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求後宮各等級說明(一定要全!)
查歷代後妃傳,常見有「三夫人」、「九嬪」等設置,追根溯源,原來出自周禮。從《禮記.昏義》查到以下記載:「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以聽天下之內治,以明章婦順,故天下內和而家理。天子立六官、三公、九卿、二十七大夫、八十一元士,以聽天下之外治,以明章天下之男教,故外和而國理。...」照此,古來有名號的後妃「編制」為: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凡一百二十一人。這個古制從何而來?查得《通典.職官.後妃》上的說法是這樣的(多為傳說成分,姑且看之):
「昔帝嚳有四妃,以象後妃四星。其一明者為正妃,餘三小者為次妃,帝堯因焉。至舜,不告而娶,不立正妃,但三妃而已,謂之夫人。夏後氏增以三三而九,合十二人。春秋說『天子娶十二女』,即夏制也。以虞夏及周制差之,則殷人又增以三九二十七,合三十九人。周人上法帝嚳,立正妃,又三二十七為八十一人以增之,合百二十一人。其位後也,夫人也,嬪也,世婦也,女御也,五者相參,以定尊卑焉。」
這種東東可能只存在於書本上,好象並未真正實行過。從有關史書記載看,先秦的後妃之制還比較簡單,王之妻稱後,王之妾及諸侯之妻稱夫人,不過而已。但秦漢後,歷朝歷代紛紛巧立各種名目,並爭取向以上古制靠攏。其名堂之多之雜,初識之人總是一頭霧水,莫名其妙。我西老頭認識淺陋,況且來自大秦,難免瞎子摸象,僅能窺其一斑,但求粗觀其概貌爾。(以下不論及太後、太妃等,限制在皇帝的「現任」後妃范圍內,外命婦也不討論)
二、秦漢時期的後妃制度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後,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經娥(經為女字旁,打不出來,下同)、容華、充依,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後;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後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經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依,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王莽時托古改制:和嬪、美御、和人三人,位視公,(註:即三夫人);嬪人九,視卿,(註:應是九嬪);美人二十七,視大夫,(註:相當二十七世婦);御人八十一,視元士,(註:八十一御妻也)。凡百二十人(不含後),與古制同。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朴,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三、魏晉時期的後妃制度
曹操為魏王時,於王後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後以下定製十二等級:
1)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2)貴嬪,位次皇後,在夫人下,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4)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5)昭儀,爵比縣侯;
6)昭華,爵比鄉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儀,爵比關內侯;
9)婕妤,視中二千石;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12)良人,視千石。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嬪:
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四、南北朝時期的後妃制度
南朝宋初,武帝劉裕因襲晉制,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貴妃,比相國,並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是為三夫人;同時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於九嬪之內;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容、修儀、才人、良人;次年省貴人,置貴姬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並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位次九嬪;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採用晉制,以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三內官: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梁陳二朝與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時定製: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儀、修華、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太子東宮有良娣、保林二職。陳沿襲梁之制不改。
北魏太祖道武帝時始立皇後,余妾或稱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設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中式數等,後庭漸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內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後置女職,以典內事。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大監、女侍中三官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官,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春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北齊前幾帝所置內職很少,齊武成帝好內,頒布河清新令:內命婦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又准漢制置有:
1)昭儀,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
4)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5)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為散號。齊後主立二後,昭儀以下數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
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尋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北周置有三夫人(後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嬪、御媛、御婉等,各等詳細情形:
1)三夫人:貴妃、長貴妃、德妃,位視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稱三妃;
2)三弋:員額三人,位視三孤;
3)六嬪:員額六人(其中之一稱昭化嬪),位視六卿;
4)御媛:位視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別位視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視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別位視上士、中士、下士。
五、隋唐時期的後妃制度
隋開皇二年著內官之式,略依《周禮》,省減其數。嬪三員,掌教四德,視正三品;世婦九員,掌賓客祭祀,視正五品;女御三十八員,掌女功絲枲,視正七品。又采漢、晉舊儀,置六尚、六司、六典,遞相統攝,以掌宮掖之政。一曰尚宮,掌導引皇後及閨閣稟賜。管司令三人,掌圖籍法式,糾察宣奏;典琮三人,掌琮璽器玩。二曰尚儀,掌禮儀教學。管司樂三人,掌音律之事;典贊三人,掌導引內外命婦朝見。三曰尚服,掌服章寶藏。管司飾三人,掌簪珥花嚴;典櫛三人,掌巾櫛膏沐。四曰尚食,掌進膳先嘗。管司醫三人,掌方葯卜筮;典器三人,掌樽彝器皿。五曰尚寢,掌帷帳床褥。管司筵三人,掌鋪設灑掃;典執三人,掌扇傘燈燭。六曰尚工,掌營造百役。管司制三人,掌衣服裁縫;典會三人,掌財帛出入。六尚各三員視從九品,六司視勛品,六典視流外二品。獨孤皇後在世時,懷嫉妒之心,虛嬪妾之位,不設三妃;自嬪以下,置六十員。加又抑損服章,降其品秩。至獨孤後死,始置貴人三員,增嬪至九員,世婦二十七員,御女八十一員。貴人等關掌宮闈之務,六尚以下皆分泰焉。
隋煬帝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
1)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婦: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總共一百二十員,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唐高祖武德初年,於皇後下設有:
1)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秩正一品;
2)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
4)寶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設置有: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儀四人以代九嬪,秩正二品;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復舊。
唐玄宗開元年間再次更定,於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以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以為六儀,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唐制太子之妾可設: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六人,正七品;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六、宋金元明清各朝的後妃制度
宋與唐制大同小異,只有少許差別(如增置了貴儀、妃儀、婉儀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嬪,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御妻。按金格,貞佑後之制,貴妃下有真妃,淑妃下有麗妃、柔妃,而無德妃、賢妃。九嬪同。婕妤下有麗人、才人為正三品。順儀、淑華、淑儀為正四品。尚宮夫人,尚宮左夫人、尚宮右夫人、宮正夫人、寶華夫人、尚儀夫人、尚服夫人、尚寢夫人、欽聖夫人、資明夫人為正五品。尚儀御侍、尚服御侍、尚寢御侍、尚正御侍、寶符宸侍、奉恩令人、奉光令人、奉徽令人、奉美令人為正六品,司正御侍、寶符御侍、司儀御侍、司符御侍,司寢御侍、司飾御侍、司設御侍、司衣御侍、司膳御侍、司葯御侍、仙韶使、光訓良侍、明訓良侍、遵訓良侍、從訓良侍為正七品。典儀御侍、典膳御侍、典寢御侍、典飾御侍、典設御侍、典衣御侍、典葯御侍、仙韶副使、承和良侍、承惠良侍、承宜良侍為正八品。掌儀御侍、掌服御侍、掌寢御侍、掌飾御侍、掌設御侍、掌衣御侍、掌膳御侍、掌葯御侍、仙韶掌音、祗肅良侍、祗敬良侍、祗願良侍為正九品。 金海陵王當政時,妃子多達十二員:元妃、姝妃、惠妃、貴妃、賢妃、宸妃、麗妃、淑妃、德妃、昭妃、溫妃、柔妃。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減百四十餘人。諸妃位號除貴妃外,亦惟取賢、淑、庄、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後妃以下,雜置宮嬪,而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德嬪、賢嬪、庄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下。憲宗時封萬貴妃加「皇」字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製。
清太祖初起時,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妃為「福晉」。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大備。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宮,西六宮為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咸福宮。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嬪、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宮女子侍上,自常在、答應漸進至妃、嬪,後妃諸姑、姊妹不赴選。帝祖母曰「太皇太後」,母曰「皇太後」,居慈寧、壽康、寧壽諸宮。先朝妃、嬪稱太妃、太嬪,隨皇太後同居,與嗣皇帝,年皆逾五十,乃始得相見。
明朝為
宗人府。宗人令一人,左、右宗正各一人,左、右宗人各一人,並正一品掌皇九族之屬籍,以時修其玉牒,書宗室子女適庶、名封、嗣襲、生卒、婚嫁、謚葬之事。凡宗室陳請,為聞於上,達材能,錄罪過。初,洪武三年置大宗正院。其屬,經歷司,經歷一人,正五品典出納文移
太師、太傅、太保為三公,正一品少師、少傅、少保為三孤,從一品掌佐天子,理陰陽,經邦弘化,其職至重。
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並從一品掌以道德輔導太子,而謹護翼之。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並正二品掌奉太子以觀三公之道德而教諭焉。太子賓客,正三品掌侍太子贊相禮儀,規誨過失。皆東宮大臣,無定員,無專授。
左、右丞相,正一品 平章政事,從一品
左、右丞, 正二品 參知政事,從二品
郎中, 正五品 員外郎 正六品 都事、檢校,正七品 照磨管勾,從七品
參議府參議,正三品 參軍斷事,從三品 斷事、經歷,正七品 知事, 正八品
都鎮撫司都鎮撫,正五品 功所功郎,正七品。
吏部:
尚書一人, 正二品 左、右侍郎正三品
司務廳司務 從九品 文選、驗封、稽勛、考功 四清吏司,各郎中一人,正五品
員外郎一人,從五品 主事一人,正六品
正一品,初授特進榮祿大夫,升授特進光祿大夫。 從一品,初授榮祿大夫,升授光祿大夫。
正二品,初授資善大夫,升授資政大夫,加授資德大夫。
從二品,初授中奉大夫,升授通奉大夫,加授正奉大夫。
正三品,初授嘉議大夫,升授通議大夫,加授正議大夫。
從三品,初授亞中大夫,升授中大夫,加授大中大夫。
正四品,初授中順大夫,升授中憲大夫,加授中議大夫。
從四品,初授朝列大夫,升授朝議大夫,加授朝請大夫。
正五品,初授奉議大夫,升授奉政大夫。
從五品,初授奉訓大夫,升授奉直大夫。
正六品,初授承直郎,升授承德郎。
從六品,初授承務郎,升授儒林郎,吏材幹出身授宣德郎。
正七品,初授承事郎,升授文林郎,吏材幹授宣議郎。
從七品,初授從仕郎,升授征仕郎。
正八品,初授迪功郎,升授修職郎。
從八品,初授迪功佐郎,升授修職佐郎。
正九品,初授將仕郎,升授登仕郎。
從九品,初授將仕佐郎,升授登仕佐郎。外命婦之號九。
公曰某國夫人。侯曰某侯夫人。伯曰某伯夫人。
一品曰夫人,後稱一品夫人。二品曰夫人。三品曰淑人。四品曰恭人。五品曰宜人。六品曰安人。七品曰孺人。
上述為很小一部分,另有2部,48司,與外派官職,不計其數,難以累述。
另外您說的知縣七品只是一部分知縣,縣分三等。
糧十萬石以下為上縣,知縣從六品;
六萬石以下為中縣, 知縣正七品;
三萬石以下為下縣, 知縣從七品。
明朝官吏職務
知縣--縣長,縣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
知州--地級市市長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
知府--省級城市,副省級城市市長法院院長,檢察院院長
承宣布政使司--省長
稅課司--稅務局局長
織染雜造--紡織局局長
巡檢司---公安局局長
遞運所使--郵政局局長
禮部尚書--文化部,教育部長
兵部尚書--國防部部長
吏部尚書--人事部部長
太僕寺卿--交通部部長(管馬的)
鴻臚寺卿--外交禮儀
尚寶司卿--蓋章的,保管御璽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② 古代女子的等級
夏朝:
一等:側夫人
商朝:
一等:側妃
周朝:
一等:夫人
二等:嬪
三等:世婦
四等:御妻
秦王國:
一等:夫人
二等:美人、美人
三等:姬、良人
四等:八子
五等:七子
六等:長使
七等:少使
西漢:
西漢初期:沿用秦制
西漢後期:
一等:昭儀
二等:倢伃
三等:娙娥
四等:姬、傛華
五等:美人
六等:八子
七等:充依
八等:七子
九等:良人
十等:長使
十一等:少使
十二等:五官
十三等:順常
十四等: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
待選妃嬪又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位號。
晉
恢復三夫人九嬪制
一等:夫人 貴嬪、夫人、貴人
二等:嬪 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
三等:世婦 才人
四等:御妻 中才人
隋
一等:夫人 貴妃、淑妃、德妃
二等:嬪 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
三等:世婦 婕妤、美人、才人
四等:妻(女御) 寶林、御女、采女
唐朝
一等:夫人(妃) 貴妃、淑妃、德妃、賢妃
二等:嬪 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
三等:世婦 婕妤、美人、才人、
四等:御妻 寶林、御女、采女
宋
一等:妃 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宸妃
二等:嬪 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婉容、婉儀、順容、貴儀
三等:姬、婕妤
四等:美人
五等:才人
六等:國夫人
七等:郡君(後改稱夫人)
八等:紅霞帔、侍御
明
明朝初期
一等:貴妃
二等:妃 某妃,視封號而定
三等:昭儀
四等:婕妤
五等:美人
六等:才人
七等:貴人
八等:選侍
九等:淑女
明朝後期
一等:皇貴妃
二等:貴妃
三等:妃 某妃,視封號而定
四等:嬪 某嬪,視封號而定
清
清初
一等:妃 宸妃、貴妃、淑妃、庄妃
康熙時期以後
一等:皇貴妃
二等:貴妃 某貴妃,視封號而定
三等:妃 某妃,視封號而定
四等:嬪 某嬪,視封號而定
五等:貴人 某貴人,視封號而定
六等:常在
七等:答應
③ 升九品官要多少經驗
需要到5000的聲望值聲望值可以用做官府任務獲得250的聲望值一直到5000聲望值後就可以獲得此稱號還有稱號不同聲望值的點數不同的
④ 後宮等級!(全)
清朝後宮等級篇
清世祖順治十五年,採用禮官的建議:
乾清宮設夫人一名,淑儀一名,婉侍六名,柔婉、芳婉各三十名;
慈寧宮設貞容一名、慎容二名,勤侍人數不定;
女官設置遵照明朝的六局一司。
建議通過而未能執行。
清聖祖康熙以後,重新制定施行了妃嬪等級。
皇後一位,主內治
皇貴妃一位
貴妃兩位
妃四位
嬪六位
以上四級,佐助皇後治理內廷
以下三級沒有規定數額
貴人
答應
常在 清朝在康熙以後,才典制大備,後宮號位定製嚴明。皇帝的正妻稱皇後,居中宮,主內治。以下為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嬪六人,分居東西十二官,協助皇後主內治。嬪以下還有貴人、常在、答應三級,均無定額,隨居東西各宮,勤修內職。不過,縱觀清朝歷史,除皇貴妃、貴妃之外,也還有其他妃號,如庄妃、瑾妃、珍妃等。制度規定盡管十分嚴格,但各皇帝妃嬪數目的多少出入較大。康熙、乾隆的妃嬪都大大超過規定,而同治、光緒等又遠沒有那麼多的妃嬪。清朝宮女人數比明朝減少,按定製在三百人以下,實際上也不止此數。
歷代皇帝都有自己的後妃來源,清代皇帝與歷代不同,它創立了具有自己特點的「選秀女制度」。
皇帝的眷屬均在秀女中產生,選秀女,每三年舉行一次,選秀女的對象,都在八旗內部.凡八旗官員的女兒年至13便為適齡,凡適齡女兒遇有選秀之年必須造冊送選.如果未經看選的,即在17歲"逾歲"以前沒有參加秀女候選的,就算違反制度.次女子終身不能自行婚嫁.
宮女
清朝宮廷中的宮女主要是內務府包衣(家奴,奴僕,為滿族社會的最低階級,被滿洲貴族所佔有,沒有人身自由,被迫從事各種家務勞動和生產勞動)所生的子女,以及內務府鑲黃,正黃,正白三旗下,拜唐阿披甲人,蘇拉,匠役,園戶,筆貼式等人之女.他們生長到十三歲,都要引到宮中被挑選一次.選入宮中的宮女不可以回家探望父母,父母也不可以入宮探望.宮女的言行規定十分嚴格.如非主人命令不許擅自交談,更不許嬉笑喧嘩,也不許與太監人親戚,如有稱呼太監為伯叔兄弟者,則將其痛懲逐出,並將家屬發往邊疆.
宮女到25時,宮內則賞其少量銀兩,令其出宮,並且規定,凡是已經離開皇宮的宮女,不許再進皇宮,更不許傳播宮內的一切事情,也不許差人到宮門與主人請安等.
宮女在職期間,因笨拙或病的也會令其出宮.
諸嬪妃各分居東、西十二宮。
清朝貴族等級篇
清朝的爵位分宗室、功臣兩種。
宗室爵
和碩親王、多羅郡王、多羅貝勒、固山貝子、奉恩鎮國公、奉恩輔國公、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一至三等鎮國將軍、一至三等輔國將軍、一至三等奉國將軍、奉恩將軍共十二級,輔國公之前八等稱入八分公,與之後的不入八分鎮國公、不入八分輔國公等爵位不同。冊封嫡子共二級,分別為世子(親王嫡子)、與長子(郡王嫡子)。
除了清初受封的八大鐵帽子王禮親王代善、鄭親王濟爾哈朗、睿親王多爾袞、豫親王多鐸、肅親王豪格、承澤親王碩塞、克勤郡王岳托、和順承郡王勒克德渾、以及後來的雍正時怡親王胤祥、同治時恭親王奕䜣、光緒時醇親王奕譞、慶親王奕劻共十二個王可以世襲罔替外,其餘宗親世爵只能世襲。
宗室爵俸祿:
親王歲俸銀1萬兩,祿米1萬斛;
世子歲俸銀6千兩,祿米6千斛;
郡王歲俸銀5千兩,祿米5千斛;
長子歲俸銀3千兩,祿米3千斛;
貝勒歲俸銀2500兩,祿米2500斛;
貝子歲俸銀1300兩,祿米1300斛;
鎮國公歲俸銀700兩,祿米700斛;
輔國公歲俸銀500兩,祿米500斛;
一等鎮國將軍歲俸銀410兩,祿米410斛;
二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85兩,祿米385斛;
三等鎮國將軍歲俸銀360兩,祿米360斛;
一等輔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335兩,祿米335斛;
一等輔國將軍歲俸銀310兩,祿米310斛;
二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85兩,祿米285斛;
三等輔國將軍歲俸銀260兩,祿米260斛;
一等奉國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235兩,祿米235斛;
一等奉國將軍歲俸銀210兩,祿米210斛;
二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85兩,祿米185斛;
三等奉國將軍歲俸銀160兩,祿米160斛;
奉恩將軍兼一雲騎尉歲俸銀135兩,祿米135斛;
奉恩將軍歲俸銀110兩,祿米110斛。
功臣世爵
乾隆十六年定製,功臣世爵為以下二十七等:
公,分一至三等,超品
侯,分一等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二等侯.超品;
伯,分一等伯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伯,超品;
子,分一等子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子,正一品;
男,分一等男兼一雲騎尉,及一至三等男,正二品;
輕車都尉,分—等輕車都尉兼一雲騎尉,及—至三等輕車都尉,正三品;
騎都尉,分騎都尉兼一雲騎尉及騎都尉二等,正四品;
雲騎尉,正五品;
恩騎尉,正七品。
功臣世爵俸祿
一等公歲支俸銀700兩
二等公685兩
三等公660兩
一等侯又一雲騎尉635兩
一等侯610兩
二等侯585兩
三等侯560兩
一等伯又一雲騎尉535兩
一等伯510兩
二等伯485兩
三等伯460兩
一等子又一雲騎尉435兩
一等子410兩
二等子385兩
三等子360兩
一等男又一雲騎尉335兩
一等男310兩
二等男285兩
三等男260兩
一等輕車都尉又一雲騎尉235兩
一等輕車都尉210兩
二等輕車都尉185兩
三等輕車都尉160兩
騎都尉又一雲騎尉135兩
騎都尉110兩
雲騎尉85兩
恩騎尉45兩
不列等的閑散公255兩
閑散侯230兩
伯品級世職205兩
子品級世職180兩
男品級世職155兩
輕車都尉品級世職130兩
騎都尉品級世職105兩
雲騎尉品級世職80兩
凡在京八旗世爵,每俸銀1兩,兼支給米1斛。
清朝的封爵,與前代不同的是,所有的封爵只加美號,不加國號、邑號,如睿親王、勇毅侯之類。
清代官職等級篇
清朝官員等級分「九品十八級」,每等有正從之別,不在十八級以內的叫做未入流,在級別上附於從九品。
正一品:
文職京官:太師、太傅、太保、殿閣大學士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領侍衛內大臣、掌鑾儀衛事大臣
武職外官:無
從一品:
文職京官:少師、少傅、少保、太子太師、太子太傅、太子太保、
協辦大學士、各部院尚書、督察院左右督御史
文職外官:無
武職京官:提督九門步軍巡捕五營統領、內大臣
武職外官:將軍、都統、提督
正二品:
文職京官:太子少師、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各部院左右侍郎、內務府總管
文職外官:各省總督
武職京官:左右翼前鋒營統領、八旗護軍統領、鑾儀使
武職外官:副都統、總兵
從二品:
文職京官:內閣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
文職外官:巡撫、布政使司布政使
武職京官:散秩大臣
武職外官:副將
正三品:
文職京官:督察院左右副督御史、宗人府丞、通政使司通政使、大理寺卿、
詹事府詹事、太常寺卿
文職外官:順天府府尹、奉天府府尹、按察使司按察使
武職京官:一等侍衛、火器營翼長、健銳營翼長、前鋒參領、護軍參領、
驍騎參領、王府長史
武職外官:城守尉、參將、指揮使
從三品:
文職京官:光祿寺卿、太僕寺卿
文職外官:都轉鹽運使司運使
武職京官:包衣護軍參領、包衣驍騎參領、王府一等護衛
武職外官:游擊、五旗參領、協領、宣慰使、指揮同知
正四品:
文職京官:通政使司副使、大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太常寺少卿、
太僕寺少卿、鴻臚寺卿、督察院六科掌院給事中
京職外官:順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員、
武職京官:二等侍衛、雲麾使、副護軍參領、副前鋒參領、副驍騎參領、
太僕寺馬廠駝廠總管、貝勒府司儀長、侍衛領班
武職外官:防守尉、佐領、都司、指揮僉事、宣慰使司同知
從四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讀學士、翰林院侍講學士、國子監祭酒
文職外官:知府、土知府、鹽運使司運同
武職京官:城門領、包衣副護軍參領、包衣副驍騎參領、包衣佐領、
四品典儀、二等護衛
武職外官:宣撫使、宣慰使司副使
正五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庶子、通政司參議、光祿寺少卿、給事中、
宗人府理事官、各部郎中、太醫院院使
文職外官:同知、土同知、直隸州知州
武職京官:三等侍衛、治儀正、步軍副尉、步軍校、監守信礮官、分管佐領
武職外官:關口守御、防禦、守備、宣慰使司僉事、宣撫使司同知、千戶
從五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讀、翰林院侍講、鴻臚寺少卿、司經局洗馬、
宗人府副理事、御使、各部員外郎
文職外官:各州知州、土知州、鹽運司副使、鹽課提舉司提舉
武職京官:四等侍衛、委署前鋒參領、委署護軍參領、委署鳥槍護軍參領、
委署前鋒侍衛、下五旗包衣參領、五品典儀、印物章京、
三等護衛
武職外官:守御所千總、河營協辦守備、安撫使、招討使、宣撫使司副使、
副千戶
正六品:
文職京官:內閣侍讀、左右春坊中允、國子監司業、堂主事、主事、
都察院都事、經歷、大理寺左右寺丞、宗人府經歷、
太常寺滿漢寺丞、欽天監監判、欽天監漢春夏中秋冬五官正、
神樂署署正、僧錄司左右善事、道錄司左右正一
文職外官:京府通判、京縣知縣、通判、土通判
武職京官:蘭翎侍衛、整儀尉、親軍校、前鋒校、護軍校、鳥槍護軍校、
驍騎校、委署步軍校
武職外官:門千總、營千總、宣撫使司僉事、安撫使司同知、副招討使、
長官使、長官、百戶
從六品:
文職京官:左右春坊贊善、翰林院修撰、光祿寺署正、
欽天監滿洲蒙古五官正、漢軍秋官正、和聲署正、
僧錄司左右闡教、道錄司左右演法
文職外官:布政司經歷、理問、允判、直隸州州同、州同、土州同
武職京官:內務府六品蘭翎長、六品典儀
武職外官:衛千總、安撫使司副使
正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編修、大理寺左右評事、太常寺博士、國子監監丞、
內閣典籍、通政司經歷、知事、太常寺典籍、太僕寺主薄、
部寺司庫、兵馬司副指揮、太常寺滿洲讀祝官、贊禮郎、
鴻臚寺滿洲鳴贊
文職外官:京縣縣丞、順天府滿洲教授、訓導、知縣、按察司經歷、教授
武職京官:城門史、太僕寺馬廠協領
武職外官:把總、安撫使司僉事、長官司副長官
從七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檢討、鑾儀衛經歷、中書科中書、內閣中書、詹事府主薄、
光祿寺署丞、典薄、國子監博士、助教、欽天監靈台郎、
祀祭署奉祀、和聲署署丞
京職外官:京府經歷、布政司都事、鹽運司經歷、直隸州州判、州判、
土州判
武職京官:七品典儀
武職外官:盛京游牧副尉
正八品:
文職京官:司務、五經博士、國子監學正、學錄、欽天監主薄、太醫院御醫、
太常寺協律郎、僧錄司左右講經、道錄寺左右至靈
文職外官:布政司庫大使、鹽運司庫大使、鹽道庫大使、鹽課司大使、
鹽引批驗所大使、按察司知事、府經歷、縣丞、士縣丞、
四氏學錄、州學正、教諭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外委千總
從八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典薄、國子監典薄、鴻臚寺主薄、欽天監摯壺正、
祀祭署祀丞、神樂署署丞、僧錄司左右覺義、道錄司左右至義
文職外官:布政司照磨、鹽運司知事、訓導
武職京官:八品典儀、委署親軍校、委署前鋒校、委署護軍校、委署驍騎校
武職外官:無
正九品:
文職京官:禮部四譯會同館大使、欽天監監侯、司書、太常寺漢贊禮郎
文職外官:按察司照磨、府知事、同知知事、通判知事、縣主薄
武職京官:各營蘭翎長
武職外官:外委把總
從九品:
文職京官:翰林院侍詔、滿洲孔目、禮部四譯會同官序班、國子監典籍、
鴻臚寺漢鳴贊、序班、刑部司獄、欽天監司晨、博士、
太醫院吏目、太常寺司樂、工部司匠
文職外官;府廳照磨、州吏目、道庫大使、宣課司大使、府稅課司大使、
司府廳司獄、司府廳倉大使、巡檢、土巡檢
武職京官:太僕寺馬廠委署協領
武職外官:額外外委
未入流:
文職京官:翰林院孔目、都察院庫使、禮部鑄印局大使、兵馬司吏目、
崇文門副使
文職外官:典史、土典史、關大使、府檢校、長官司吏目、茶引批驗所大使、
鹽茶大使、驛丞、土驛丞、河泊所所官、牐官、道縣倉大使
武職京官:無
武職外官:百長、土舍、土目
其他
皇帝 嬪妃 子女 兒媳 額駙 歷史 大概的人物關系
可參考《愛新覺羅家族全書》
光是12個皇帝 無數嬪妃 113個皇子 82個皇女 兒媳額駙 這些就都發不完 網路這回答有字數限制
清朝所有後妃http://tieba..com/f?kz=98305475
清朝所有皇子http://..com/question/89808432.html
清朝所有皇女http://ke..com/view/141542.htm
清朝12帝http://..com/question/18318595.html
清朝所有額駙http://bbs.xhistory.net/read.php?tid=2827
總結的雖然是復制,但覺得找的蠻全的。。因為最近在研究
要有幫忙的找我吧。。
⑤ 後宮嬪妃等級
後宮嬪妃等級按各朝代可列舉如下:
一、周朝嬪妃等級
周禮古制,對同等級的妃嬪人數有一定限制,即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而妃嬪中夫人為一等,嬪為二等,世婦為三等,御妻為四等。
二、秦朝嬪妃等級
秦王朝同等級妃嬪人數並無限制,分別為一等的夫人、二等的美人,三等及以下統稱為姬,其中具體名號和等級分別是三等稱良人,四等稱八子,五等稱七子,六等稱長使,七等稱少使。
三、西漢嬪妃等級
西漢初立,因秦之稱號:皇帝之妻稱皇後,妾皆稱夫人。並立八品(該八品也是沿襲秦時之制):皇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漢武帝時增加婕妤、娙娥、容華、充儀,各有爵位。漢元帝時又創昭儀,僅次於皇後;時後宮已達三千人,除皇後外,以下定製十四等:
1)昭儀,視丞相,爵比諸侯王;
2)婕妤,視上卿,爵比列侯(第二十等爵);
3)娙娥,視中二千石,爵比關內侯(第十九等爵);
4)容華:視真二千石,爵比大上造(第十六等爵);
5)美人,視二千石,爵比少上造(第十五等爵);
6)八子,視千石,爵比中更(第十三等爵);
7)充儀,視千石,爵比左更(第十二等爵);
8)七子,視八百石,爵比右庶長(第十一等爵);
9)良人,視八百石,爵比左庶長(第十等爵);
10)長使,視六百石,爵比五大夫(第九等爵);
11)少使,視四百石,爵比公乘(第八等爵);
12)五官,視三百石;
13)順常,視二百石;
14)無涓、共和、娛靈、保林、良使、夜者,均視百石。
十四等之外,還有上家人子、中家人子,皆視斗食。除此以外,史籍中還曾出現過諸姬、長御、材人、待詔掖庭、中宮史、學事史等名目。
太子妻稱妃,妾有良娣、孺人,妻妾共三級;皇孫妻稱夫人,妾無位號,皆稱家人子。
四、新朝嬪妃等級
新朝恢復周制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制度。一等統稱夫人,具體名號分為和嬪、美御、和人。二等統稱嬪。四等統稱世婦,名號為美人。四等統稱御妻,名號為御人。
五、東漢嬪妃等級
東漢光武中興後,提倡儉朴,六宮稱號只剩下皇後、貴人,貴人金印紫綬,俸祿不過數十斛;又置美人、宮人、采女三等,無爵秩,只在歲時賞賜充給。皇子封王,妾數原無限制,此時也定製,正妻稱妃,妾不得超過四十人。
六、曹魏時期嬪妃等級
曹操為魏王時,於王後以下定五等:夫人、昭儀、婕妤、容華、美人。魏文帝時增設貴嬪、淑媛、修容、順成、良人五等。明帝時又增淑妃、昭華、修儀三等,省除順成,這樣在皇後以下定製十二等級:
1)夫人,位次皇後,爵無所視;
2)貴嬪,位次皇後,在夫人下,爵無所視;
3)淑妃,位視相國,爵比諸侯王;
4)淑媛,位視御史大夫,爵比縣公;
5)昭儀,爵比縣侯;
6)昭華,爵比鄉侯;
7)修容,爵比亭侯;
8)修儀,爵比關內侯;
9)婕妤,視中二千石;
10)容華,視真二千石;
11)美人,視比二千石;
12)良人,視千石。
七、西晉嬪妃等級
晉武帝取漢魏之制,參用古法,始設三夫人、九嬪:
1)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位視三公;
2)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充華,位視九卿。
3)九嬪以下還有美人、才人、中才人,爵視千石以下。
八、南朝嬪妃等級
1、宋
宋初,武帝劉裕因襲晉制,僅省去才人、中才人。孝武帝孝建三年(456年),省夫人,置貴妃,比相國,並進貴嬪比丞相,貴人比三司,是為三夫人;同時省修華、修容、修儀,置昭儀、昭華、昭容以代之,列於九嬪之內;又置中才人、充衣為散役。
明帝泰始二年(466年),省淑妃、昭華、中才人、充衣,復置修華、修容、修儀、才人、良人;次年省貴人,置貴姬為三夫人之一,又置昭華,增淑容、承徽、列榮。並以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華、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位次九嬪;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
2、齊
齊武帝建元元年(479年),採用晉制,以貴嬪、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媛、淑儀、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美人、中才人、才人為散職。三年,太子宮置三內官:良娣(比開國侯)、保林(比五等侯)、才人(比駙馬都尉)。
3、梁陳時期
梁陳二朝與宋基本相近,梁武帝時定製: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華、昭儀、昭容、修儀、修華、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美人、才人、良人為散位。太子東宮有良娣、保林二職。陳沿襲梁之制不改。
九、北朝嬪妃等級
1、北魏
北魏太祖道武帝時始立皇後,余妾或稱夫人,皆有品次。世祖太武帝增設左右昭儀及貴人、椒房、中式數等,後庭漸多。高祖孝文帝改定內官:左右昭儀位視大司馬,三夫人視三公,三嬪視三卿,六嬪視六卿,世婦視中大夫,御女視元士。
後置女職,以典內事。內司視尚書令、仆。作司、大監、女侍中三官視二品。監,女尚書,美人,女史、女賢人、書史、書女、小書女五官,視三品。中才人、供人、中使女生、才人、恭使宮人視四品,春衣、女酒、女饗、女食、奚官女奴視五品。
2、北齊
北齊前幾帝所置內職很少,齊武成帝好內,頒布河清新令:內命婦依古制有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女。又准漢制置有:
1)昭儀,有左右二人,比丞相;
2)三夫人:弘德、正德、崇德,比三公;
3)上嬪:光猷、昭訓、隆徽,比三卿;
4)下嬪:宣徽、凝暉、宣明、順華、凝華、光訓,比六卿;
5)二十七世婦:正華、令側、修訓、曜儀、明淑、芳華、敬婉、昭華、光正、昭寧、貞范、弘徽、和德、弘猷、茂光、明信、靜訓、曜德、廣訓、暉范、敬訓、芳猷、婉華、明範、艷儀、暉則、敬信,比從三品;
6)八十一御女:穆光、茂德、貞懿、曜光、貞凝、光范、令儀、內范、穆閨、婉德、明婉、艷婉、妙范、暉章、敬茂、靜肅、瓊章、穆華、慎儀、妙儀、明懿、崇明、麗則、婉儀、彭媛、修閑、修靜、弘慎、艷光、漪容、徽淑、秀儀、芳婉、貞慎、明艷、貞穆、修范、肅容、茂儀、英淑、弘艷、正信、凝婉、英范、懷順、修媛、良則、瑤章、訓成、潤儀;
還有寧訓、淑懿、柔則、穆儀、修禮、昭慎、貞媛、肅閨、敬順、柔華、昭順、敬寧、明訓、弘儀、崇敬、修敬、承閑、昭容、麗儀、閑華、思柔、媛光、懷德、良媛、淑猗、茂范、良信、艷華、徽娥、肅儀、妙則,比正四品。
自外又置才人,采女,以為散號。齊後主立二後,昭儀以下數目皆加倍。又置左右娥英,比左右丞相,降昭儀比二大夫。尋又置淑妃一人,比相國。
3、北周
北周置有三夫人(後改三妃)、三弋(女字旁,下同)、六嬪、御媛、御婉等,各等詳細情形:
1)三夫人:貴妃、長貴妃、德妃,位視三公,武帝建德二年(573年)改稱三妃;
2)三弋:員額三人,位視三孤;
3)六嬪:員額六人(其中之一稱昭化嬪),位視六卿;
4)御媛:位視大夫,其中上媛、中媛、下媛分別位視上大夫、中大夫、下大夫;
5)御婉:位視士,也分上中下三等,分別位視上士、中士、下士。
十、隋朝嬪妃等級
隋煬帝參詳典故,自製嘉名,著之於令:
1)三夫人:貴妃、淑妃、德妃,品正第一;
2)九嬪: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品正第二;
3)二十七世婦:婕妤一十二員,品正第三;美人、才人一十五員,品正第四;
4)八十一女御:寶林二十員,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員,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員,品正第七。
總共一百二十員,又有承衣刀人,皆趨侍左右,並無員數,視六品以下。
十一、唐朝嬪妃等級
唐高祖武德初年,於皇後下設有:
1)貴妃、淑妃、德妃、賢妃為夫人,秩正一品;
2)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秩正二品;
3)婕妤(秩正三品)、美人(秩正四品)、才人(秩正五品)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
4)寶林(秩正六品)、御女(秩正七品)、采女(秩正八品)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
唐高宗龍朔二年(662年)曾改制,設置有:贊德二人以代夫人,秩正一品;宣儀四人以代九嬪,秩正二品;承閨五人以代美人,秩正四品;承旨五人以代才人,秩正五品;衛仙六人以代寶林,秩正六品;供奉八人以代御女,秩正七品;侍櫛二十人以代采女,秩正八品;添置侍巾二十人,秩正九品。咸亨二年(671年)復舊。
唐玄宗開元年間再次更定,於皇後之下立惠妃、麗妃、華妃,以為三夫人,正一品;又置淑儀、德儀、賢儀、順儀、婉儀、芳儀,以為六儀,正二品;美人四人,為正三品;才人七人,為正四品;尚宮、尚儀、尚服各二人,為正五品;自六品至九品,即諸司諸典職員品第而序之,後亦參用前號。
唐制太子之妾可設:良娣二人,正三品;良媛六人,正五品;承徽十人,正六品;昭訓十六人,正七品;奉儀二十四人,正九品。
十二、宋朝嬪妃等級
宋與唐制大同小異,只有少許差別(如增置了貴儀、妃儀、婉儀等)。金制基本沿用唐制:元妃、貴妃、淑妃、德妃、賢妃,正一品。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曰九嬪,正二品。婕妤,正三品;美人,正四品;才人,正五品;各九員,曰二十七世婦。寶林,正六品;御女,正七品;采女,正八品;各二十七員,曰八十一御妻。
十三、明朝嬪妃等級
明太祖洪武五年,立六局一司。局曰尚宮、尚儀、尚服、尚食、尚寢、尚功,司曰宮正,秩皆正六品。每局領四司,其屬二十有四,而尚宮總行六局之事。官七十五人,女史十八人,視唐減百四十餘人。諸妃位號除貴妃外,亦惟取賢、淑、庄、敬、惠、順、康、寧為稱,閨房雍肅,旨寓深遠。
後妃以下,雜置宮嬪,而間以婕妤、昭儀、貴人、美人等名號。嘉靖十年(1531年)仿古禮冊立九嬪:德嬪、賢嬪、庄嬪、麗嬪、惠嬪、安嬪、和嬪、僖嬪、康嬪,位在妃下。憲宗時封萬貴妃加「皇」字為皇貴妃,以後漸成定製。
十四、清朝嬪妃等級
清太祖初起時,宮闈未有位號,俗稱妃為「福晉」。崇德改元,五宮並建,位號既明。順治十五年,采禮官之議:乾清宮設夫人一,淑儀一,婉侍六,柔婉、芳婉皆三十;慈寧宮設貞容一、慎容二,勤侍無定數;又置女官。循明六局一司之制,議定而未行。康熙以後,典制大備。
皇後居中宮;皇貴妃一,貴妃二,妃四,嬪六,貴人、常在、答應無定數,分居東、西十二宮。東六宮為景仁、承乾、鍾粹、延禧、永和、景陽宮,西六宮為永壽、翊坤、儲秀、啟祥、長春、咸福宮。諸宮皆有宮女子供使令。
每三歲選八旗秀女,戶部主之;每歲選內務府屬旗秀女,內務府主之。秀女入宮,妃、嬪、貴人惟上命。選宮女子,貴人以上,得選世家女;貴人以下,但選拜唐阿以下女。
⑥ 嬪妃等級
中國古代帝王侍妾的統稱。嬪原指女官,妃指地位次於後的妾。據記載,周代的制度是:「天子後六宮,三夫人 ,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女御」,除皇後之外都是妾侍。秦始皇統一天下,盡收六國宮女充實內廷,品級爵位分列8等。漢武帝將妃嬪的等級分為14級,如昭儀、婕妤、�娥等。漢唐的內廷,後妃之下設有宮官女職,常有數百人之多,以供隨侍。明代確立六宮定製並嚴格出入制度,但是後宮妃嬪仍然為數不少。宮人的名號有宮人、選侍、才人、淑女等。明末,內廷宮女多至9000人。清代的妃嬪有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品級。宮女分秀女、官女子兩等 。封建帝王的多妻制是摧殘婦女的罪惡制度。嬪妃一旦失寵就要被打入冷宮。更有甚者,在明英宗以前,皇帝死了,還要嬪妃、宮女殉葬
1、正一品官職名稱:大長公主、長公主、貴妃、淑妃、德妃、賢妃、公主;從一品官職名稱:郡主
2、正二品官職名稱:昭儀、昭媛、充儀、充容、充媛、淑儀、德儀、婉儀、芳林
3、正三品官職名稱:婕妤、良娣
4、正四品官職名稱:美人、良媛
5、正五品官職名稱:才人、承徽、尚宮、尚儀、宮正、女史
6、正六品官職名稱:寶林、司記
7、正七品官職名稱:御女、昭訓
8、正八品官職名稱:采女
9、正九品官職名稱:奉儀
另外不列品級:宮女、民女
宮女,泛指被選入宮中供帝王聲色享用的女子。歷代封建帝王一人佔有成千上萬的女子,根據其好惡程度,將宮中女子分成若乾等級。一是禮法允許,歷代沿制的嬪妃類。二是宮中數不清的女官和宮娥等等,這部分女子可隨時召來,封以頭銜,博取帝王一時之歡心。三是宮中龐大的女樂倡優,她們色藝出眾,專供帝王享樂和應酬之需。《禮記•昏儀》說:「古者天子後立六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如隋煬帝繼位後,認真按照《禮記•昏儀》中之說,置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貴妃、淑妃、德妃是為三夫人,品正第一。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是為九嬪,品正第二。婕妤十二人,品正第三。美人才人共十五人,品正第四。寶林二十四人,品正第五。御女二十四人,品正第六。采女三十七人,品正第七。總共一百二十四人。這是宮女中品位最高的。又如唐制,宮中設皇後,皇後之下為貴妃、德妃、淑妃、賢妃;妃之下又有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謂之九嬪;九嬪之下有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再就是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上述女子是宮中級別高、有地位的宮女,這只是後宮成群宮女中的一小部分。早在先秦時代,隨著奴隸制的產生,專供天子諸侯取樂的宮中美女,倡優和女樂就產生了。古書中對此有所記載:「昔者桀之時,女樂三萬人,晨噪於端門,樂聞於三衢。」唐代杜牧曾作《阿房宮賦》,極寫秦代宮廷生活的荒淫以托古諷今:「妃嬪媵嬙,王子皇孫,辭樓下殿,輦來於秦,朝歌夜弦,為秦宮人。明星熒熒,開妝鏡也;綠雲擾擾,梳曉鬟也;渭流漲膩,棄脂水也;煙斜霧橫,焚椒蘭也。雷霆乍驚,宮車過也;轆轆遠聽,杳不知其所之也。一肌一容,盡態極妍,縵立遠視,而望幸焉。有不見者,三十六年。」把秦朝帝王淫逸,宮女如雲和宮女們竭力妝扮爭媚,盼望皇帝來臨的情形寫得形象生動。
⑦ qq華夏升級九品官級怎麼玩
升級官階的話,其實就是搞榮譽啊。。去升龍殿找錢善,那裡有2種任務,出力主要是經驗,一般我們就一鍵完成,有少量榮譽,出錢是拿榮譽的,所以最好是刷滿星,這樣榮譽多,榮譽夠升級官階要求後,就去升龍殿到頭靠中間的一個NPC那裡升級官職就好了(名字記不得了,領官銀也是他),升正職會要憑證的,這個在榮譽商人那裡有兌換。
⑧ 尋仙里的九品官職和九官階位要多少聲望,要什麼得
3000是 九階賓位 下去我就不知道了 ,你官府聲望到達5000就可以升九品官
追捕罪犯成功可以獲得刑部聲望和刑部獎勵點數。當刑部聲望足夠高時,可以從內部渠道購買一些高級物品,而購買這些物品必須支付刑部的獎勵點數。
交四方妖錄和,養生晶,每種20個就能交,交後增加聲望,
還有個做任務,不過還是去收四方妖尋還有養生晶比較快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