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劉庸發布和印度最美女孩的合照,他遭到了網友怎樣的調侃
因為劉庸平時發布的照片和生活情況都沒有這么正式,比較隨意。這次發布於印度最美女孩的合照之後,網友都調侃他說不要這么上流,而且很好奇他在印度做什麼工作的。
⑵ 網紅劉墉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為何會引發網友熱議
網紅劉墉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很多網友在看到這張照片的時候都明白了為什麼劉墉不肯回國?當然這只是大家的一個調侃,通過這張照片可以看出,劉墉在印度的生活已經逐漸恢復正軌。現在身體已經逐漸恢復,終於看到了笑容燦爛的他。
對於大部分粉絲來說,在看到劉墉更新視頻的時候覺得非常開心。因為劉墉的人氣很高,而且掌握了流量密碼,在這段日子裡,無數人為他的身體健康著想,希望早點看到劉墉的新視頻。這位印度最美女孩,在很久之前已經受到了大量的關注,現在看到了一個更加成熟的她。希望劉墉在印度的生活越來越好,如果想要回國的話,盡量早點回來。
⑶ 網紅劉墉曬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這個女孩有多美
一句“干凈衛生啊兄弟們”讓劉墉進入大眾的視野、作為一個在印度工作的人、記錄自己的日常生活、迅速在網上走紅、人們非常關心印度的日常飲食習慣和生活習慣、看他平時吃的東西把它評價為自身帶抗體的人、而最近網紅劉墉曬出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這個女孩有多美?可以算是在印度十多億人口中最美的存在、而且人家還是所謂的貴族、在這個還存在種姓制度的國家裡、他算是第一梯隊的婆羅門、所以不管是他的樣貌還是身份都是極其強悍的。
⑷ 劉墉有幾個老婆
清朝劉墉有多少妻妾無具體記錄。
劉墉(1720~1804年),字崇如,號石庵,山東諸城人,清代政治家、書法家,首席軍機大臣劉統勛長子。
劉墉以為官清廉著稱,深得百姓信賴,早在任江寧知府時就獲贊譽 「少時知江寧府,頗以清介持躬,名播海內,婦人女子無不服其品誼,至以包孝肅比之」,朝鮮使臣稱贊。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
嘉慶九年(1804年),去世,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謚號文清。劉墉書法造詣深厚,是當時著名的帖學大家,有「濃墨宰相」之稱。
劉墉出身名門相府,祖上數輩都是進士出身。父親劉統勛更是官拜內閣大學士,位極人臣,深得乾隆皇帝倚重,因此劉墉走上仕途具備深厚的家族淵源。
劉墉一生為官五十餘載,宦海沉浮,幾經起落,官至體仁閣大學士,總體而言清正廉潔,享有清名,繼承了父親劉統勛的衣缽,成為乾隆、嘉慶朝的重要大臣。
劉墉書法的特點是用墨厚重,體豐骨勁,渾厚敦實,別具面目。劉墉之書尤善小楷,後人稱贊其小楷不僅有鍾繇、王羲之、顏真卿和蘇軾的法度,還深得魏晉小楷風致。劉墉還兼工文翰,博通百家經史,精研古文考辨,工書善文,名盛一時。
⑸ 台灣作家劉墉的兒女
現有一兒一女。
兒子:劉軒,一九七二年出生於台北。天秤座。美籍作家劉墉之子,哈佛大學心理學的博士,茱麗葉音樂學院的高材生、散文專欄作家及主持人,音樂、時尚、娛樂達人。作品有《Why not? 給自己一點自由》、《尋找自己》、《顫抖的大地》、《屬於那個叛逆的年代》、《放任心中的一百次流浪》等。曾任波士頓慈善教育機構Citystep音樂指導及劍橋WHRB電台Rhythm 95節目製作主持人。
女兒:劉倚帆,1989年1月29日生在紐約市,就讀美國長春藤盟校哥倫比亞大學新聞系,現主修音樂和經濟。
⑹ 網紅劉墉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這個女孩是如何在我國走紅的
劉墉干凈又衛生他發布了一張照片,也是這一張照片引起了很多人的關注,那就是他跟印度最美的女孩的合影,讓人們看上去歲月靜好,劉墉給人的感覺就是鬍子拉碴比較邋遢。但是,在這一張照片,裡面給人的感覺就是非常的帥氣,而且他的臉上也塗了一些染料,其實這是印度的一種習俗。
在印度傳統節日灑紅節的時候,就會有的這樣子的造型,而且很多網友說,劉墉看上去比之前正經了很多。在之前他就是一個二流子,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劉墉跟著一個美女合影,給人的感覺就是一個好大哥。
所以我們應該要理智的看待這兩個人的合影,而且對於這個印度女孩子,很多人也希望她在我國變得越來越火,因為她真的是很美。
⑺ 宰相劉羅鍋的女演員
夫人
演員 鄧婕
劉墉進京赴試,路經棋館,與之一較短長,無意中成了皇上的「情敵」最終丞相女兒夫人選擇的劉墉,從此在劇中為劉墉的賢內助,從而為劉墉出謀劃策,好多事情就是劉墉夫人決定的而且也是其執行的,為劉墉在背後付出很多。
李愛群 飾 銀 紅
孟丹楓 飾 胖 丫
邱悅 飾 嫣 翠
王璐瑤 飾 賽貂蟬
袁玫 飾 太 後
⑻ 網紅劉墉曬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你對他最初的印象是什麼
網紅劉墉曬與印度最美女孩合影,小編對他最初的印象就是喝蘆薈汁。劉墉經常會給大家拍攝一些印度當地的美食,可以看出這些美食在製作的時候環境很差。而且劉墉喝的這杯蘆薈汁加入了十幾種的調味料,很多人也在擔心喝完之後拉肚子。
因為印度的疫情非常嚴重,在1月份的時候,劉墉也感染了新冠肺炎,一直在家裡隔離。很多網友都很擔心,也希望劉墉可以盡快回國,但是通過他現在的視頻,相信過得也很幸福,並且認識了很多印度的朋友。雖然在第1次來到印度的時候,沒有歸屬感,但是和他們相處一段時間之後,可以發現印度人身上的真誠以及美好的品質。
⑼ 清朝劉墉有多少兒女
劉墉的家世
現在,我們回過頭來說劉墉他們家與乾隆皇帝的關系,他們之間的關系怎麼就不一般了呢?劉墉他們家絕對不是像我們想像的那樣只是一般的漢族官宦之家,劉墉家世與清朝幾代皇帝的關系非常特殊。
劉墉他們家可以說是清朝皇帝的忠實臣民,這要從順治皇帝算起。順治皇帝也就是愛新覺羅·福臨,他繼承清朝皇帝之位不久,1644年清軍入關,隨即迅速建立了對全國的統治。在清軍征服中原的過程中,因為政策不是很對頭,激起了漢族人民的紛紛反抗。在因為清朝政府的錯誤政策而導致人民群眾的反抗方面,最為典型的事例便是「剃發令」了。
清軍入關後,規定所有漢族男子一律要按照滿洲男子的發式,「平定四夷,定鼎中原」。我們經常說的「留發不留頭,留頭不留發」、「剃頭挑子一頭熱」等等話語就是從那時候開始出現的。嚴酷的「剃發令」激起了廣大漢族人的反抗,「揚州十日」、「嘉定三屠」等血案就是因此而起的。
當然,劉墉的祖輩不屬於那樣的人,他們很早就歸順了清朝,早就剃發易服了。我這里交代一下劉墉先祖的情況。
劉墉的先祖原來是世代居住在江蘇徐州碭山縣大劉村(今碭山縣屬安徽,所以安徽人也認為劉墉是他們的鄉親),與漢朝的建立者劉邦是同鄉、同族。元末明初社會動亂,他們遷居到今天的山東日照。明朝成化年間(1465年~1487年),又遷居到今天的山東諸城。所以,我們常常稱劉墉是山東人。這一點,電視連續劇《宰相劉羅鍋》裡面沒有說假話。
用「忠孝傳家久,詩書繼世長」來形容劉墉的家族一點都不為過。在山東諸城,沒有一家敢與劉家叫板。
劉墉的高祖父劉通明末時曾考中了秀才。清軍入關時,劉家率先歸順了大清朝,逐漸受到重用。此後劉家在歷次的科舉考試中接連得中,官運也逐漸亨通起來了。
劉墉的曾祖父劉必顯於順治九年(1652年)參加順治朝的進士考試,一舉考中。從這一年算起,到嘉慶十九年(1814年)為止,前後一百六十二年間,山東諸城劉家共計考中進士十一位、舉人三十五位。
劉必顯考中進士後當上了戶部廣西員外郎,是劉氏家族在外任職的第一任高官;劉墉的祖父劉後來官至四川布政使,劉的二哥劉果則官至江南學政。員外郎就是朝廷的備選官員,江南學政是主管江南地區學生學習及參加科舉考試的官員。
劉墉的祖父劉是清代康熙年間著名的清官,曾和張伯行、陳鵬年等並稱,入選《國朝循吏傳》。
《國朝循吏傳》是八卷本的《歷代循吏傳》中的最後一卷,《歷代循吏傳》是康熙、雍正朝時的著名大臣朱軾和蔡世遠兩個人合寫的一本書。這里的「國朝」實際上指的就是清朝。本書寫作的時間是在康熙年間,正式出版於雍正七年(1729年)。朱軾和蔡世遠曾被雍正皇帝指定為接班人弘歷——日後的乾隆皇帝——的老師。也就是說,乾隆皇帝在當皇帝前由其老師介紹,已經很了解劉墉祖父的為人了。
從劉墉的父親劉統勛開始,劉氏一門出了「文正公」劉統勛、「文清公」劉墉、「文恭公」劉之祖孫三公二宰相,成為實實在在的名門望族。其中,劉墉的父親劉統勛最受清朝廷重視,官居內閣大學士、漕運總督、工部尚書、翰林院掌院學士、刑部尚書、《四庫全書》正總裁等要職,乾隆十九年又加太子太傅。劉統勛死後,清朝皇帝賜其謚號「文正」——關於這個詞的含義,我們後面再講。
劉統勛與《天下糧倉》
提起劉墉的父親劉統勛,相信很多人都是從電視劇《天下糧倉》里知道的。歷史上,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乾隆年間的糧食問題其實是人為的,直接責任者應該就是乾隆皇帝本人。
乾隆初年,乾隆皇帝出於備荒考慮,決定拿出銀兩采購糧食以充實國家糧庫。他當時甚至採取了禁止以糧造酒、落榜生員可用銀子買秀才等措施。但囤糧的效果卻並不理想,十年時間國家糧庫不過增加了六百多萬石糧食。
由於忽視糧食流通這一最基本的規律,使得地方糧價高漲,引發多起民變,飢民搶糧抗租的事時有發生。
後來乾隆皇帝放寬了糧食政策,這場危機才漸漸平息下來。劉統勛與乾隆初年的糧食案其實沒有多大的關系,而《天下糧倉》把這筆賬算到了一些貪官頭上,也是冤枉了他們。其實那個時候的貪官還不是很多,為什麼呢?有以下兩點原因:
第一,此前的雍正皇帝下手極狠,已經殺掉了很多貪官,使得很多官員只能夾著尾巴做官,哪裡敢貪污呀!
第二,乾隆皇帝剛剛即位,很多官員還在察言觀色、等待時機。清朝皇帝有上任就殺掉一批前朝重臣以確立自己權威的傳統,所以當時就連清官都怕被砍頭,更別提貪官了。此前有康熙皇帝擒拿鰲拜,此後有嘉慶皇帝殺掉和,這些都是活生生的例子。
劉統勛在官運上可以說是亨通了,他曾任工部、刑部、吏部尚書,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上書房總師傅等職。由於他清廉有為,深為雍正、乾隆倚重。
也許有人看得出來,劉統勛所擔任的這些職務很有意思。
我們先說這個容易的:工部相當於建設部,工部尚書相當於建設部部長。刑部相當於公檢法機構,刑部尚書相當於公檢法機構的最高領導人。吏部主管官員的考核和選拔,相當於人事部及組織部,下面分為四個具體機構,俗稱為「喜、怒、哀、樂」:喜,指文選清吏司,主管選缺、補缺,故曰「喜」;怒,指考功清吏司,主管處分,故曰「怒」;哀,指稽勛清吏司,主管丁憂,故曰「哀」;樂,指驗封清吏司,主管撫恤、恩蔭,故曰「樂」。
再說這個東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這都是什麼官職呢?
大學士是唐朝的時候開始設立的,最初由宰相兼領。分書法、繪畫、音樂、舞蹈四個館,大學士的主要職責是陪著皇帝練習書法、欣賞繪畫、欣賞音樂、協助編練舞蹈等。明朝的時候以儒臣為殿閣大學士,大學士成為內閣長官,負責起草詔令、批答奏章,成為事實上的宰相。
清代的大學士是榮譽官職。專以三殿(保和、文華、武英)、三閣(文淵、體仁、東閣)為名稱,漢人非翰林出身不授此官(少數例外)。劉統勛擔任的就是三閣大學士中的東閣大學士。
翰林院也是個官署名稱,開始設置於唐朝,供職者稱「翰林學士」。清朝時的翰林院掌修國史、記載皇帝言行、進講經史,以及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其長官為掌院學士,所屬職官如侍讀學士、侍講學士。侍讀、侍講、修撰、編修、檢討和庶吉士等,統稱翰林。劉統勛所擔任的就是翰林院的最高長官——掌院學士。
由此看來,到劉墉的爸爸劉統勛這一代,劉墉家族與乾隆皇帝的關系已經達到了一個新
的高峰。
那麼,劉統勛干過什麼重大的事件,能夠讓乾隆皇帝看重?這些與劉墉日後的遭遇到底有多大的關系呢?
說到劉統勛讓乾隆皇帝如此看重的原因,我們還要從乾隆皇帝的內心世界談起。
乾隆皇帝最想成就的是「三立」。
什麼叫「三立」?「立德、立言、立功」。古人曾說人有三不朽:「其上立德,其次立言,再次立功」。著名相聲表演藝術家馬三立先生的名字「三立」指的就是「立德、立言、
立功」這「三立」。看來,馬先生是做到了。
所謂「立德」,指的就是在政治思想上:皇帝的德行要好,要能夠聽從不同意見,也就是要虛心納諫。
所謂「立言」,指的就是文化上:不但皇帝本人的文章要好,而且還要讓天下所有的好文章發揚光大,也就是要重視文化事業的發展。
所謂「立功」,指的就是在軍事上:皇帝在其統治時期的疆域要廣大而且要不斷擴大。
劉統勛作為一個漢族官員,他也必須要認真研究乾隆皇帝的內心世界,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以便投其所好,只有這樣他才能贏得乾隆皇帝的賞識和重視。
那麼,劉統勛是如何做到為乾隆皇帝的「三立」添光增彩的呢?
劉統勛如何為乾隆皇帝「立德」
在為乾隆皇帝「立德」方面,劉統勛做得最為出色的是這三件事。
第一件事:清代新任命的地方大員慣例總是自帶一批親信,以備日後任用,而這些親信往往形成私黨。劉統勛為改革這個弊端,上書朝廷,建議今後一律停止地方大員自帶親信的這種做法。這個建議得到乾隆的批准,並交吏部實行。
第二件事:有一次戶部上奏說,各省州縣管理錢糧庫的官吏多不盡職,弊端甚多。乾隆皇帝當時考慮,還不如將不盡職盡心者罷免而以筆帖式(秘書)代為管理倉庫錢糧好呢。於是,乾隆皇帝找來劉統勛與他商議此事。
劉統勛沉默再三,回復乾隆皇帝說:「我老了,一時間也沒有什麼好主意,您容我回去思考之後再給您一個准確的答復吧。」第二天,乾隆皇帝又召見劉統勛。劉統勛向乾隆皇帝提出了這樣的建議:州縣官員是老百姓的父母官,只要他們能夠為百姓效力,那麼倉庫之事自然可以解決,不必將各省州縣管理錢糧庫的官吏盡行罷免。其核心意思就是不要因噎廢食。
乾隆皇帝點頭,表示很同意劉統勛的看法。
第三件事:劉統勛監督河南黃河工程期間,一天晚上他走出駐地,微行河岸,看見幾十個用大車送秫桿的老百姓都露宿在河旁,人和牲畜都是疲憊不堪,有的大人和孩子相對而泣。
劉統勛詢問是怎麼回事,那些人回答:「我們是某縣的老百姓,離這里有三天的路程,奉縣官的命令運送秫桿到這里。可是負責收料的某官員每車索錢數貫,拿不出錢,料便不能入。我們都是窮人,哪裡來的錢?在這里滯留已近十天,所帶的盤纏已花完,打算逃跑又走不了,所以在這里哭泣。」
劉統勛聽後半信半疑,後來靈機一動,告訴他們:「我也是來送料的,與某官手下人是老相識,一會兒便能將料繳完,現在我去替你們去繳。」說完便趕起一輛車前去。到了收料場,拜見了某官員。某官員見劉統勛面色細潤、衣著整潔,便斷定他是鄉間富紳,於是加倍索取,共十餘貫錢。劉統勛略與之爭辯,某官員便大發雷霆,命令隨從揮動皮鞭將其驅走,並將其牛車扣留。
劉統勛一見該官員的所作所為,比老百姓反映的有過之而無不及,便急急趕回駐地,一面命隨官手持令箭綁某官員前來,一面召集管治河工程的官員開會。
不一會兒,某官員被押至,劉統勛略加審問,即令推出候斬。管理治河工程的官員紛紛長跪為其請罪求恕。
堅持了好久,劉統勛才命令將某官員押回,罰以大杖杖數十,再戴上重刑具沿河示眾。各料場官員聞訊驚恐萬狀,從此對來料隨到隨收,再也不敢欺負老百姓了。
劉統勛如何為乾隆皇帝「立功」
在「立功」方面,劉統勛做得最為出色的事情就是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
要弄明白這大、小金川戰役,首先我們得搞清楚一個名詞——土司制度。明清時期,中央政府在西南少數民族地區設立一種名為「土司」的機構,任用當地少數民族首領擔任長官,稱為土司官。土司官與普通官員最大的不同點是,土司官是可以世襲的,而普通官員則是有任期限制的。土司官對於本轄區內的行政有自主權,但要按時向朝廷交納貢賦、調兵從征,職位的繼承也必須要取得中央朝廷的批准,這就是土司制度。
由於土司的職位可以世襲,往往會形成地方割據勢力,不利於中央對地方的有效統治。雍正四年(1726年),雍正皇帝採納大臣鄂爾泰的建議,在西南廣大地區大量委派流官代替土司,稱為「改土歸流」。但是,直到乾隆時期,四川省西部的金川地區尚未實行「改土歸流」政策,也就是說,這一地區仍然由土司負責管理。
乾隆十二年(1747年),大金川的土司莎羅奔未經過清朝廷的同意,趁機兼並了小金川。隨即乾隆皇帝派大軍打敗了莎羅奔,恢復了大、小金川地區的原狀。
乾隆二十三年(1758年),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的侄子郎卡繼位後又不斷滋事、恃強欺弱、對抗朝廷。向來好大喜功的乾隆皇帝有了前一次用兵大、小金川的經驗,決意再度用兵大、小金川,用武力解決問題。劉統勛考慮到金川地區自然條件惡劣,曾建議改用政治手段(
也就是恩威並施的辦法)加以解決。但是,乾隆皇帝沒有聽從劉統勛的正確意見,仍堅持在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對金川地區用兵。結果不出劉統勛所料,前線接連傳來戰敗的消息。此時乾隆皇帝「煩懣無計」,不知道是該「用兵乎」,還是該「撤兵乎」,於是,他急急忙忙召來劉統勛,問劉統勛今後應該怎麼辦?這時劉統勛考慮到連年用兵,雙方損失都很巨大,不如一鼓作氣徹底平息金川動亂,以解決土司制度,因而答曰:「日前兵可撤,今則斷不可撤。」並推薦大學士阿桂接任原來的將領,最終取得第二次大、小金川戰役的勝利。這也成就了乾隆皇帝「十大武功」其中的一個。
劉統勛如何為乾隆皇帝「立言」
在「立言」方面,劉統勛做得最為出色的是編纂《四庫全書》。
乾隆皇帝作為中國封建社會的一位「聖明君主」,「康乾盛世」的締造者之一,尤其懂得思想統治的重要。他繼位之初,就開博學鴻詞科,擴充科舉取錄名額,搜羅天下人才為他效勞。同時下令開館修書,先後完成「清三通」(即《皇朝通志》、《皇朝文獻通考》、《皇朝通典》)等一大批史籍的編纂。
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乾隆皇帝為了宣揚他的文治武功,進一步籠絡天下的文人學子,決心要編纂一部囊括中國古今圖書典籍的大叢書。在規模上,不但要超過康熙、雍正時編輯的類書《古今圖書集成》(一萬卷),而且要超過明代的《永樂大典》(兩萬兩千八百七十七卷),創中國亘古未有之偉業。
可是,中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歷代書籍浩如瀚海,若想成此大業,非有學識淵通、博聞強記而且年富力強的奇才不足以擔此重任。
乾隆思來想去,將朝野的文人學士一個個地排隊,確信東閣大學士劉統勛能夠擔總裁之任,並由其他大學士以及各部尚書協理,在頭腦中形成了總裁、副總裁一班人馬的考慮,只是總纂一職卻無人能夠勝任。
這天,乾隆皇帝又把劉統勛召進宮來,商議由誰來擔任總纂一職。乾隆皇帝嘆道:「古來兵家常雲,千軍易得,一將難求。這編纂《四庫全書》一事乃千秋偉業,比疆場征戰更難啊!朕沉思已久,難道以中國之大竟無一人堪當此任嗎?」
劉統勛早就有心想在皇帝面前舉薦自己的門生紀曉嵐。紀曉嵐在乾隆三十三年(1768年)因「漏言」案被充軍發配新疆,這時正是為紀曉嵐奏請開釋的好時機。於是劉統勛慢吞吞地說道:「聖上乃真龍天子,當朝以後,天下太平,四夷臣服,可謂國泰民安,萬民樂業,為曠古未有之盛世,文治武功皆勝於往昔,今聖上創千秋之偉業,成萬世之宏章,地輔天助,定早已降下堪當此任的輔臣。只是老臣愚鈍不慧,不敢貿然薦舉。」
乾隆從劉統勛的話中聽出他已物色好了人選,便催促說道:「看來你心中已有人選,何不從快快奏來?」
劉統勛看乾隆催促如此急切,欲擒故縱,更不肯直截了當地說出來,笑道:「哪個朝代都有傑出的人才,但往昔各代皆不可與國朝相比。依老臣看來,堪當此任者已侍奉聖上多年,也深得聖上垂愛,只是這位才子遠離聖上幾年,聖上一時想不起來罷了……」說到這里,劉統勛又故意十分惋惜地嘆了一口氣。
乾隆看劉統勛胸有成竹而又有意繞彎子,便又催促道:「老愛卿,此人是誰?你快快為朕奏來!」
劉統勛這個時候才說:「聖上操勞國事,日理萬機,此人又久居邊塞,所以聖上一時想不起來啊!這人就是學富五車、才高八斗、當過侍讀學士的紀曉嵐啊!」
乾隆聽劉統勛這么一說,若有所思地沉默片刻,然後問:「老愛卿,難道你是有意為他說情來啦?」
劉統勛連忙下跪,說:「聖上明鑒,臣蒙聖上恩寵,處以高位,自當鞠躬盡瘁,報效萬歲隆恩。幾十年來,臣以國事為重,忠心耿耿,今萬歲爺求賢若渴,臣若知而不言,埋沒了人才,豈非罪在不赦?臣嘗思古人尚能『內舉不避親,外舉不避仇』,今吾皇萬歲乃賢明聖主,廣開言路,故而老臣敢直言以陳。紀昀雖是臣的門生,但他更是聖上的寵臣。中進士之後,他恭敬侍上,深得聖上嘉許。此後坐『漏言』案發戍烏魯木齊,乃聖上英明,愛惜英才,免其死罪,寬大至極。他在西域軍中也勤奮不已,並深為往事愧悔,一旦赦免回京,定能不負聖上隆恩!」劉統勛侃侃奏來,入情入理,乾隆聽著不由得頻頻點頭。
這三年的時間,內廷中沒有紀曉嵐往來走動,乾隆總感覺缺點什麼,遇有許多事情時常著想要是紀曉嵐在朝中就好了,尤其在詩、聯屬和之時更感到如此。
但乾隆也有他難言的苦衷,不好將紀曉嵐馬上召回京城。自從動了纂修《四庫全書》的想法之後,乾隆也在想,由紀曉嵐主持總纂恐怕是最為合適的人選了。現在劉統勛奏請,正中下懷。乾隆於是順水推舟,說道:「看在老愛卿的面上,朕赦紀昀回京。」
於是,乾隆頒下詔書,要紀曉嵐火速回京。乾隆三十五年(1770年)六月,紀曉嵐回到了北京,成為《四庫全書》的總纂官。
《四庫全書》的編校是中國文化史上的一件大事,也是乾隆年間的一樁盛舉。對劉統勛來說,他於《四庫全書》最大的貢獻倒不在於他擔任正總裁,而在於他推薦了一個很好的總纂官。因為劉統勛之後不久就去世了。
劉統勛之死和劉墉的繼任
乾隆三十八年(1773年)十二月,劉統勛黎明入朝,至東華門外,猝死在轎內,時年七十五歲。
乾隆皇帝親自前去弔唁,因為劉府大門矮小,他的轎子去掉頂蓋後才得以進入。乾隆皇帝十分感動,回到皇宮,流涕對諸臣說:「朕失一股肱!劉統勛乃不愧真宰相。」因而在其死後特贈謚「文正」。
中國古代,不管是皇帝還是大臣,死後都要由在世的大臣根據他一生的品行做出評判,並根據這個評判給出相應幾個字的謚號。一般的大臣都是兩個字,武將的第一個字是「武」,如岳飛死後的謚號就是「武穆」;而翰林出身的文臣的第一個字一般是「文」,第二個字則有些區別。
「文正」一詞是清朝皇帝對於官員評價最高的謚號。文正,按謚法:道德博聞曰文(清朝時有個規定,謚號曰「文」的人必須是翰林出身,也就是必須在翰林院做過官),靖共其位曰正。也就是說,能夠被賜予「文正」的官員,生前不僅德才兼備,而且要恪盡職守、忠君愛民。整個大清王朝一共有八位「文正」。按照時間先後順序來說,劉統勛居第二位。
除了「文正」,其次好的是「文忠」,凡是謚為「文忠」的大臣都是真正實心為朝廷辦事、受人尊敬,比如李鴻章、林則徐等。有武績的大臣可以謚為「文襄」,典型的是福康安、左宗棠等。
劉統勛去世後,乾隆皇帝想起了劉統勛一家三代(劉必顯、劉、劉統勛)一百二十多年來對大清朝的貢獻,又想起了劉家的第四代劉統勛的兒子——劉墉,正式決定一旦等劉墉三年守孝期滿,就將長期外放為官的劉墉調至自己的身邊做事。這之後方有君臣倆之間嘻笑怒罵的逗弄及彈劾皇帝等極度荒誕的種種傳聞,真真假假,都被編入相聲、電視劇中。這是一個歷史契機,隱藏了謎團。
⑽ 清朝劉墉有幾個老婆
清朝劉墉有多少妻妾無具體記錄。
馬宗霍的《書林紀事》中有寫道,「石庵有三姬,皆能代筆」可以從中看出劉墉最少有三個妻妾。
劉墉(1720年—1805年1月24日),字崇如,號石庵,祖籍安徽碭山,出生於山東諸城。清朝政治家、書法家。大學士劉統勛長子。
乾隆十六年(1751年)中進士,歷任翰林院庶吉士、太原府知府、江寧府知府、內閣學士、體仁閣大學士等職,以奉公守法、清正廉潔聞名於世。劉墉的書法造詣深厚,是清代著名的帖學大家,被世人稱為「濃墨宰相」。
嘉慶九年(1804年)十二月病逝,時年八十五歲,追贈太子太保,賜謚號文清。
(10)劉墉有多少美女擴展閱讀
劉墉家族成員:
1、曾祖父劉必顯:清順治朝進士,曾任戶部廣西司員外郎。
2、祖父劉棨:清康熙朝進士,歷任陝西羌州知州、四川布政使等職。
3、父親劉統勛:清雍正朝進士,歷任刑部尚書、工部尚書、吏部尚書、內閣大學士、翰林院掌院學士、軍機大臣等職,乾隆年間宰相。
4、弟弟劉堪:劉統勛次子,劉墉之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