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男的不結婚叫寡漢條子,那女的不結婚叫什麼了
男的不結婚,叫寡漢條子,女的不結婚,叫老處女
從一而終的愛情誰都想要,但是真正做到的又有幾個呢?兩口子在一起過日子,免不了的爭吵,如果互相不懂的謙讓,愛就會變成傷害。
離婚不是我們最初的目的,但卻是最後的迫不得已。
我跟我老婆就是這樣,當初我們一天到晚的吵架,哪怕只是我洗葡萄的時候沒有分開洗,而是一串一串的洗,她就能跟我大吵起來,把一整盤水果都摔了。
她說我不是對洗水果不用心,而是對她不用心,我不過就是當初一時沖動,做錯過事,她怎麼就沒完沒了呢?真的對我一點信任都沒有了。
這樣的日子,怎麼會過下去?後來,我們還是離了婚,但是離婚以後,我後悔了,我發現除了她,這個世界上沒有誰是真心實意對我好了。
說愛你的女人有很多,但是真心想跟你一起過日子的,又有幾個呢?
02.
有句話叫做,不忘初心,方得始終。
只是守住初心太難了,自己越來越成功,而家裡的妻子還一直停留在遠離,兩個人連共同話題都沒有了,日子又怎麼會過好呢?
我就是在生意稍微有點起色的時候,飄了,不知道自己是老幾了,然後做了不該做的事情,直接導致了婚姻的破裂。
如果能夠再給我一次機會,我一定不會把自己的妻子變成前妻,現在悔不當初,而她卻越走越遠,一次機會都不給我了,甚至連孩子的面都不讓我見。
我現在就是把所有的精力都放在了工作上,只是有時候出去應酬,回家晚,家裡連個人都沒有,連盞燈都沒亮,那一刻我覺得自己,即使掙再多錢,也是個失敗的男人。
因為我已經沒有家了,不會再有人做好飯在家裡等我吃飯了。
03.
有緣無份大概是世界上最悲哀的一件事吧,愛情里最遺憾的事就是,我沒有辦法跟你一起到老。
但是這種有緣無分,去怪不了任何人,是我自己一手弄丟了自己原本幸福的生活,我是一個不值得託付的男人,我對不起我的前妻。
在這個世界上,只有一種男人,才會對自己的婚姻不負責任,那就是沒有擔當的人,沒有良心的人,不知好歹不懂感恩的人。
如果在一段婚姻里,你發現男人不夠上心了,對你不在乎了,那他八成心變了,這個時候,你一定要提出好好的溝通,能挽救就挽救,不能挽救就及時止損。
我當初就是因為沒有人勸我,才做錯了事,如果我前妻及時提出來,或許我不會一直錯下去。
不要等到失去以後才懂得珍惜,珍惜眼前人,才是最應該做的事情。
2. 依阿卡木里古(彝族語)是什麼意思
《我在成都火車站撿了個彝族美女》裡面提到這句話
意思是
我愛你
我喜歡你
3. 一個女生叫我崽兒是什麼意思(四川的)
這是親密的稱呼。說明對你有意思。
四川話,屬漢語西南官話,又稱巴蜀方言。現今四川話形成於清朝康熙年間的「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運動時期,是由明之前流行於四川地區的蜀語和來自湖廣、廣東、江西等地的各地移民方言逐漸演變融合而形成的。
成都話是川劇和各類曲藝的標准音,同時由於四川話內部互通度較高,各方言區交流並無障礙,四川話為統稱詞,因而四川話本身並沒有標准音。
部分語言學家認為,四川話並不等同於「四川方言」,因為除四川話外,四川省境內較為常見的漢語方言還有土廣東話(屬客家話)和老湖廣話(屬湘語)等。
其都以方言島的形式分布於四川各地。同時,四川省境內還擁有部分藏語、彝語、羌語的使用者。但由於四川話在四川具有強勢地位,是事實上的通用語,一般而言,土廣東話與老湖廣話的使用者同時也是四川話的使用者。
以上內容來源:網路-四川話
4. 彝族的火把節什麼習俗
關於彝族的火把節的習俗是怎樣來由於彝族的分布也並不是完全在一個地方的所以分為了幾個不同地域的故事特點,每個故事都有其獨特的地方。下面是關於彝族的火把節的故事。
第四個故事:
羅婺支系以前有個女孩長的很漂亮,她與一個叫阿龍的男孩相愛,可是附近部落的男子都看上了她想要娶她,並拿羅婺支系的村民的生命相威脅,要女孩與她們相親,女孩沒辦法就只能在6月24日晚上與他們相親,就在晚上相親時燃起了火堆,為了自己美好的愛情已及全村的希望,女孩跳到火堆里燒死了,為了紀念這個勇敢的女孩,彝族羅婺支系把這一天定為火把節。
5. 列扎莫 彝語是什麼意思
列扎莫 彝語是什麼意思?
彝語「列扎莫」是美女們的意思。
列扎莫和惹傑們(美女和帥哥們)
6. 彝族的傳統節日有哪些
彝族的節日主要有「火把節」、「彝族年」 、「拜本主會」、「密枝節」 、「跳歌節」等。「火把節」是彝族地區最普遍而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一般多在夏歷六月二十四或二十五。每到火把節,彝族男女老少,身穿節日盛裝,打牲畜祭獻靈牌,盡情跳舞唱歌、賽馬、摔跤。夜晚,手持火把,轉繞住宅和田間,然後相聚一地燒起篝火,翩翩起舞。
彝族年
彝族年,彝語稱為「庫斯」,「庫」即年、「斯」即新,意思是新年,是大小涼山彝族傳統的祭祀兼慶賀性節日。「庫斯」一般選定在農歷10月,莊稼收割完畢的季節。彝族年為3天。彝族年的頭夜叫「覺羅基」,過年第一天叫「庫斯」,第二天叫「朵博」,第三天叫「阿普機」。
覺羅基
全家團聚,或殺豬、殺雞,慶賀當年人丁興旺,來年吉祥安康等事宜。
庫斯
意為新年,主要內容是祭祖,早晨雞叫以後,全村就要宰殺年豬,年豬要從同村同寨年長或德高望重的人家開始,依次序宰殺。用年豬的膽、胰、尿包占卜主人家的吉凶,以豬膽飽滿、色澤好,胰平展,無缺陷,尿包豐滿為吉祥,預示來年人畜興旺,家人安康,糧食豐收。同時分「舍富」、「舍民」兩餐進餐,「舍富」主要是祭奠祖先,取豬腎、肝、舌、胰與蕎粑一同煮熟,敬奉先祖。「舍民」是全家人集體餐。吃完「舍民」後,男子們要將豬肉切成條塊,婦女們則要灌制好香腸,並當天要將鮮肉和香腸掛在火塘上烤烤,同時以展示主人家的年豬肥,人吉祥,並且顯示出主人的富裕。
朵博
意為月首(即一個月的頭一天),早晨雞叫主人就要起床做心肺三鮮湯,即將心肺搗爛,放在鍋里將油熬出來後,放入水加豆芽、干(鮮)筍等,做成三鮮湯。早晨起床全家人就要享受這頓三鮮湯的美味。上午由婦女們組織全村孩子祭果樹,既「社日」儀式。每個兒童要帶豬前蹄一隻及意節粑(細玉米粑)等,選一棵長勢豐茂的果樹,由一孩子上樹伴樹神,眾孩子在一婦女的帶領下祈求樹神要多結果子,讓孩子們分享,保佑孩子們健康成長等,然後將孩子們帶來的肉食切成小片放在樹丫上或樹皮之中。社日結束後是拜年,彝族年的拜年場面壯觀熱鬧,一般數十人一組,從整個寨子挨家挨戶拜年,拜年時主人家端上泡水酒,讓大家喝,同時,拜年隊伍還要為主人唱賀新年歌,年輕人跳舞、摔跤、跳鍋庄等。大家不分彼此,不分親疏,一起快樂到通宵達旦。
阿普機
意為送走祖靈,下午要煮豬腸青菜吃,由婦女們拜年,男子們在家接待拜年隊伍。3天的年過完以後,彝族人就要背上大塊的豬肉膀子(一般分成三、五、七塊),酒、糖、千層餅、炒麵、雞蛋等到岳父岳母家拜年,整個10月份彝族人都沉浸在年節的快樂之中。
彝族年是彝族的一個重要節日。從古到今,彝族對過年十分重視,也很熱鬧。關於彝族年始於何時,現已無從查考,涼山彝族過年中的許多儀式均與祖先崇拜相關,整個節日中充滿濃厚的祖先至上色彩。
賽裝節
賽裝節——彝族少女的時裝表演:楚雄彝州有兩個地方有賽裝節。一個是永仁縣直苴村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農歷正月十五。一個是大姚縣三台鄉的賽裝節,時間為每年的三月二十八日。
賽裝節為居住分散,平時很難有機會相聚相識的青年男女提供了一個表白愛情的機會。而姑娘們最能顯示自己的,就是看誰的衣服最漂亮。彝族女子的服裝,全靠手工桃花和刺綉,做一套衣服往往要花一兩年的時間。因此,誰的衣服多、花樣好,誰就會被看作是勤勞能幹、心靈手巧的人。
與賽裝方式不同,人們已不再把所有衣服都穿在身上,而是不停地更換新衣,有的姑娘一天要換五六套衣服。於是,賽裝節上也就多了一個景緻:在山管邊、青樹下,老人們搭起無數帳篷,烹煮著食物,忠實地為自己的姑娘守護著服裝。
賽裝節從一開始就有比賽的性質,這可謂是最早的時裝表演。所不同的是,彝族少女既是服裝的設計者,也是製作者,更是表演中的「時裝模特」。
打歌——最受歡迎的全球民間舞蹈:每逢收獲、婚嫁或節慶,生活在雲南的彝族,少則數十人,多則數百上千人,圍著一堆堆熊熊的烈火,以四周沉寂肅穆的青山和深邃神秘的天幕為背景,合著蘆笙、短笛、月琴和樹葉吹奏的音樂節拍,男女手拉手,圍成圓圈,逆時針方向踏足而歌,通宵達旦,興盡方休。
1986年,美國國際民間藝術組織曾把這種民間自娛性的歌舞列為最受歡迎的「全球十大民間舞蹈」之一。
「打歌」
遍及雲南,不僅彝族,就連白族、納西族等民族中都盛行這種歌舞形式,只是叫法不同而已,如有「打歌」、「左腳舞」、「踏歌」、「跳蘆笙」等名稱。
據考證,「打歌」系「踏歌」轉音而來。早在漢唐之際,「踏歌」就曾是我國中原及南方民間十分活躍的民俗性歌舞。而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的銅鼓形貯貝器上所鑄的「滇族羽舞」和江川李家山出土的18個垂尾人連臂環舞的銅扣飾以及凝固在雲南滄源等地崖畫上的舞蹈圖紋,其舞蹈圖案都與彝族的「打歌」形象相同,這也許可作為彝族「打歌」起源古老悠久的佐證。
至今,在雲南巍山縣巍寶山龍譚殿的壁畫上還保留著一幅清代人繪制的「踏歌圖」,其情形與今天巍山彝族的打歌非常相似。
慶年節
慶年節是彝族人民的傳統節日。每年農歷十月,彝族人民都要過慶年節,並相互拜祝,載歌歡舞,祝賀節日。
跳虎
在雲南省雙柏縣小麥地沖的彝族人過年時有著「跳虎節」的特殊風俗,正月初八,全村成年男子集於村後土地廟遺址,殺狗獻「咪司」(「咪」意土,「司」意主人,迷司即為土主神之意),隨後由本村「畢摩」祭土主請虎神。8位村民化裝成老虎翩翩起舞,「老虎們」兩耳高聳,尾巴粗壯,渾身虎紋,額上繪一漢字「王」,頸上掛一個大銅鈴,威風凜凜。「畢摩」念罷祭辭請虎神後,虎王率眾老虎入村。整個跳虎節期內,全村上下男女老幼都沉浸在迎虎、送虎、觀虎跳躍和驅趕邪惡鬼怪的一派歡樂氣氛中,當地老百姓都深信只有通過一年一度的傳統跳虎、敬祭虎神和祈願老祖宗的保佑後,全體村民才能五穀豐登,人丁興旺,一年比一年更美滿幸福。反映了彝族支系「倮倮」人的一種宇宙觀,他們認為天地萬物是老虎創造的,他們對老虎的崇敬,體現了一種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總的來說,「老虎笙」原始、古樸,不受外界影響,是儺彝文化的珍存
十月年
是彝族的傳統年,多在農歷十月上旬擇吉日舉行。節期5~6天,節日里要殺豬、羊,富裕者要殺牛,屆時要盛裝宴飲,訪親問友,並互贈禮品。
補年節
居住在四川、雲南、貴州等地的彝族居民,在新
補年節
年後的農歷二月初十和十一,還要過一次年節,彝語稱這個節為「麻龍火」。在祭祀活動中,以祭龍規模最大。祭龍選在二、三、四月中的一個龍日,以村寨為單位每人自帶一碗米、一小塊鹽,由老人備香火,在龍樹下集體祭祀;雲南彝族則選擇正月的第一個龍日進行祭龍,祭祀後大家席地而坐,不分長幼,飯自帶,肉共食,是一種大規模的集會。
少女成人禮
「換裙」儀式
在大小涼山地區,彝族少女成年時要舉行一種神秘的「換裙」儀式,彝語叫「沙拉洛」,意為脫去童年的裙子,換上成年的裙子。彝族少女在「沙拉洛」之前,穿的是紅白兩色的童裙,梳的是獨辮,耳朵掛的是穿耳線。「換裙」儀式舉行之後,就要穿上中段為黑藍色的三接拖地長裙,原先的獨辮要改梳成雙辮,並要戴上綉花頭帕,掛上耳墜。
舉行「換裙」儀式後,少女就可以自由自在地逛街、趕場、看賽馬、交朋友、談戀愛了。「換裙」時間是根據少女的發育情況而定的,一般選在15~17歲之間,多擇單歲。因為在當地彝民看來,雙歲「換裙」會多災多難,終生也不會吉利。至於「換裙」的具體日期,則要請老人好好地擇算一下,才能最後定下吉日佳期。
由於「換裙」是女子由童年到成年的標志,作為父母對此都非常重視。特別是母親,她是女兒的貼心人,也最了解女兒的生理狀況,在臨近換裙前就熱心地為女兒准備好了頭上戴的花邊黑色哈帕、新裙,以及顏色各異的珠子和領上的銀牌等服飾品。
慶祝方式
彝族火把節
火把節 ——彝族的狂歡節:「火把節」一般在農歷六月二十四至二十六晚上舉行,是彝族盛大的節日。屆時要殺牛、殺羊,祭獻祖先,有的地區也祭土主,相互宴飲,吃坨坨肉,共祝五穀豐登。火把節一般歡度3天,頭一天全家歡聚,後2天舉辦摔跤、賽馬、鬥牛、競舟、拔河等豐富多彩的活動,然後舉行盛大的篝火晚會,徹夜狂歡。
當夜幕降臨後,人們揮動火把,成群結隊繞村串寨,翻山過田,互相往對方的火把上撒松香粉,打火把仗,滿山遍野照耀得如同白晝。照彝族的習俗,在火把上撒松香粉,使火把「嘭」地騰起一團絢麗的火花,並揚起一股香氣,是表示一種美好心願:後輩對老輩撒,是尊敬,祝福長壽;長輩對晚輩撒,是愛撫,祝願吉利;同輩互撒,是親密友愛;青年男女互撒,則是戀愛的開始。
第一天祭火
這一天,人人穿著自己心愛的禮服,高高興興。村村寨寨都會宰牛殺羊,擺好宴席,五花八門的肉,又香又甜的酒,這些香味芬芳四溢,把它敬神,神也會贊不絕口。夜幕降臨時,臨近村寨的人們會在老人們選定的地點搭建祭台,以傳統方式擊石取火點燃聖火,由畢摩(彝族民間祭司)誦經祭火。然後,家家戶戶,大人小孩都會從畢摩手裡接過用蒿草紮成的火把,遊走於田邊地角,效仿阿什嫫以火驅蟲的傳說。
第二天傳火
這一天,家家戶戶都聚集在祭台聖火下,舉行各式各樣的傳統節日活動。小伙們要效仿傳說中的阿體拉巴,賽馬、摔跤、唱歌、鬥牛、斗羊、斗雞。姑娘們則效仿傳說中的阿詩瑪,身著美麗的衣裳,撐起黃油傘,唱起「朵洛荷」、跳起達體舞。在這一天,最重要的活動莫過於彝家的選美了。年長的老人們要按照傳說中阿體拉巴勤勞勇敢、英武神俊和阿詩瑪善良聰慧、美麗大方的標准從小伙姑娘中選出一年一度的美男和美女。夜幕降臨,一對對有情男女,在山間,在溪畔,在黃色的油傘下,撥動月琴,彈響口弦,互訴相思。故也有人將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稱作是「東方的情人節」。
第三天送火
這是整個涼山彝族國際火把節的高潮。這一天夜幕降臨時,人人都會手持火把,競相奔走。最後人們將手中的火把聚在一起,形成一堆堆巨大的篝火,歡樂的人們會聚在篝火四周盡情地歌唱、舞蹈,場面極其壯觀。故也有「東方狂歡夜」之稱。
其它活動
路南、圭山等地的彝族,節日期間,人們彈著大三弦,跳起「阿細跳月」,同時舉行摔跤、鬥牛等活動;楚雄、彌勒等地的彝族,也舉行傳統的「祭火」儀式。節日之夜,在彝族聚居的大山深處,到處是「火樹銀花不夜天」,景象十分壯觀。
7. 美女,我喜歡你.用彝族語怎麼說
帥哥稱「惹搭」。美女稱「里扎」! 阿尼姑是我想你的意思。我喜歡你阿尼黑五
8. 彝族的帥哥美女怎麼稱呼
帥哥稱「惹搭」。美女稱「里扎」!但是漢人常用《阿妹子》來稱呼彝族美女。但彝族並不怎麼認同。
彝族,原稱「夷族」,其名源於漢史記載中的「西南夷」(西南少數民族的統稱)。[1] 根據彝文典籍《彝族源流》、《西南彝志》等歷史巨著記載,自稱為尼(ꆀ),古代漢語「尼」發音為夷,故漢文記載多稱「夷族」。1956年,在破除舊社會的民族歧視稱期間,彝族派代表進京會見毛主席,毛主席了解情況和聽取意見後給出建議,由於「夷族」之稱帶有貶義(蠻夷),便將「夷」改為「彝」,意為房子(彑)下面有「米」有「絲」、有吃有穿,象徵興旺發達,故把「夷族」改為「彝族」[2] 。
彝族是中國第六大少數民族,[1] 主要聚居在中國西南部的雲南、四川、貴州三省,其餘散居於中國其他省份及中國境外。總人口約900多萬,在中國有戶籍登記的有871萬4393人(2010年),在越南、寮國、緬甸、泰國等東南亞國家還有近百萬。
彝族支系繁多,有諾蘇(nuosu)、聶蘇(nisu)、納蘇(nasu)、乃蘇(nesu)、聶祖(nizu)、羅婺、阿西潑、阿細、撒尼等、尼頗自稱,但並非皆為民族意義上的自稱,如羅婺、撒尼、阿哲、阿細是支系名稱,諾蘇、聶蘇、納蘇、乃蘇、聶租的方言/土語自稱(占人口70%以上),在彝語語境中含義完全相同,皆源於「尼」[1],在總稱上「尼措」(ꆀꊿ)一詞可以覆蓋所有支系的稱謂。各地彝族方言間有些無法進行直接溝通,但相同詞彙超過60%,語法結構相同,經短期熟悉能對話,彝語屬漢藏語系中的藏緬語族,分為六大方言。
彝族的傳統節日代表是火把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