳撲朔,雌兔眼迷離。雙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詩中稱天子為「可汗」,征戰地點都在北方。黃河姑且不說,黑山即殺虎山,在今內蒙古呼和浩特市東南。燕山指燕然山,即今蒙古人民共和國杭愛山。花木蘭參加的戰事,當發生在北魏與柔然之間。
北魏是鮮卑族拓跋部建立的,西晉未年曾被封為代王,後為苻堅所滅。苻堅在淝水之戰中失敗,拓跋氏復國,改國號為「魏」,經過五、六十年的征戰,結束「五胡亂華」的十國時代,統一黃河流域。傳到北魏孝文帝時已八十六年,經過了五位皇帝,孝文帝崇尚中原漢族文化,遷都洛陽,實行漢化政策,今天的「元」姓即多為北魏皇室後代。當時承平日久,在孝文帝均田令政策下,社會經濟發展,花木蘭就生活在這樣一種社會中。
這時立國已一百五十八年的北方游牧大國蠕蠕,也就是柔然不斷南侵,北魏政權便多次「車駕出東道,向黑山」,「北度燕然山,甫北三千里。」與柔然大戰。
戰爭產生英雌,在世無男英雄的情況下,便會有女英雄,北魏與柔然戰爭沒有突出的男人,就有了突出的女英雄花木蘭。
在《木蘭詩》中開頭就說明了當時的軍情緊急:「可汗大點兵,」「軍書十二卷」,而花木蘭家中除了年邁的父母,就是年幼的弟弟,衰老的父親怎能去遠征殺敵,可是祖國的召喚又義不容辭,面對這雙重的考驗,木蘭挺身而出:「願為市鞍馬,從此替爺征。」
木蘭好女兒,替父從軍的意志,實為對父親的愛心與對祖國的忠心的凝聚,是巾幗英雄本色的表現。
花木蘭就要出征了,她「東市買駿馬,西市買鞍疇,南市買轡頭,北市買長鞭。」
是多麼的急促緊張,是多麼的昂揚士氣,她早晨告別爺娘,晚上就宿在了黃河岸邊,行軍多急,軍情多緊張,軍令如山倒,作為一個少女離開閨閣,投入戰場,何異投入另一個世界。暮色蒼茫中,一個女戰士枕戈待旦,這是何等荒涼而又悲壯的境界。「黃河流水鳴濺濺。」「燕山胡騎鳴啾啾。」
「將軍百戰死,壯士十年歸。」可見戰事是十分的頻繁,歲月是十分的漫長,那麼多的將軍蝶血疆場,花木蘭能活著回來是十分的不容易。那可是:
北風振漠,胡兵伺便;主將驕敵,期門受戰;
野樹旌旗;川回組練;法重心駭,威尊命賤;
利杴穿骨,驚沙入面,主客相博,山川震眩;
聲析山河,勢崩雷電。至若窮陰凝閉,凜冽海隅;
積雪沒脛,堅冰在須。當此苦寒,天假強胡,
憑陵殺氣,以相剪屠。徑截輜重,橫攻士卒;
都尉新降,將軍覆沒;屍填巨港之岸,血滿長城之窟。……
鳥無聲兮山寂寂,夜正長兮風漸浙,魂魄結兮天沉沉,
鬼神聚兮雲冪冪,日光寒兮草短,月色苦兮霜白。
花木蘭回來了,這很不容易。她重視生命的可貴,更加懂得家庭的溫暖。她拒絕了天子的賞賜,也不願在朝為官,將榮華富貴輕輕地拋下,她願馳千里足,早日還故鄉。
她回來了,年邁的父母攙扶著出來迎她,姐姐理妝相迎,弟弟磨刀霍霍向豬羊,以實際行動迎接姊姊的回來。看到這一切,花木蘭由衷地高興,十二年的沙場出生入死,多難。十二年的喬裝而不露痕跡,多難,然而這一切都過去,花木蘭內心的精神力量,該是何等地偉大。
日子安定下來,過去的夥伴又來看她,她每次都總是以女兒裝見他們,對驚怕的過去的夥伴,花木蘭在內心說:知道了么?過去與你一道血戰沙場,立下大功;回朝後不願為尚書郎的我是個女孩子。
還我女兒本色,花木蘭多麼自豪。
7. 我聽說最近有個女記者很出名,是吧叫什麼啊
是河南的在黃河邊救人的那個女記者
這兩天,一位女記者打動了眾多網友,她就是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23歲的曹愛文。
幾天來,23歲的河南女記者曹愛文因救助落入黃河的少女成了各大網站的焦點人物,數千名網友都在參與討論一個具有爭議的話題:記者是應該先救人還是先採訪?「美女記者」救人是不是在作秀?為此,記者昨日采訪了這位被網友稱為「中國最美的女記者」的曹愛文。曹愛文說:「救人是件很普通的事情,就是因為記者這個職業的特殊性才會引起社會各界的爭議。我從來沒有作秀的想法,只想告訴更多人,記者不是一些人眼中的看客,更不是冷血動物,救過人的記者多了,只是他們救人的瞬間沒有被捕捉和記錄到,我湊巧被拍到罷了。」河南省新聞工作者協會副秘書長、高級編輯郭守憲認為,一個好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名優秀的記者,但一名優秀的記者首先要是一個好人,記者的職業再神聖,也沒有權利見危不救。
網友:「中國最美的女記者」
7月12日16時06分,一篇題為《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流淚傷心模樣》的帖子出現在大河網「網聞天下」欄目,圖文並茂地講述了曹愛文救助落水女孩的全過程。該帖在網上一經發表,立即引起了社會各界的熱議。隨後,搜狐、新浪、新華、TOM等國內知名網站對曹愛文的評論也急劇升溫。該帖內容為:7月10日下午,13歲的女孩王孟珂不慎落入黃河。後來王孟珂被鄉親打撈上岸。在120急救車趕到現場之前,聞訊趕來的河南電視台都市頻道女記者曹愛文,向120打電話請教人工呼吸的方法,之後按照「五下壓胸,一下吹氣」的步驟,為王孟珂做起人工呼吸。做了8分鍾心肺復甦術後,不見小女孩醒來,曹愛文急得直掉淚。120急救車趕到後,醫護人員雖盡力搶救,但小孟珂還是沒能醒來,醫生宣布搶救失敗。
昨日,在網路搜索上輸入「曹愛文」三個字,能夠查找到相關的網頁342篇,全是關於女記者救落水兒童的報道以及網友的討論,其中新華網上的一個帖子在兩天時間內有48352個人閱讀。多名網友發表評論稱,曹愛文這張流淚的照片,使他們認為曹愛文是「中國最美的女記者」。在網友的評論中,新聞與生命的討論、真誠還是作秀的爭論是最熱門的話題。
網友們在稱贊曹愛文的義舉時,對「新聞第一還是救人第一」展開了爭論。多數意見是:在危難關頭,記者不應該是個看客,不應該不顧他人的生命去作報道,生命才是第一位的。
網友「商梁法人」發帖:「曹愛文的舉動引發了討論,我認為討論主題或是應該引發的思考是:新形勢下記者應該樹立什麼樣的新聞理念?我想應該樹立的是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新聞理念。我之所以把『社會主義新聞理念』這個命題提出來,是想喚醒那些就新聞而新聞,不注重新聞的社會效果的人!作為新聞工作者,應該以曹愛文為榜樣,既要注重新聞的宣傳效果,又要注重新聞的社會效果,真正把二者有機地結合起來。」
網友「天接雲濤」發表自己的看法:「我也是個記者,記者不能為了搶新聞而見死不救,曹愛文讓我敬佩!」
網友「江漢胖子」稱贊曹愛文:「中原最淳樸的記者,美麗的河南人,樸素的河南妹,我們荊楚兒女的榜樣,時代的楷模。我有一個女兒,遇到此事,我想她不會像愛文記者一樣勇敢地做人工呼吸,這就是河南妹的高尚之處。網友們,不要東說西說了,你遇到此事,能做到嗎?」
聲音:救人是不是在作秀?
但是,也有一些網友提出,她這樣的做法是不是在作秀?一名網友在網上「披露真相」,對曹愛文救人的行為提出質疑:「他們自己的報道證明,該女孩從落水到被打撈出,近兩個小時,溺水兩個小時還能救活嗎?」「不僅如此,曹記者在救人時,首先回頭看了一下攝像機的位置,然後撲到溺水女童身上,帶有示範性地、象徵性地唇對唇吸了兩口,並在溺水女童的胸部綉花針似的擠壓了兩下,後來該女童口吐白沫,迅速被家人拉到大堤上,被人拎著腿,擠壓胸中的積水……」
另外還有網友對曹愛文的救人方法提出疑問:「女記者自己也說不知道怎麼施救,女孩沒被搶救過來,是否其施救不當以至於『草菅人命』?!更耐人尋味的是,曹記者本應掛在胸前的出入證,在施救時卻出現在了手腕上,被攝影記者拍個『正著』,上面某頻道字樣清晰可見,此舉用意何在?」
專家:記者救人無可厚非
昨日下午,在接受記者采訪時,郭守憲說:「當然是先救人,這是毫無疑問的。一個好人不一定能成為一個優秀的記者,但一個優秀的記者首先應該是一個好人。在遇到危難時,記者的職業再神聖,也沒有權利見危不救,絕不能以職業的理由袖手旁觀。如果你有能力而不去救的話,也不是一個合格的新聞工作者。」去年廈門一家媒體攝影記者在水坑旁守株待兔,抓拍一名騎自行車的人在風雨中摔倒的情景,曾在網上引起軒然大波,很多網友對記者這種做法進行譴責。郭守憲說,曹愛文救人事件與這個事件正好形成鮮明的對比。他認為,曹愛文救人不存在作秀一說,網友的質疑可能是一種誤解。至於曹愛文救人為什麼會引起這么大的議論,他認為主要是對記者職業理解的偏頗,同時也有新聞工作者沒有把榮辱觀搞清楚並且貫徹到新聞工作中去。他說:「記者的采訪工作在人的生命面前都是第二位的,如果有能力救助而不去救助,記者的采訪還有什麼意義可言?」他還透露,中國新聞工作者協會最近組織巡迴報告團在全國各地演講,目的就是宣傳以社會主義榮辱觀引領新聞價值取向,為人民、為偉大的新時代引吭高歌。
曹愛文:對質疑不想解釋太多
有人認為曹愛文救人的表現值得敬佩,也有人說是因為她救人動作不得當才導致落水女孩王孟珂死亡,到底當時的真實情況是怎樣的?昨日,曹愛文再次對該事件進行了回憶。
「看著女孩都打撈上來了,120還沒到,我急得直哭,朝圍著的人群喊了幾次『快給她做人工呼吸』也沒見有人主動站出來。人命關天,我就依*小時候跟父母學的一點醫學知識給她做了人工呼吸,希望她能奇跡般醒來。」曹愛文說,當時腦子里壓根兒沒產生自己會去救人的想法,可親眼看到女孩被撈上岸的那一剎那自己驚呆了,尤其是看到沒人上前做人工呼吸時,她才按照120醫務人員在電話中教的方法,對落水女孩進行了急救。「從實施急救到給小孟珂做人工呼吸我一直沒敢看她的臉,她上衣上的龍貓卡通畫至今還不時在我腦子里重現,雖然人沒救活,但我盡力了。」
曹愛文還透露:「我給她做心肺復甦術之前已經有好幾個人為她做過了,其中一名也是記者。當時我沒別的選擇,救人做到問心無愧就可以了,對於外界的各種評論我不想理會太多。」
對於網上「應該先救人還是先採訪」的爭論,去年7月剛剛從天津師范大學畢業的曹愛文說:「遇到那種情況,我想每個有社會責任心的人都會選擇先救人,這是人的本能。每個人都應該先學會做人,把人做好了才能當一名稱職的記者。我沒想到救人事件會引起這么大的社會反響。」曹愛文希望通過自己救人引發熱議這件事,能讓更多的人反思一下救人事件背後的問題,比如人與人之間的冷漠等;同時能讓更多的人了解,記者在采訪中遇到有人需要幫助並且有能力幫助時,記者並不是什麼看客,也不是只顧拍照、采訪的冷血動物,而是有血有肉有感情有正義感的人。」
少女父親: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昨日中午,記者趕到鄭州花園口鄉化庄村王孟珂家的門前時,其父親王永學剛好帶著小兒子出門。農家小院大門敞開,不斷有親戚鄰居前來探望。記者說明采訪意圖後,王永學小聲說,可以接受采訪,但盡量小聲說話,以免驚動妻子。他說:「她已經哭了兩天兩夜了,剛緩過勁兒來,還是不要驚動她。」
他的親戚們認為,王孟珂之死與花園口景區沒有設立危險標志有關,應該為孩子討一個公道,但他說:「妞已經這樣了,即使告贏了花這錢心裡也不是味兒。」王永學說,這些天他想得最多的就是在出事地點設立一個警示標志。
提起救人的女記者,王永學說:「當時我急得沒有辦法,跪在地上求人救救我的女兒,因為情緒激動被親戚朋友架到了一邊。」提起那一幕,王永學聲音哽咽,眼眶紅潤。他說,事後他是通過媒體報道,知道一位年輕的女記者當時也因為救助王孟珂急得直哭,並且給王孟珂做人工呼吸,全家人都非常感動。由於處理女兒的後事,他至今沒有和這位女記者聯系,他想通過本報向曹愛文表示感謝:「我們打內心深處,對她除了感激還是感激!」
8. 黃河畔有哪些民族英雄
1、馬本齋
尤素夫·馬本齋(1901—1944年),是抗日英雄馬本齋的經名,原名馬守清,男,回族,共產黨員,河北滄州獻縣人。抗日戰爭時期八路軍冀中軍區回民支隊的創建人,抗日民族英雄。他率領回民支隊馳騁在冀中平原,英勇善戰,威名遠揚。
毛澤東同志稱其為「百戰百勝的回民支隊」。1944年隨部隊赴延安途中,馬本齋帶狀皰疹發作,又感染肺炎,病逝於山東莘縣。2009年9月,馬本齋被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評選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人物」。
2、吉鴻昌
吉鴻昌(1895—1934),字世五,原名吉恆立,抗日英雄,愛國將領,河南省扶溝人,祖籍陝西韓城縣西原村吉家巷。1913年入馮玉祥部,從士兵遞升至軍長,驍勇善戰。
1932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34年參與組織中國人民反法西斯大同盟,被推舉為主任委員,准備在家鄉河南發動中原暴動,向國民政府發難。經黨組織同意,吉鴻昌與南漢宸、宣俠父等一起擬定了暴動計劃,准備將在江西的吉鴻昌舊部兩個師調回河南,與河南武裝結合起來,進行暴動。
11月9日,吉鴻昌在天津法租界遭軍統特務暗殺受傷,遭工部局逮捕。為置吉鴻昌於死地,宋美齡不遺餘力,她拿公款向租界行賄,將吉鴻昌引渡到北平軍分會。11月24日,經蔣介石下令,吉鴻昌被殺害於北平陸軍監獄,時年39歲。
3、劉志丹
劉志丹,名景桂,字子丹、志丹。中國工農紅軍高級將領,忠誠的共產主義戰士,傑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西北紅軍和西北革命根據地的主要創建人之一。1936年3月,率紅28軍參加東征戰役,由羅峪口附近東渡黃河,挺進晉西北,迭克敵軍。
4月14日在山西中陽縣三交鎮戰斗中犧牲,年僅33歲。1996年,被中共中央軍事委員會確定為中國人民解放軍36位軍事家之一。2009年9月14日,他被評為100位為新中國成立作出突出貢獻的英雄模範之一。
4、禹
在帝堯時期,黃河流域經常發生洪水。為了制止洪水泛濫,保護農業生產,堯帝曾召集部落首領會議,徵求治水能手來平息水害。鯀被推薦來負責這項工作。鯀接受任務後,採用堤工障水,作三仞之城,就是用簡單的堤埂把居住區圍護起來以障洪水,九年而不得成功,最後被放逐羽山而死。
舜帝繼位以後,任用鯀的兒子禹治水。禹總結父親的治水經驗,改鯀「圍堵障」為「疏順導滯」的方法,就是利用水自高向低流的自然趨勢,順地形把壅塞的川流疏通。
把洪水引入疏通的河道、窪地或湖泊,然後合通四海,從而平息了水患,使百姓得以從高地遷回平川居住和從事農業生產。後來禹因此而成為夏朝的第一代君王,並被人們稱為「神禹」而傳頌與後世。
5、林則徐
嘉應觀建成106年後的1831年,林則徐出任河東道河道總督,負責黃河中下游防汛。林則徐在河道任上是出了名的認真。他上任的時候正是冬天。冒著嚴寒,林則徐沿黃河兩岸千里巡視,檢查防汛物資儲備,「無一垛不量,無一廳不拆」。
查到誰弄虛作假立馬撤職查辦。道光皇帝誇他:「向來河工查料垛,從未有如此認真者!」鴉片戰爭失敗後,林則徐被發配新疆。這時候黃河又在開封決了口,束手無策的皇帝急忙把林則徐調回來堵口。百病纏身的林則徐到開封後精心設計堵口方案,並與民工一起打樁抬土,最終堵上了決口。
9. 中國有哪幾個出美女的地方哪幾個不出美女的地方!
一是中州河南,河南自古以來就沒有出美女的傳統,好像也沒什麼出美女的記載。為何河南不出美女?皆因其水土不好,水是黃河水,土是黃土高坡,俗話說一方山水養一方人,像河南這樣的山水也確實難以養出美女來,只怪水土不怪人啊。 二是貴州,貴州自古以來天無三日晴,地無三尺平。兼之人民貧困已久。若諸君不信,可往貴州山區一行便知。其地人民多有菜色,飽尚且不行,美女從何而來?走遍貴州山山水水,終不見一美女,悲乎? 三是嶺南廣東。說來也甚奇,嶺南民眾多富裕,然美女卻極為罕見。縱有美女者,亦是外來白領者。廣東女子大多黑兼瘦,談不上什麼美觀,說是美女極為勉強。反來外來白領者多有賞心悅目者。廣東為何不出美女?估計其地處熱帶,終年炎熱,兼之水質不是很好,因而美女難覓,不過據傳廣東女子大多煲得一手好湯,深諳持家之道,實為居家首選,也算是一種小小的補償吧?廣東女子美則談不上,然賢慧則是公認的。 太史公曰: 國之出美人乎?不外川湘之地,膚白波挺泛水!川渝多美女,帶純凈之氣, 川渝的美女得益於濕潤的氣候,皮膚得水氣滋潤,自然白而細膩。追憶舊時,乘車遊走於成都春熙路上,繽紛美女應接不暇,那個舒暢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