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安溪哪裡比較好玩
安溪縣位於福建省中部偏南,晉江西溪上游,北緯24°51′-25°26′,東經117°34′-118°18′。總面積2983.1平方千米。全縣總人口1063720人(2003年末),其中非農業人口137838人。除官橋、湖上、劍斗、白瀨等少數畲族居民外,其餘均為漢族,通閩南方言。
安溪是福建省泉州市轄縣,中國茶葉基地之一。縣府駐鳳城鎮。五代南唐置清溪縣,宋改為安溪縣。縣境位於戴雲山脈東南坡。地形以湖頭—石坪為界,可分為:西部(內安溪)為戴雲山脈的主體部分,地勢高峻;東部(外安溪)以低山、丘陵為主,並鑲嵌有若干向東南開口的馬蹄形盆地。西溪自西北流向東南,在盆地內的沿溪兩岸,發育了一片沖積平原,為主要農耕地區。西部氣候屬中亞熱帶,東部屬南亞熱帶。糧食作物以水稻為主。安溪茶園面積約0.67萬公頃,居全省各縣市首位。盛產烏龍茶,其珍品「鐵觀音」遠銷30多國家和地區。礦產資源較豐富,有煤、鐵、錳、鉛、鋅、石灰岩和石墨等。潘田鐵礦是全國重要的富礦。輕工業以制茶為主。交通運輸以公路為主,新建的漳(平)—泉(州)鐵路已通車到縣境劍斗。
縣人民政府駐鳳城鎮。全縣轄13個鎮、11個鄉:鳳城鎮、蓬萊鎮、湖頭鎮、官橋鎮、劍斗鎮、城廂鎮、金谷鎮、龍門鎮、虎邱鎮、蘆田鎮、感德鎮、魁斗鎮、西坪鎮、尚卿鄉、參內鄉、白瀨鄉、湖上鄉、大坪鄉、龍涓鄉、長坑鄉、藍田鄉、祥華鄉、桃舟鄉、福田鄉。共有19個社區、3個居委會、435個行政村。
安溪地處戴雲山脈東南坡,西北高、東南低。境內多山,海拔千米以上的山峰140座,大多分布在西北部,最高山峰太華尖海拔1600米。以五閬山、跌死虎山為界,西部稱內安溪,東部稱外安溪。外安溪地勢較低,平均海拔300—400米,以低山、丘陵串珠狀河谷盆地為主;內安溪地勢較為高峻,以山地為主。河流以晉江上游西溪(又名藍溪)為主,發源於桃舟、棠棣和永春一都,由此流向東南,經南安匯入晉江,境內流程105千米,西部的福前、白荇溪和舉溪等,流程較短,自西北向西南注入九龍江。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外安溪夏季長且炎熱,冬季短而無嚴寒,年均氣溫19-20℃,年降雨量1600mm左右;內安溪年均氣溫16-18℃,年降雨量1800mm以上,無霜期約260天,秋冷較早,春來較遲。
旅遊在安溪
* 清水岩
* 騎虎岩
* 小西天之稱的洪恩岩
* 名茶鐵觀音探源地——西坪
* 驚險刺激,妙趣橫生的志閩生態旅遊園
* 茶葉大觀園
* 開先縣令詹敦仁紀念館
* 廖公祠
* 靈惠廟
* 城隍廟
* 東岳寺
* 李光地故居
* 儒、道、釋三教合一的清風洞
* 清溪八景之一的閬苑岩
* 閩南山區的朝聖地——太王陵、威鎮廟
* 名冠八閩的安溪文廟
B. 安溪縣龍涓鄉有哪幾個村
安溪縣龍涓鄉設36個行政村。
龍涓鄉位於福建省泉州市安溪縣西南部,北緯24度57分,東經117度4分(鄉政府所在地),與漳州市的長泰縣、華安縣接壤,地處安、華、泰的金三角。西臨長坑鄉,是安溪縣幅員最遼闊的鄉鎮(約占安溪總面積的八分之一)。
龍涓主要經濟作物有茶葉、柑桔、楊梅等,全鄉現有茶園4萬畝,年產茶葉5000噸,是安溪新生的茶葉主產區,魏氏茗茶,華祥苑茗茶都在該鄉建立生產基地,後田南崎、湖陵、長塔等地的鐵觀音已打出品牌,備受客商青睞。
龍涓鄉距安溪縣城78公里,交通便捷,縣道344線、341線縱貫境內,還有6條公路分別通往長泰、華安,2005年已實現村村通水泥路。
在縣委、縣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在全鄉人民的共同努力下,安溪縣城至龍涓2007年底可全線貫通水泥路,境內舉溪至下洋系14米寬水泥路,屆時大型集裝箱車輛可順利通行,從龍涓到安溪只需70分鍾,到廈門也只需1.5小時。
C. 泉州安溪縣龍涓鄉具體有哪幾個村,急
龍涓鄉鄉政府駐下洋,轄36個行政村:
下洋村(主要為李姓)
碧嶺村(主要為李姓)
赤片村(主要為李姓)
山後村(主要為劉、李、陳、呂姓)
西興村(主要為林、李、嚴姓)
福昌村(主要為王、李姓)
福黎村(主要為蕭、李姓)
安美村(有陳、李、劉等姓)
長新村(主要為陳、蕭、李姓)
龍房村(主要為李、鄭姓)
美嶺村(主要為李、阮姓)
玳堤村(主要為李、陳、張姓)
——————————————以上為有李姓的村
福都村(主要為陳、蕭、潘姓)
培福村(主要為楊姓)
黎山村(主要為蕭、王、劉姓)
錢塘村(主要為王姓)
寶都村(主要為楊、韓姓)
吉山村(主要為謝姓)
後田村(主要為吳、詹姓)
長塔村(主要為劉、王姓)
舉源村(主要為陳、劉、錡姓)
舉溪村(主要為陳、羅、錡、蔣姓)
內灶村(主要為陳姓)
灶坪村(主要為陳、張姓)
山壇村(主要為蕭姓)
芹山村(主要為蕭姓)
鶴林村(主要為張姓)
半林村(主要為黃姓)
珠塔村(主要為馮、楊姓)
石塔村(主要為吳、王姓)
湖陵村(主要為吳姓)
新嶺村(主要為陳、吳、池、蔣姓)
新民村(主要為陳姓)
庄灶村(主要為陳姓)
連祠村(主要為陳、羅姓)
崎畲村(主要為陳姓)
D. 安溪那邊女孩怎麼樣
安溪哪裡的女孩最好?
魁斗妹子嘴巴好,說得多來做得少,
桃舟妹子心腸好,家裡再窮不會跑,
感德妹子氣質好,水多皮嫩不出老.
高坪妹子素質好,不會圍噠老公吵.
湖頭妹子思想好,寧願自己三班倒.
劍斗妹子身材好,一年四季喂不飽.
龍涓妹子水色好,晚上羞得象小鳥,
逢萊妹子眼神好,毛得錢來你莫找,
長坑妹子手藝好,縫衣補褲手最巧,
祥華妹子教養好,賢良淑德起得早,
龍門妹子能力好,精打細算天天跑,
官橋妹子力氣好,追得老公滿街跑 。
北京大,上海富,不如安溪一顆大容樹。
香港街,美國路,不如安溪小賣部。
玖瑰香,桂花香,不如劍斗鹵面香。
奧迪車,寶馬車,不如安溪的腳踏車。
芽台酒,路易酒,不如安溪的廈華酒。
葡萄乾、鮑魚干,比不上官橋的豆腐乾。
天有情,地有情,不如安溪人民好心情。
天無情,地無情,安溪人到哪哪都行!
E. 安溪龍涓哪些地方產鐵觀音
整個
龍涓
都有
鐵觀音
哦,但是品質、價格不一,一般認為
後田村
的藍旗一帶茶葉最好最貴,然後是後田村的其他地方,再就是湖陵村。
F. 誰知道泉州安溪縣下面的鄉鎮哪些經濟實力最強~給個排名!
1.感德鎮2.劍斗鎮3.西坪鎮4.蘆田鎮5.長坑鄉6.龍涓鄉7.藍田鄉8.尚卿鄉9.祥華鄉10.桃舟鄉11.大坪鄉12.福田鄉
安溪縣隸屬泉州市,位於福建省東南沿海,廈、漳、泉閩南金三角西北部。
安溪縣是中國烏龍茶(名茶)之鄉,位居中國重點產茶縣第一位,號稱中國茶都,是被國家批准為首批沿海對外開放縣之一,台胞的主要祖籍地,曾入選中國中小城市綜合實力百強縣市和中國最具投資潛力中小城市百強縣市。
2021年4月,「福建省2018—2020年度省級文明城市」公布,安溪縣在列。
安溪縣屬戴雲山脈向東南延伸部分。地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西北部山巒起伏,山峰林立,山勢峻峭,坡度大,河谷狹窄,平均海拔在700米以上,最高山峰太華尖1600米。千米以上高山2461座;東南部地勢相對較平緩,千米高山475座,平均海拔在500米以下,城廂經兜村最低海拔32米。以丘陵山地為主,河谷盆地串珠狀分布在西溪、藍溪沿岸。主要河流貫串盆地,並切穿盆地之間的山嶺。
名茶鐵觀音探源地——西坪
安溪縣屬南、中亞熱帶海洋性季風氣候。由於地形地貌之差異,形成內外安溪明顯不同氣候特點。東部外安溪屬南亞熱帶,年平均溫度19~21℃,年降雨量1600毫米,夏季長而炎熱,幾乎占近半年時間,冬季短暫而無嚴寒,農作物一年可三熟;西部內安溪山巒起伏,地形錯綜復雜,受西北方氣流影響較大,加上山脈走向各不相同,坡谷地形成復雜氣候狀況,夏秋局部多雷陣雨,故有「隔山不同風,同時不同雨」之說。年平均溫度在16~18℃,年降雨量1800毫米,全年四季分明,夏季不酷熱,秋季冷得較早,春季來得稍遲,農作物常受「三寒」(春寒、梅寒、秋寒)危害,一般一年只有兩熟,生長比外安溪普遍遲一個節氣。
李光地故居
安溪縣境內地表水資源主要來自降雨量,多年平均,年來水量為29.90億立方米,平均每人佔有地表水3320立方米,降水分布隨海拔的增高、山巒起伏、熱力對流和地形抬升影響,村內、珠洋、珊屏降水量大於1900mm,為安溪縣高值區,長坑次之,為1800~1900mm;祥華、感德、劍斗、尚卿、西坪、虎邱、官嶺為1700~1800mm;龍涓、福前、仙榮、湖頭、蓬萊、城關、官橋、桃舟為1600~1700mm。
安溪縣境內東部河流屬晉江水系,流域面積1909.6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總面積的63.38%。幹流西溪(清溪),主支流有藍溪、龍潭溪、坑仔口溪、雙溪、金谷溪、龍門溪。西部河流屬九龍江水系,流域面積1103.2平方公里,佔全縣流域面積的36.62%。主支流有福美溪、白荇溪、祥華溪、龍涓溪、舉溪,河系發育受地層結構影響,呈格子狀分布。
安溪縣耕地面積41.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8.4萬畝,旱地面積2.7萬畝。縣境內的水稻
G. 有沒有人知道福建安溪龍涓肖小娟的電話,我只知道她現在在廣東
很高興為您解答:
我說、 網路那麼大、 誰會關注你的小問題呢?
還有、這種電話號碼也是個人隱私、
查不出來的!
你可以去他安溪老家問他們的親戚不就知道了哈!
希望對你有幫助 再見!
H. 安溪人嫁女兒是什麼風俗。請說清楚點。謝謝!
婚前禮儀
「卜采」俗叫「看采」。以前婚姻,但憑父母之命、煤灼之言,男家憑媒送來女家姑娘的年庚(寫生時日月的紅帖),放在廳堂,預卜「采頭」。三、五天間沒發生打破碗碟或不伏貼意外事故,生活順利就算「好采」,便可托媒人向女家議婚。(其時,女家也必須「好采」)。
西坪、蘆田等地有的男女青年,傳統在茶園對歌,如:
(男)仙桃出世在月內,仙女出世在天台。對面有娘恰利害,眼睛轉輪伊就知。
(女)楊梅開花人不知,八月冬筍就出來。對面郎君阮無愛,眼睛免看這處來。
而拒絕了「求愛」。還有:
(男)楊梅開花無人知,「雞髻」(雞冠)開花結成排。娘子生好惹人愛,好花也要
努(賢)安排。
(女)日頭起來紅又紅,借問郎君何處人?真實姓名共阮說,花蝶相愛心相同。
在舊社會,通過對歌成婚,是縣內的特殊風俗之一。
定聘俗叫「定著」,即訂婚。青年男女既由媒說合。雙方議定聘禮,即擇日送採到女家
訂親。
聘金原是禮節上的應酬。30年代前後,一般以三百元、二百元議聘。40年代,時幣貶值,曾突升至五、六百元。1949年以後,提倡婚事新辦,買賣婚姻匿跡。60年代後,聘金之風又漸盛。地區不同,議聘亦不同。小平坡鄉村為一千至二千元;較山區六至八千元,個別邊遠山區突破萬元。70年代前悟.除聘餘外,還講服飾、盤食和「見面禮」。
請期俗叫「送¨頭」。男家把擇訂的迎娶¨期,由媒通知史家。如有異議,須於十天或半個月內提出,另予協議,否則,就按時籌備,如期辦喜事。
辦盤俗叫「挑盤」。婚期既定,男家於婚期前三天或五天,備齊聘金並婚書、禮帖、禮盤到女家(清代婚節有大啟、小啟;民國後,簡用「結婚證書」)。禮品一般以雞酒、豬腿、線面、蓼花、糖品;有的加紅蛋、米糍或麵包。較富裕之家,常添山珍海味、』四色盤;有的加添該地的特產名茶。女家把盤擔陳列廳堂上,點紅燭,告祖先,宴親鄰,分送蓼花、糖品,即告人其女將出閣。女家收禮:豬腿要留蹄,物品成雙留底。並另備「緣錢」(鉛錢)、烏糖、薑母、芋種、油麻、菜籽、大麥、火炭善.備用紅紙包裝或箍好,放來盤給挑回去,寄意「人未到緣先到」和「熱焰」旺盛之意。
盤食之風,本兩小擔,四小擔,變四大擔。80年代後,長坑、感德等地,還要百斤豬肉、百斤冬米糍、百斤蓼花、百粒紅蛋;龍涓地域要幾百塊大肉餅。各地習俗,盤擔要成雙,有時幾十挑。挑盤的工力,女家要付紅包,這天付多少,明天陪新娘來的「客仔」禮,男家要加倍送給。
二、娶 親
嫁女 女家嫁女,要備六大項和七事。六大項就是:
人門緣份緣錢、烏糖、桔仔、冬瓜(置盤內隨嫁)。』
衍傳「威實」白短衣褲、四幅裙、烏巾、手巾、扇、紗燈、圍身腰巾(隨嫁)、肚裙:內
藏袋子,系在新娘懷腰問,袋子中放菜籽、芋頭、薑母、油麻、泥孩兒、火炭、烏紅白線各
二粒;肚裙內又藏雞翅連褪,豬骨連陶,雞心、蛋一對。
閨房用具 火烘(火籠)、樁盒、腳桶(隨嫁)、尿盆(新娘帶入轎)。
紡織成家「績筐」、梭仔、簿博、籀中、「祭管」1「櫛1『」1銑禾苛苛葫鍋用是0
添花剪做 剪刀、竹尺、針、線、烏布。 .
種雞歸寧 種雞,雌雄一對.饅食百_二粒(歸寧隨帶回)。
有的還備特等茶葉,有的傳植特別品種茶苗隨嫁,如烏龍茶中的9黃旦」,便是當年嫁女黃旦隨嫁王耽培植的特種茶葉。
過去湖頭的官宦家嫁女,除衣物首飾外,還有田契和房內床桌等用具及棺木隨嫁叫「滿
堂紅」。
50年代,新婚姻法頒行,婚娶特簡,嫁女不拘妝奩,有的還曾用鋤頭、棕蓑、大笠陪嫁,
表示勤勞農作之意。
女家嫁女的七事:嫁前五事,嫁後兩事(嫁女前的三、五天內)。
「哭緣」也叫「哭嫁」。女兒久在父母身邊,現將生離,難免哭念惜別。也有因婚齡較低,一旦作人媳婦,要負其家「挨壟」(脫谷殼)、舂米、炊食、飼牲畜、織布等等繁重家務,一肚子埋怨而連哭帶訴地「哭嫁」。母親也在惜哭著女兒、寄望女兒嫁到男(夫)家好緣分。。
「出門惜、入門笑」女嫁前的三、五天內,伯叔兄弟,各要煮一大碗豐厚佳點(點心)請嫁女,表示惜別,叫「出門惜」;嫁女婚後初歸寧,要備送一禮品和紅包回饋,叫「入門笑」。
「開面」嫁女出閣前幾天,要請一個「福壽大姆」用紗線絞凈面上的細毛,叫「開面」,也叫「挽面」,使面膚更白潔細嫩。
「上頭」喜期的大清早,新娘先在娘家「上頭」。作媽媽的和「送嫁嫂」幫同請來的「福壽大姆」,在「天公」燈下,八仙桌前,面向祖先,引「新娘」就座正位,送嫁嫂念:「坐得正,得人疼,坐得『在』(牢),好夫婿。」大姆把少女額前兩綹長發,連原有腦後的三把發,共五把,合梳成髻(俗語有句「三把頭發五把梳」,即「結發」之意),系扎紅髻索的髻心,別上笄針,帶上金釵銀插,穿上耳環,佩上手鐲、足環,穿上嫁衣、四幅裙,再披紅襖,福壽大姆凈手臉,便妝重用梳子在新娘發上稍梳三下,口中念「上頭帶笄是大人(『及笄』)。大還大,小還小,是人媳婦免人教,奉侍翁姑要有孝」等訓語。
上轎「上頭」禮畢,送嫁帶新娘「辭桶」(辭去在娘家的便桶,入房解小便),再出廳,例要其父親手為女罩「烏巾」(遮羞布)後入轎。有的父為愛錢,濫許婚事,女有不如意者,往往在這時,狀似依依難舍,實也抱怨,而一把揪住其父胸襟。放聲大哭,不願上轎,弄得父母哭,女兒哭,旁人傷心,滿廳都是哭聲;經嬸姆勸解,母才代罩烏巾,扶女入轎,父親貼上封條(寫官銜。無官的,寫「清白世家」)。這才紗燈一對在前(沿襲初民搶婚痕跡),嫁妝擔擔成雙,花轎在後,從大門而出。剛出大門,常有同宅的嬸姆,用掃帚從轎後的大門處掃入,順手關上大門(意掃回「福氣」,不讓都被新娘帶走)。
湖頭以前官宦家嫁女,有的轎前紅聯采、紅涼傘和「八音吹」迎送,有的陪嫁嫻婢,護
花轎前,還有送嫁嫂和嫻婢兩挺無蓋頂的轎。
花轎離家不遠,到水溝地方,送嫁叫「放扇」,家內弟弟跟著拾扇。送嫁念:「好的心事(事與扇同音)隨轎到,壞的心『事』順水流。」這樣。便揚長而去。
嫁後兩事:添花,古例婚後三日,新娘的弟弟身著盛裝,由一個「客仔」挑「花擔」,內放花粉、剪刀、竹尺、針線和布,到新郎家添花(換花),男家專席歡宴,下午回去,新郎新娘及翁姑,都要給這新舅子「衫帶禮」,花擔內,回送「春花」、「吉花」和饅食,還送肩夫「客仔禮」。40年代後,漸漸改於喜期當日,新娘出門後的另一時辰,就去「換花」。
歸寧,婚後七日(有的十四日)新娘歸寧,俗叫「娶倒返」,男家一個「小叔」挑一籃
「饅食」伴新娘回娘家作第一次客(大多女婿同往),娘家備筵款待,新娘要分送出嫁時煮「惜別」點心的各家以糖品和紅包,作「入門笑」。晚上要「入門鳥」(天黑)才會生「乾埔」
(男)。
迎娶上頭:男家必先擇吉時安床,要有男孩有在上滾翻,叫「翻鋪」,象徵生「乾埔」
(男)。夜晚,要有男儐相與新郎同床,避免單人睡覺。
、 喜期的大清早,「上頭」大禮:在廳口「天公燈」下的八仙桌,掛上紅桌裙,點亮大紅燭。
桌上放新「斗燈」一隻。斗燈是貼有紅紙的大米斗,中裝快滿的大米,米上插一根新木尺、新剪刀托住新鏡子,鏡前新燈火盞灌滿生油,浸著七條草燈芯,以長條「冬瓜」作火挑;火盞兩旁放一糯米甜「饅食」和紙制的「春花」、「吉花」各一對,鏡子與火盞正中處,置有「財
寶」(鎮家金銀,後多用錢幣)。「上頭」時,點亮火盞,家主扶新郎出,坐在八仙桌前椅子面向堂上祖先。由族中一福壽長者,異常嚴肅地在新郎頭上梳三下念「上頭戴髻是大人,大還大,小還小,從此大丈夫,成家立業」。新郎抱斗燈入房,排於床左和床右與「發糕」相對,忌外人進房(尤忌生肖屬虎的和沖克的人)。斗燈的燈芯燥油時,新郎要親身添灌,別人不能代替。斗燈火長夜不能熄
新娘到家花轎到男家,在連串鞭炮聲中,先歇在大門前的一方,叫做「鎮地」,意即新娘從此是這里「鎮地」的人了。
人厝吉時一到,轎夫兜轎入大門。從下廳越過庭中炭火熊熊的烘爐。花轎上大廳,向內
放下。新郎起掉轎門的封條,下馬威地用左腳往轎門一踢(俗叫「踢轎門」),掀起轎簾,已
有小叔(新郎之弟)提紅燈請新娘出轎。福壽大姆捧著「米篩笠」(內裝新郎的褲和饅食斗笠
各一),遮上轎門頂,大姆和新郎、送嫁牽新娘出轎,「米篩笠」隨遮蓋頭頂,導入新房。
人房一進房就要踏破房檻內已先鋪好的一塊新瓦,入房後米篩笠放在床頂。
「米篩笠」和門檻內的瓦,寓有明亡後.一些孤臣遺老企望「反清復明」,教示新夫婦
「頭不戴清朝天,腳不踏清朝地」的隱意,沿襲成為流俗。
新夫婦入房,送嫁關上房門,舉行「合巹」成親禮,新郎新娘相對坐定,送嫁叫挑鳥巾。
世俗新郎早知道要把新娘罩頭的烏巾揪踩在腳下,好讓新娘一輩子乖乖聽話;而新娘也准備
不讓烏巾落地,爭著「夫妻並頭做」。一聽「挑鳥巾」,早已悄悄執緊烏巾一角。所以「挑烏
巾」時,常出現新郎扯,新娘拒的對扭局面。為不失和氣,送嫁便從中緩解地按住他倆的手,
念「 郎 君會,娘子『1勢:(賢),烏巾一人揪一頭,生子傳孫人人都出頭」。但如果還對扭不放,送嫁再念:「雙人合著揪,明年生一個『乾埔』(男)肥『糾糾』』』。送嫁即把鳥巾藏入新郎袋裡去,從而便引導新夫婦重再對坐換丸。送嫁撿新郎碗中的丸,往新郎嘴唇一擦,繼對新娘嘴唇也一擦,把丸放回原碗;再撿新娘碗中的丸,往新娘嘴唇一擦,再向新郎嘴唇也擦過,當為都吃過丸子。換丸時送嫁一邊念著吉語。
換丸後,送嫁便拉新夫婦相碰肩,親嘴。以前,一般婚齡偏低,新夫婦年輕幼稚,送嫁
娘就擔負著對新婚夫婦的夫妻生活作暗示和誘導的責任。 』
拜天地 房內程序告一段落,便開房門,導新郎新娘上大廳,先拜天地,又拜「土地公」,
再拜祖先,然後對面互拜。每一過程,都念吉語,體現謀求蕃衍、富貴的祝願。
宴客:新婚喜宴,廳堂正東大多是新郎的母舅為首席。40年代後,「換花」的古例改在當天新娘入房後就來「添花」。故正東大位便讓新「舅子」為首席了。俗例,新婚宴第。道菜必是「甜丸」,作為新「舅子」今天姐嫁出,已不「團圓」,就不吃「丸」,例要另具一碗雞腿面線排在舅子面前以代。
俗例,喜宴每席人數都要雙,席不能排在露天。
宴開始,喜炮大鳴,上幾道菜後,送嫁嫂乘隙向席上念好句敬茶,賓客茶後給「壓盅
錢」。送嫁和賓客有時念「四句」逗趣助興。過去湖曼盲衙婚宴-席間常伴就樂此風已競。
40年代後,嫁娶漸漸不用送嫁嫂。席間,改由新郎、新娘按席敬茶,但壓茶盅習俗,沒再見。謁翁姑次日(有的第三日,3今多於是日),:送嫁嫂帶新娘謁見翁姑請茶,新郎逐一啟示稱呼,新娘跟著叫「阿爹」、「阿娘」。翁姑受茶,各送飾物壓盅。其餘家人和親戚也如是. 「一請茶。
『
鬧洞房縣內原很少鬧洞房。40年代後,開始有人鬧起洞房。80年代後,更升級,鬧的花樣繁多:「雙龍搶球」:「觀音滴露」、「夫唱婦隨」、「負娘過渡」等等;有時搬出惡作劇的戲謔節目。』弄得難解難分。 拜灶君婚後第三日,送嫁嫂帶新娘下廚房,俗叫「拜灶君」。送嫁對新娘每一動作,都念
好句。送嫁嫂教新娘叫豬,新娘跟著叫「營呀……營呀……」再撒谷飼雞,又教叫雞:「昧、
昧、昧」,新娘一一照做照叫。然後出灶間,到大門邊見「土礱」(脫谷殼具),往廳邊見織布機,出大門口汲井水,又往屋邊看踏碓,再到屋角熟悉廁所。每個過程都念有好句。見習畢,才隨送嫁嫂入房休息。
會親報生日 婚後次年,逢新娘的「生日」,父家要備衣服、蛋、線面到女家為女做「生
日」,男家盛意招待。
三、其他婚俗
續婚男女雙方失偶或離婚的,男再婚叫「續娶」,又叫「續弦」。「一切禮俗從簡。女喪夫或離婚再嫁,叫「改嫁」。封建社會,女喪夫要孀居守寡。但孀婦無子可依的,那要經夫家翁姑和親戚同意,與媒議好身價,交亡夫家,才得再嫁。但不得從正門出去,只能後門或邊門走出,步行一段路,事先備辦一擔較豐盛的「酒菜」飯,排於路邊燒楮紙,向葬亡夫方向訴說「哀情」(俗叫燒路頭紙),用筧梳(織布機上的用具)卡在路中(意已為其盡紡織之責),
不敢回頭,溜轉彎路,續步行一小段,再乘轎或乘車到續娶家去。這家原來已有子女,對續
娶母稱「繼母」。如果改嫁婦帶來其前夫子女,叫「入繼子」。
納妾封建時代,男人常多妻妾。民國初,縣內豪強常靠權勢、金錢,占民婦,迫民女為
妾(俗叫小姨)。小妾社會地位低。古納妾叫「納庶」,不能與正配平等。解放後實行一夫一
妻制,已不見有人納妾了。進贅 男到女家承接其宗祧,叫「進贅」。進贅家叫「招贅」。也有與其家死了兒子的媳婦結婚的,叫「接贅」。進贅、接贅婚後生子女,若議定承兩家宗祧的,叫「兩承雙頭顧」。解放後,改變舊觀念,提倡男到女家落戶,已形成社會新風尚。
童養媳也叫「苗媳」。將女兒給人家作「苗媳」,長大了,多與其家兒子結婚。先回母家,
按嫁女儀式嫁到男家的;也有不回母家,。於喜期清早與其家兒子一同「上頭」成婚的,但也有其子和童養媳平時不相愛,而把童養媳另嫁他人。
嫻婢過去,有錢人買窮人的女兒作為嫻婢,有的隨富家女出嫁,叫作隨嫁嫻,有的另再
擇配。但社會地位低。1950年後,已沒此俗。
嫂就叔就是大哥死了,嫂尚年青,而與「小叔」結婚的。傳統觀念,大伯喪妻不能與死
了弟弟的小嬸結婚。 『
四、新式婚嫁
文明婚禮 30年代,縣城、蓬萊、湖頭、官橋等地就有少數學人,借用學校或布置自家廳堂,舉行「文明結婚」禮。新郎、新娘盛裝,司儀唱禮:(1)婚禮開始,(2)奏喜樂,(3)證婚人入席,(4)介紹人入席,(5)來賓入席,(6)主婚人及親屬入席,(7)男女儐相引新
郎、新娘入席,(8)全體肅立,(9)證婚人宣讀結婚證書,(10)新郎、新娘用印,(11)證
婚人用印,(12)介紹人用印,(13)主婚人用印,(14)新郎、新娘交換飾物,(15)新郎、新
娘互行鞠躬禮,(16)證婚人致訓詞,(17)介紹人及主婚人致詞,(18)新郎、新娘致謝(向
證婚人、介紹人、主婚人行一鞠躬禮),(19)奏喜樂,(20)禮成。
婚禮畢,舉行宴客,新郎、新娘坐首席。席問向各席來賓敬酒。有的婚後為蜜月旅行,游覽各地名勝。40年代後,也有好幾對新婚男女,同時在一起聯合舉行文明結婚禮,儀式較莊重,各有主婚人、介紹人儐相,請地方名人證婚。但舉行此種集體婚禮的不多。
喜事新辦40年代以後,有的已不用送嫁,而「上頭」、「拜公」、「見公婆」、宴客等還照舊俗,但「盤食」之風較簡。有的山區,家境清貧的,則於農歷除夕,行簡單的合巹禮,俗稱「送做堆」,不計較什麼儀式。
解放後,男女結婚,只要符合《新婚姻法》的規定,就可辦理登記。1950年到1957年間,不計聘金,喜事提倡新辦,婚禮簡朴,社會風尚煥然一新。60年代後,「聘金」議親,故態復萌。
50年代以後,有的新娘已不乘花轎,只遮一把雨傘(忌露天)和挑衣擔的,由新郎帶著
步行到男家。後期,進用腳踏車代步。60年代後,又漸起用三輪、四輪摩托車代轎。70年代後,更進用小汽車婚嫁。未通汽車的鄉村,仍用腳踏車(婚嫁一行人數宜雙忌單)。
60年代後,較多青年男女,自談戀愛,婚嫁不拘形式,有的只新郎帶新娘到男家的;有新郎新娘連同男女儐相和女伴到男家的。而男到女家落戶成家的,則由男伴陪到女家,也漸成新風。80年代以後,新郎新娘採用到外地「旅行結婚」的漸成風尚。
I. 安溪哪裡的女孩最好
這種事情要根據自己的審美觀來決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