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戲曲中的女演員一般被稱為什麼
戲曲中的女演員一般被稱為 :旦
旦,戲曲表演行當類型之一,女角色之統稱。源於歌舞、百戲。魏之「遼東妖婦」(裴松之《三國志注》),隋(一作北齊)之《踏謠娘》(唐崔令欽《教坊記》),唐之「弄假婦人」(段安節《樂府雜錄》)等,都是扮演婦女作戲劇性表演的節目,當為旦的前身。
分類:
按扮演人物的年齡、身份、性格及其表演特點,大致可分為正旦、花旦、貼旦、閨門旦、武旦、老旦和彩旦7種類型。
B. 服裝非常京劇風的女子獨舞,衣服是很華麗的紅色花旦服,音樂裡面有戲曲腔是什麼舞蹈
這種穿著是戲曲里的正旦扮相。
穿的是女帔 pèi(行內一般都叫「披」pī)
用於出身官吏、鄉紳豪門的未婚女子(所謂「大家閨秀」)。既可用於青春少女,亦可用於端莊少婦。官吏婚典及喜慶團圓場合時使用。女紅帔下身系綉花大摺裙。也用紅色。這個圖片里演員下身是戲曲里的『白腰包』。
這種服裝在表演時很受『腰包』的拘束,只做一般的舞台簡單身段表演,基本上是演『文戲』時的服裝,不適合舞蹈表演。
C. 戲曲頭飾帖在臉兩邊的叫什麼
叫「片子」(片,讀四聲)
彩妝之後,進行頭飾的第一步——「貼片子」。片子是用人的真發製成,用之前用榆樹皮中的粘液進行處理使之能定型而不幹硬。
D. 戲曲中的青衣是什麼
中國戲曲中旦行的一種,北方劇種多稱青衣,南方劇種多稱正旦。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是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正旦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散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正旦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孟姜女哭長城》的孟姜女,《雪梅教子》中的秦雪梅,《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正旦扮演的。
這些戲基本上都是坐著唱,沒有什麼繁重的表演,是比較典型的、標準的青衣戲。當然有些正旦戲也是唱、念、做並重的,比如像《宇宙鋒》里的趙艷容,《三擊掌》里的王寶釧,《汾河灣》里的柳迎春,《寶蓮燈》里的王桂英等。這些雖然也是正旦戲,但是卻要求唱、念、做並重。從服裝上看,正旦穿青褶子為多,所以正旦也稱青衣或青衫。有的正旦,雖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宮衣,不管穿什麼,除了蟒和宮衣是固定的式樣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較素雅。比如《商林升天》中的秦雪梅,《陳世美不認前妻》的秦香蓮,《汾河灣》的柳迎春,《蘆林會》中的龐氏,《小姑賢》的梁氏,《清風亭》中的周桂英,《別宮·祭江》的孫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蓮,《罵殿》的賀後,《法門寺》的宋巧姣,《浣紗記》的浣紗女等,都是屬於正旦范疇的角色。在以前,婦女都比較有道德、知廉恥,穩重安祥,所以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保持穩重的姿態。另外由於正旦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屬於命運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遺棄,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裝也非常樸素,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作苦條子旦角,這跟前面說的苦條子老生是一個意思。青衣還有一個名詞叫正旦。這跟前邊說的正生,及後邊的正凈差不多的意思。就是說在一個行當里,是中心的、主要的部分。按照傳統來說,青衣在旦行里占著最主要的位置,所以叫正旦,青衣扮演的一般都是端莊、嚴肅、正派的人物,大多數是賢妻良母,或者舊社會的貞節烈女之類的人物。年齡一般都是由青年到中年,沒有老年,老年就變成老旦了。青衣表演上的特點是以唱工為主,動作幅度比較小,行動比較穩重。念白都是念韻白,一般不念京白,而且唱工相當繁重。典型的青衣戲例如《白蛇傳》最後的一折《祭塔》,還有孫尚香聽說劉備的死訊,到江邊去哭祭的《祭江》,《二進宮》的李艷妃,《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春秋配》的姜秋蓮,《賀後罵殿》的賀後等都是青衣扮演的。
這些戲基本上都是坐著唱,沒有什麼繁重的表演,是比較典型的、標準的青衣戲。當然有些青衣戲也是唱、念、做並重的,比如像《宇宙鋒》里的趙艷容,《三擊掌》里的王寶釧,《汾河灣》里的柳迎春,《寶蓮燈》里的王桂英等。這些雖然也是青衣戲,但是卻要求唱、念、做並重。從服裝上看,青衣穿青褶子為多,所以青衣的另外一個名稱也叫青衫,簡稱衫子。有的青衣,雖然也穿女蟒,或者穿宮衣,不管穿什麼,除了蟒和宮衣是固定的式樣花色以外,一般的褶子,色彩都比較素雅。在京戲里,像《紅鬃烈馬》的王寶釧,《三娘教子》的王春娥,《汾河灣》的柳迎春,《六月雪》的竇娥,《五龍詐》(即《井台會》)的李三娘,《二進宮》和《大保國》的李艷妃,《鍘美案》的秦香蓮,《宇宙鋒》的趙艷容,《別宮·祭江》的孫尚香,《春秋配》的姜秋蓮,《罵殿》的賀後,《法門寺》的宋巧姣,《浣紗記》的浣紗女等,都是屬於青衣范疇的角色。在舊社會,婦女的行動很不自由,封建禮法要求婦女目不斜視,笑不露齒,甚至袖不露指,走路也不能快走,要穩重安祥,所以過去在舞台上表演婦女一般的正常姿態,不管坐著、站著,或走路都要求一隻手橫著,捂著胸口和肚子中間的一塊,一隻手耷拉在身子旁邊,而且永遠要慢條斯理的,或坐,或走,經常要保持這樣一種姿態。所以觀眾給青衣起了個俗名叫抱肚子旦、這個諢名還是很形象的。另外由於青衣扮演的人物有很多都是屬於命運不太好的,有的遭受遺棄,有的生活上很困苦,穿的服裝也非常樸素,所以另外還有一個名稱叫作苦條子旦角,這跟前面說的苦條子老生是一個意思。
E. 戲曲知識,紅臉代表 ,黑臉代表 ,藍臉和綠臉代表 ,黃臉和白臉代表
臉譜的通用色彩含義為:
紅色:表現忠貞,英勇的人物性格,多為正面角色。
例如:關公等。
黑色:表現正直,無私,剛直不阿的人物形象。
例如:包公。
白色:代表陰險,疑詐,飛揚,肅煞的人物形象。
例如:曹操。
紫色:表現剛正,穩練,沉著的人物。
例如:徐延昭。
黃色:代表梟勇,兇猛的人物。
例如:宇文成都.
綠色:代表頑強,暴躁的人物形象。
例如:王彥章。
藍色:表現剛強,驍勇,有心計的人物性格。
例如:竇爾敦。
金色:神仙高人。
銀色 神仙,妖怪。
(5)戲曲風美女壁紙叫什麼擴展閱讀:
臉譜文化:
臉譜來源於舞台,大家在有些大型建築物,商品的包裝,各種瓷器上以及人們穿的衣服上都能看到風格迥異的臉譜形象。這遠遠超出了舞台應用的范圍,足見臉譜藝術在人們心目中所佔據的地位,說明臉譜具有很強的生命力。
大家看到的臉譜大致可以歸納為兩大類,一類是工藝美術性臉譜。這類臉譜是作者根據自己的思維想像,在石膏材質的臉形上,用繪畫,編織,刺綉等手法製作出形態各異,色彩圖案變化多樣的臉譜製品,這類臉譜具有一定的觀賞價值!
另一類是舞台實用臉譜。這類臉譜是根據劇情和劇中人物的需要,演員用誇張的手法在臉上勾畫出不同顏色,不同圖案和紋樣的臉譜。
關於舞台臉譜的起源有幾種說法,一種是源於中國南北朝北齊,興盛於唐代的歌舞戲,也叫大面或代面,是為了歌頌蘭陵王的戰功和美德而做的男子獨物,說的是蘭陵王高長恭,勇猛善戰,貌若婦人,每次出戰,均戴兇猛假面,屢屢得勝。
人們為了歌頌蘭陵王創造了男子獨舞,也帶面具。戲曲演員在舞台上勾畫臉譜是用來助增所扮演人物的性格特點,相貌特徵,身份地位,實現豐富的舞台色彩,美化舞台的效果,舞台臉譜是人們頭腦中理念與觀感的諧和統一。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京劇臉譜
F. 中國戲曲風圖片
http://ke..com/view/8031782.htm?fr=aladdin
這個美女叫做孟祥星
你去網路搜她 這個攝影系列的名字是《釋靈》 裡面有她的寫真集
我就不一張一張給你貼了
G. 戲曲花旦化妝
生角面部化妝的方法
京劇的生角(包括末角)由於年齡和性格的不同,老生、武生、小生(包括娃娃生),在面部化妝上是有所區別的。
老生(包括武老生)多扮演正派的中年人或老年人。中年人物(像藺相如、鄒應龍)面部化妝應端莊鄭重,氣宇軒昂。臉上略敷脂粉,畫眉抹彩,掛黑三髯。
扮演老年人物(如宋士傑、張廣才),臉上不宜過多的塗抹脂粉,須容顏老邁(掛白髯)。扮演老的英雄武將(像黃忠、蕭恩),面部化妝應於蒼老中帶有英雄氣概(掛白髯或參髯)。
小生扮演的是青年人(像付朋、張君瑞、許仙),臉上敷脂粉,描眉畫眼。面部化妝應眉目清秀,容顏俊美。
武生扮演的是青年英雄武將(像趙雲、武松、高寵),臉上略塗脂粉,印膛抹紅彩,眉眼吊的較高。使得眉宇之間,顯露出勇敢頑強的英雄氣概。
娃娃生扮演的是少年兒童(像薛丁山),面部化妝和小生差不多。不過,為了表現兒童的容貌特徵,須在印膛上塗一紅點。(這是我國古代的一種面部美飾,凡是未成年的兒童,多在額間畫一紅圓點,叫做「點額」。)
生角的髯口——我國古代以長髯為美,戲曲角色扮演的中年或老年人所掛的髯口(又名「口面」),更要長一些。這種須髯的誇張,和角色的表演動作有著密切的關系。幾百年來,先輩藝人運用髯口創造了理髯、推髯、抖髯、甩髯、吹髯等表演程式(髯口功)對於誇張人物的心理狀態,有著很大的幫助。
生角的髯口,由於年齡和生理上的不同,分為「三髯」和「滿髯」兩種。三髯是三綹長須,有「黑三」、「參三」和「白三」三種。像《打嚴嵩》的鄒應龍,《群英會》的諸葛亮,抖掛黑三。老年人物,像《盜宗卷》的張蒼,《空城計》的諸葛亮帶參三。《連營寨》中的劉備,《捉放曹》的呂伯奢都帶白三。「滿髯」是連髯落腮,非常豐滿。生角一般只掛「參滿」和「白滿」。像《打漁殺家》的蕭恩掛參滿,《碰碑》的楊繼業掛白滿。
另外有「五綹髯」,是扮演關羽所戴。(也有戴黑滿的)。「二濤髯」比滿髯稍短,大都扮演院子、中軍。現在已不多見。
此外,劇中人有當場變髯口的,像《文昭關》的伍子胥,因為過不去昭關,焦急萬分,把胡須愁白了。由黑三改掛參三,再改掛白三。
近幾十年來,不少新編的歷史劇,採用了改良髯口。但在傳統劇目中是很少戴用的。
旦角面部化妝的方法
京劇中的旦角(婦女角色)由於年齡、身份以及性格的不同,大致有正旦(青衣和閨門旦)、花旦(包括花衫、貼旦、小旦)、老旦、武旦、刀馬旦、彩旦(丑旦)之分。
近四十年來,京劇的旦角化妝有著很大的變化。在從前,正旦和花旦的面部化妝是有所區別的。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婦女,臉上略敷脂粉。扮演貧窮女子,大都穿青褶子,頭上不戴珠花,臉上不抹脂粉,或抹的很淡。花旦扮演的是性格活潑的青年婦女或輕佻潑辣的女角色,臉上必須濃妝艷抹。(頭戴珠花,穿花衫、花裙或花襖、花褲)。這兩種不同的化妝手法,既有生活上的區別,也有性格上的區別。(正旦、花旦又名青衣、花衫,就是由於角色的裝扮不同而得名的。)
但是,由於時代的變遷,人們的審美觀點也有所變化。從前的旦角化妝,現在看來已經不夠美化了。近四十年來,京劇旦角的面部化妝,有著很大的藝術創造,在發型上和頭飾上也是如此。許多著名的旦角演員,參考了古代婦女的面部美飾,根據不同的劇中人物,塑造了許多性格鮮明的典型形象。不過,也有些旦角演員,單純地追求扮相的美化,不論扮演什麼角色,也一律是濃妝艷抹,這樣是不適宜的。要知道,青衣、花旦、武旦的面部化妝,現在雖然大致相同,但由於角色的年齡、性格和生活環境的不同,在藝術造型上,還是應該有所區別的。為了對京劇旦角的面部化妝有一個明確的認識,現在按照不同的角色略述如下:
正旦——多扮演正派的中年或青年婦女,面部化妝應容貌端正。扮演貧窮婦女(像趙五娘、秦香蓮)臉上雖塗抹脂粉,但不宜過重。扮演閨門婦女(像杜麗娘)眉眼畫的必須清秀,臉上的脂粉要略重一些。
花旦——所扮演的人物是比較廣泛的:有活潑天真的少女,像《春香鬧學》的春香,《小放牛》的村女。有輕佻風騷的婦人,像《烏龍院》的閻婆惜。也有性格潑辣的婦女,像《打灶分家》的李三春。這一些角色的面部化妝大都濃妝艷抹。但在眉眼的描畫上,應根據不同的人物性格有所區別。扮演少女,須在印膛上塗一紅點。
武旦、刀馬旦——扮演有武功的女角色(像孫二娘、穆桂英)面部化妝與花旦略同,但在眉眼吊得較高一些,以表現嫵媚中帶有英武氣概。(由武旦扮演的神怪角色,像《四洲城》的水母,《無底洞》的白鼠精,面部化妝相同。)
老旦——扮演老年的婦女,像《太君辭朝》的佘太君,大都是本色臉,不敷脂粉。但青年演員扮演的老旦角色,如果臉上不化妝,看起來很不像;須在額間、眉角和鼻窩略畫出幾筆皺紋,就能夠刻劃出老年婦女的面貌。
彩旦——由丑角應工,又名丑旦。多扮演封建社會「三姑六婆」一流的反派婦女(像《能仁寺》的賽西施),但也扮演一些滑稽詼諧的婦女(像《四進士》的萬氏)。面部化妝由於性格的不同,有塗脂粉的,也有不塗脂粉的。但大都在額角或腮邊點一顆黑痣。
凈角面部化妝的方法
京劇的凈角,有正凈(銅錘、老臉、黑頭)付凈(架子花臉)武凈(武花臉和武二花)之分。扮演的角色有正面人物,也有反面人物。面部化妝各有不同。演員扮演某一劇中人物,必須按照一定的譜式抅畫,叫做臉譜。(老生和武生抅臉的也包括在內)。
臉譜是一種誇張人物形貌的化妝手段,這種具有圖案意味的面部化妝,是運用寫實的和象徵的藝術手法,來表現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
戲曲臉譜和我國古代的歌舞面具,百戲的塗面,有著演變和發展的關系。人物臉譜,最早只有紅、白、黑三種與膚色相近的顏色,眉眼的描畫比較簡單,基本上是接近於寫實的。像關羽面紅,誇張為紅臉。包拯面黑,誇張為黑臉。只有裝神扮鬼或扮演綠林人物才五彩塗面。經過幾百年來的演變與發展,臉譜的構圖和色彩多相互摻雜,逐漸有形貌的誇張,成為顯示人物性格品質的化妝手段。這種特殊的面部化妝藝術,是具有「寓褒貶,別善惡」的意圖的。它體現了封建社會中,人民對於劇中的人物的愛憎分明的情感和態度。但是,臉譜裡面也混雜著一些非現實主義的東西,我們還沒有探討出一個比較正確的解釋。現在只能按照老藝人們相傳的說法,對京劇臉譜的構圖和色彩的表現,略述如下:
京劇臉譜的構圖——京劇臉譜是在徽劇和漢劇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戈、梆子的表現手法加以變化和發展的。在譜式上,有「整臉」「粉白臉」「揉臉」「十字門臉」「三塊瓦臉」「花臉」「碎花臉」「歪臉」「象形臉」等不同的抅法。
「老臉」又名「六分臉」「兩膛臉」。多扮演正直果敢的老年武將,它們的面部化妝特徵,主要是兩道白眉的誇大,以表現劇中人物的老邁蒼勁。有紅臉,黑臉,紫臉,粉紅臉之分。紅臉像《群英會》中的黃蓋,黑臉像《北詐瘋》的尉遲恭,紫臉像《二進宮》的徐彥昭,都屬於兩膛臉的抅法。
抅「三塊瓦」臉的多是英雄武將(正反面人物都有)。「三塊瓦」的抅法主要著重於眉、眼、鼻窩和肌肉膚色的誇張。像《失街亭》的馬謖,抅油白三塊瓦臉;《鐵龍山》的姜維,抅紅三塊瓦臉;(均掛黑滿髯)老年人物多眉眼下垂,像《嘉興府》的鮑賜安,抅油白老三塊瓦臉。(掛白滿髯)
抅「十字門」臉的多是年老的英雄武將,像《草橋關》的銚期(掛白滿髯),《牧虎關》的高旺(掛參滿髯)。由於扮演的人物不同,眼瓦和鼻窩也略有變化。
另外,像張飛、牛皋的「花十字門」臉,項羽的「花兩膛臉」,是在「十字門」臉和「花兩膛」臉的基本譜式上變化而成的。
「粉白臉」又名「奸臉」,是把白色塗滿臉部,用黑筆抅畫出眉、眼、鼻窩和面部的肌肉紋理,以刻劃劇中人物奸險狡詐的性格。像《宇宙鋒》的趙高,《捉放曹》的曹操,都畫白奸臉。
「揉臉」又名整臉,是用紅、黑、紫等色揉臉部,然後抅畫出眉、眼、鼻窩和肌肉紋理。像關羽的揉紅臉、余千的揉紫臉等。以本來膚色抅畫黑白紋理的也屬於揉臉。(像姜子牙)
性格魯莽勇敢的英雄武將和綠林人物,多抅「花臉」「碎花臉」。花臉的譜式和色彩比較復雜,多綜合「三塊瓦」「十字門」的抅法加以變化,以一種色彩為主,其餘為副色。像李逵的黑花臉(均掛黑扎髯),馬武的藍花臉,程咬金的綠花臉,典韋的黃花臉。(均掛紅扎髯)
「半截臉」又名「元寶臉」,譜式是眉眼以下抅臉,上露肉腦門。像《鍘美案》的馬漢,抅元寶臉。
「歪臉」是面部五官的反常描畫,多形容面部凶惡或容貌醜陋的武角色。兇悍的像《祝家莊》的祝彪;醜陋的像《打瓜園》的鄭恩。
「象形臉」多用於神怪角色,像《鬧天宮》的送悟空(猿猴臉)《百草山》的孔雀明王(鳥形臉)、《芭蕉扇》的牛魔王(牛臉),把鳥獸形象賦予人格化,抅畫在演員的臉上,仍然具有鳥獸形象的感覺。
另外,像僧人、老道、太監都有一定的譜式,如《五台山》楊五郎、《野豬林》魯智深的和尚臉(掛虯髯);《蜈蚣嶺》王飛天的老道臉(掛黑扎髯);《黃金台》伊立的太監臉(光嘴岔)構圖多由三塊瓦變化而成。
京劇臉譜的色彩表現——臉譜的色彩表現,最早是面部膚色的誇張。像面色赤紅,誇張為紅色臉(如關羽)。面色黝黑,誇張為黑色臉(如包拯)。後來,臉譜由形貌的誇張,演變為顯示人物品質的化妝手段,紅色臉就成為忠誠人物的色相;黑色臉就成為正直人物的色相;白色臉就成為奸詐人物的色相。這種觀念形態的表現,是把寫實的 和象徵的藝術手法結合在一起,來顯示出人物的精神面貌的。角色一出場,從劇中人物的藝術造型上,就給觀眾明確的人品概念——正義的或邪惡的;善良的或醜陋的。它長期被廣大的觀眾所熟悉所感受。按照相傳的說法:紅臉大多表現忠誠正義的人物,像關羽的揉紅臉,黃蓋的紅老臉;姜維的紅三塊瓦臉。黑臉大多表現正直或魯莽勇敢的人物,像包拯的黑臉,牛皋的黑花十字門臉,李逵的黑花臉。白臉大多表現奸險狡詐的人物,像趙高、曹操、秦檜的白奸臉。紫臉大多表現沉勇果敢的人物,像常遇春的紫三塊瓦臉。黃臉大多表現性格殘暴的人物,像典韋的黃花臉。花臉和綠臉大多表現勇敢頑強的人物,像單雄信的綠花臉、馬武的藍花臉。此外像金銀兩色多用於神怪化妝。
以上的色彩表現,是指京劇而言。各種劇種對於臉譜的色彩,各有其不同的表現手法。像京劇中的黃蓋抅紅老臉,贛劇中的黃蓋就抅紫老臉。京劇中的專諸抅紫三塊瓦臉,秦腔的專諸就抅黑白花臉。京劇中的徐彥昭抅紫老臉,河北梆子的徐彥昭就抅黑老臉。
京劇臉譜的形象符號——在京劇中有一些神話臉譜和人物臉譜,在臉上抅畫了形象符號。神話臉譜,像北斗星的腦門畫七星,表示他是天上的星宿。趙公明兩頰畫金錢,表示他是財神。人物臉譜,像趙匡胤眉心畫紅色跑龍,表示他是真龍天子。姜維腦門畫太極圖,表示他知陰陽,善八卦,通曉兵法。包拯腦門畫月牙,表示能晝斷陽,夜斷陰。楊七郎腦門抅虎字,表示他是黑虎星下凡。另外,也有在臉上抅畫兵器符號的。像典韋善使雙戟,就在眉心畫雙戟形。這一些形象符號,除神怪臉譜外,大都帶有封建迷信的色彩,是不符合臉譜化妝的真正意圖的。這是由於先輩藝人們的思想意識和創作方法,受到舊時代的種種局限,因而使臉譜混雜著一些極不健康的東西,是應該予以剔除的。
臉譜的抅畫要有創造性——凈角的面部化妝雖然有一定的譜式,但演員根據對角色的體會,在表現手法上是可以有個人創造的。像郝壽臣先生和侯喜瑞先生都是以演曹操著名,但兩人的曹操臉譜,卻各有不同的神色。侯喜瑞先生的《戰宛城》曹操,臉上一團狡詐氣。郝壽臣先生的《群英會》曹操,卻在狡詐中帶有得意之色。這兩個曹操臉譜,結合著表情動作,都把曹操當時的心理狀態刻劃的活靈活現。所以,凈角的面部化妝雖然有一定的譜式,但又不能夠刻板的照譜描畫。好的演員能夠根據自己的臉型,結合面部表情和肌肉活動,把臉譜畫活了。這樣,不但不妨礙演員的表情,而且能夠幫助演員的表情。只有創造性掌握這一化妝手段,才能塑造出性格鮮明的藝術形象來。
凈角的髯口——凈角所掛的髯口,有長髯有短髯。長髯有滿髯、扎髯、加嘴髯,頜下髯、劉唐髯。短髯有一字髯、虯髯等數種。
滿髯,較生角所掛的滿髯要長要厚。有黑滿、參滿、白滿和紫滿。像《群英會》的曹操,《別姬》的項羽,《失街亭》的馬謖,都掛黑馬髯。《宇宙鋒》的趙高,《牧虎關》的高旺,都掛參滿。《群英會》的黃蓋,《二進宮》的徐彥昭,都掛白滿。《甘露亭》的孫權,掛紫滿。另外有一種劉唐髯,是黑滿髯兩旁雜有兩縷紅須(插紅耳毛),是扮演赤發鬼劉唐所用。
扎髯又名開口髯,是露出嘴部的髯口,扮演勇猛的武角色所戴。有黑扎、紅扎、參扎、白扎等四種。(參扎和白扎已不多見)像《長坂坡》的張飛,《鬧江州》的李逵,都掛黑扎髯。紅扎髯具有很大的誇張性,大都扮演性格猛烈的武角色和神怪角色。像《取洛陽》的馬武(抅藍花臉),《鎖五龍》的單雄信(抅綠花臉),都掛紅扎髯。神怪角色像《鬧天宮》的溫天君(抅綠金花臉)《芭蕉扇》的牛魔王(抅紅金花臉)都掛紅扎髯。原掛黑扎髯的角色,像張飛的《造白袍》劇中因為年紀已老,便改掛參扎髯。(參扎和白扎在京劇中已經不多見)
頦濤髯(又名海下濤)是把胡須掛在頦下,露出嘴部。像《鬧天宮》的巨靈神掛黑色頦濤髯,《界牌關》的王伯超掛白色的頦濤髯。
京劇凈角所掛的短髯,常見的有一字髯、虯髯。一字髯簡稱一字,有黑一字、紅一字、白一字(白一字髯已少見)。像《金沙灘》的楊延德,《鍘美案》的馬漢,應掛黑一字髯。《太行山》的王英(抅黃花臉),掛紅一字髯。《金山寺》的法海,老扮相應掛白一字髯。虯髯是曲卷的短須,扮演有武功的和尚所戴,像《野豬林》的魯智深。
丑角面部化妝的特點
丑角在戲曲舞台上有著相當重要的地位。這一個行當所扮演的人物是多方面的:有滑稽風趣的老人,也有天真活潑的兒童(像《小放牛》的牧童)。有為非作歹的官吏(像《打麵缸》的大老爺),也有唯利是圖的商人(像《連升店》的店主)。有仗勢欺人的奴才(像《打嚴嵩》的嚴俠),也有陷害良善的小人(像《一捧雪》的湯勤)等等。這一些正面的或反面的人物,如果用其他的行當扮演,一般是難於充分的把劇中人物的精神面貌刻劃出來的。丑角塑造這些不同身份,不同性格、品質的劇中人物,無論在扮相上,在表演上,都有著鮮明的藝術特徵。
丑角的面部化妝(臉譜)一般是運用白色塊面的伸張或縮減,集中在描畫出眉、眼、鼻、口各部的神態。(也有塗畫黑臉的)。這種具有漫畫手法的化妝藝術,和丑角的表演風格是密切結合的。
H. 請問這個是什麼戲曲,叫什麼名字
這個戲曲的名字呢,就叫做楊白勞了,這個名字是非常好聽的
I. 戲劇里頭上插著兩根翎子,背著四個旗子的角色叫什麼了
應該是武生,戲曲分小生,花旦,老旦,丑角等等,你說的插旗子的都指的是將軍之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