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求女子古風打扮,簪,釵,步搖等等等等越多越好,如下
1.一身水綠色的印花錦緞旗袍,圍著紅狐圍脖,腳上蹬著同色的皮靴,外罩件銀白色的兔毛風衣,頭上簡單的挽了個發髻,簪著支八寶翡翠菊釵,猶如朵浮雲冉冉飄現。通明的燈火勾勒出她精緻的臉廓,散發著淡淡的柔光,巧笑倩兮間,只覺玉面芙蓉,明眸生輝。
2.一身藍色的翠煙衫,散花水霧綠草百褶裙,身披淡藍色的翠水薄煙紗,肩若削成腰若約素,肌若凝脂氣若幽蘭。折纖腰以微步,呈皓腕於輕紗。眸含春水清波流盼,頭上倭墮髻斜插一根鏤空金簪,綴著點點紫玉,流蘇灑在青絲上。香嬌玉嫩秀靨艷比花嬌,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一顰一笑動人心魂。寐含春水臉如凝脂,白色茉莉煙羅軟紗,逶迤白色拖地煙籠梅花百水裙,身系軟煙羅,還真有點粉膩酥融嬌欲滴的味道。
3.肩若削成,腰如約素,眉如翠羽,肌如白雪。身穿一襲素錦宮衣,外披水藍色輕紗,微風吹過,輕紗飛舞,整個人散發出淡淡靈氣。三千青絲被挽成一個簡單的碧落髻,將一支清雅的梅花簪子戴上。
4.風髻露鬢,淡掃娥眉眼含春,皮膚細潤如溫玉柔光若膩,櫻桃小嘴不點而赤,嬌艷若滴,腮邊兩縷發絲隨風輕柔拂面憑添幾分誘人的風情,而靈活轉動的眼眸慧黠地轉動,幾分調皮,幾分淘氣,一身淡綠長裙,腰不盈一握,美得如此無瑕,美得如此不食人間煙火。
5.烏黑如泉的長發在雪白的指間滑動,一絡絡的盤成發髻,玉釵鬆鬆簪起,再插上一枝金步搖,長長的珠飾顫顫垂下,在鬢間搖曳,眉不描而黛,膚無需敷粉便白膩如脂,唇絳一抿,嫣如丹果,珊瑚鏈與紅玉鐲在腕間比劃著,最後緋紅的珠鏈戴上皓腕,白的如雪,紅的如火,懾人目的鮮艷,明黃色的羅裙著身,翠色的絲帶腰間一系,頓顯那裊娜的身段,鏡前徘徊,萬種風情盡生。
Ⅱ 古代女子的發髻衣服的詳細介紹和描寫
一、關於古代女子發髻的介紹如下:
半翻髻、反綰髻、樂游髻、回鶴髻、愁來髻、拋家髻、倭墮髻、烏蠻髻、長樂髻、高髻、義髻、飛髻、錐髻、囚髻、閑掃汝髻、雙環望仙髻、垂鬟。
牡丹頭、飛仙髻、凌雲髻、隨雲髻、百合髻、拋家髻、高椎髻、墮馬髻、丫髻、分髫髻、回鶻髻。
同心髻,交心髻,鸞鳳髻,拋雲髻,慵來髻,拋家髻,拔叢髻,高髻,低髻,側髻,小髻,雲髻,花髻,鳳髻,雙環望仙髻,驚鶴髻,掃鬧髻、雙鬟,三鬟。
二、關於古代女子衣服的簡介列舉如下:
藕絲裙、石榴裙、鬱金裙、綉羅襦、羅衫、雲頭鞋、叢頭鞋、金蹙重台履、鴉頭襪、金花簪蓖、圓頭履、大袖衫裙、半臂。
金步搖、雙鳳紋鎏金銀釵、鏤空穿枝菊花紋釵、朝陽五鳳掛珠釵、花穗釵、纏枝釵、圓錐釵、四蝶紛飛銀步搖、白角月牙梳
三、關於古代女子的描寫舉例:
1、《孔雀東南飛》:(描寫小的官宦人家婦女)
足下躡絲履頭上玳瑁光,腰若流紈素耳著明月鐺,指如削蔥根,口如含朱丹,芊芊作細步,精妙世無雙。
2、《洛神賦》:(描寫神女、神仙姐姐、高貴的女子。)
其形也,翩若驚鴻,婉若游龍,榮曜秋菊,華茂春松。髣髴(fǎng fú )兮若輕雲之蔽月,飄颻兮若流風之回雪。遠而望之,皎若太陽升朝霞。迫而察之,灼若芙蕖出淥(lù)波。穠纖得衷,修短合度。肩若削成,腰如約素。延頸秀項,皓質呈露,芳澤無加,鉛華弗御。雲髻峨峨,修眉聯娟,丹唇外朗,皓齒內鮮。明眸善睞,靨(yè)輔承權,瑰姿艷逸,儀靜體閑。柔情綽態,媚於語言。奇服曠世,骨象應圖。披羅衣之璀粲兮,珥瑤碧之華琚。戴金翠之首飾,綴明珠以耀軀。踐遠游之文履,曳霧綃之輕裾。微幽蘭之芳藹兮,步踟躕於山隅。於是忽焉縱體,以遨以嬉。左倚采旄(máo),右蔭桂旗。攘皓腕於神滸兮,采湍(tuān)瀨之玄芝。
3、《美女篇》:(描寫普通人家少女)
美女妖且閑,採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攘袖見素手,皓腕約金環。頭上金爵釵,腰佩翠琅;。明珠交玉體,珊瑚間木難。羅衣何飄搖,輕裾隨風還。顧盼遺光彩,長嘯氣若蘭。
4、《衛風·碩人》:(通用)
手如柔荑,膚如凝脂,領如蝤蠐,齒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Ⅲ 漢服妝容、發髻與發飾
古風漢服發型的特色在於發型與冠戴,既能增加女子儀容之俊美 ,又能體現出女子的年齡與身份特點。
段成式《髻鬟品》就記載了不下百餘種,其髻名雖多,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如髻形狀似螺,即可稱之為「螺髻」,如髻飾以鳳,就叫做「鳳髻」等。
古風漢服發型賞析
盤疊式
這種發型梳法也稱為「螺髻」,秀麗乖巧而富有裝飾性,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其變化形式甚多。
盤疊式具體梳編法是將發分股系結攏起,再盤疊在頭頂或兩側即可。
擰旋式
靈活旋動,很助美姿,加上配飾的點綴,別有一翻風情。
擰旋式梳編法,是將發分幾股,似擰麻花地把發蟠曲扭轉,盤結於頭頂或兩側。
結椎式
結椎式發型蘊藉持重,溫文爾雅,為後妃公主、貴婦所好。
梳編法:首先將頭發全部攏結在頭頂、頭前、頭後或兩側,然後用絲繩束縛,盤捲成一椎、二椎或三椎,用 發簪 貫住,聳豎於頭上。
加上各式眉間花細造型,增加婀娜多姿感。
古代女子發型變化,基本上是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因此研究女子發型主要是探討其梳編形式與規律。
Ⅳ 描寫古裝美女發型的詞語
貌似天仙 仙女下凡 花容月貌 如花似玉 花顏月貌 玉潔冰清
冰雪聰明 明艷動人 沉魚落雁 閉月羞花 人間尤物 白璧無瑕
美艷絕倫 楚楚可人 楚楚動人 美麗動人 傾國傾城 國色天香
奼紫嫣紅 絕世驚艷 二八佳人 艷壓群芳 艷驚四座 出水芙蓉
紅顏知己 紅粉佳人 小家碧玉 小鳥依人 絕代佳人 秀色可餐
秀外慧中 溫香艷玉 蛾眉皓齒 曲眉豐頰 朱唇皓齒 杏臉桃腮
玉質天成 豐姿妍麗 天生麗質 仙姿玉貌 細肌嫩膚 香艷脫俗
蘭質蕙心 明眸皓齒 琪花瑤草 螓首蛾眉 冰肌玉骨 仙姿玉色
驚鴻絕艷 柳夭艷影 濃桃艷李 溫香艷玉 妍姿艷質 艷色絕世
亭亭玉立 花信年華 花枝招展 柳嚲花嬌 柳嬌花媚 柳弱花嬌
柳腰花態 窈窕淑女 左家嬌女 宛轉蛾眉 我見猶憐 遠山芙蓉
章台楊柳 姿 *** 人 珠光寶氣 雍榮華貴 光彩照人 含苞欲放
奼紫嫣紅 嬌艷欲滴
其式發髻高聳而頂部向一邊斜翻。
小髻,直至清代,仍為不少仕族女子所採用。 牡丹頭,故稱。
不走落: 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大抵不加髲梳成,盛行於唐代。 小鬟: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
亦因其形狀似一如意橫置腦後,或似月牙形等。 此種發形原為 *** 所用,清光緒庚子後,分盤在頭頂左右兩側: 古代女子的一種髻式。
其式發分兩束,左右上綰於頂如叉手狀。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雙鵶,狀如丫,由梁冀妻孫壽所創墮*髻演變而成: 亦稱「低髻」,流行於唐初。 低鬟,束成一形如椎狀的髻,上綰於額前上方一字頭: 亦稱「兩把頭」。
其式為將發高綰於腦後,大致由椎髻發展而來。 其髻為兩鬢下梳後。
峩鬟,民間年輕女子亦多效其式,至明清猶有沿襲者。 雲髻: 亦稱「步搖」。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屬高髻中之高者,因其似雲浮空,故稱。 叉手髻,余發後垂至腰際,故又有「如意頭」之稱。
二髻間多插以雙架以成雙角,始見於漢代,加以黏汁潤之。 明清時在江南蘇杭等地尤為流行。
抓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 其式上攏頭發。
其式為將髻梳於額間,使發障掩額前,由「一字頭」發展而來。 於頂後左右橫梳二平髻,繞以闊約寸許帛條於發根,其上插以寬寸余,長六寸左右的版片(即扁方),使余發繞扁方與髻根成「T」字形,再加以首飾之類。
丸髻: 古代的一種髻式: 指高髻。 其式將發高綰於頭頂,其式為於額上留一排一二寸長的短發垂下,或平剪如橫抹一線。
因其兩鬢蓬鬆半遮面部,猶如匆匆棄家遠去貌,故稱。 飛仙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但曲卷而密實。
囚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或謂於頂上束兩髻,一前一後如*首。
巧額: 古代頭發的一種式樣。大致在宋元時期較為流行。
唐時最為流行,至清尚流傳不衰。 其式為發髻向額前俯偃。
一說發髻斜垂於腦後。 高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唐宋時較為流行。 杭州攢。
倭墮髻: 亦稱「倭鬌髻」,故稱。 凌雲髻。
其式將頭發上綰於頂,結高約一尺的髻。因其高聳於頂: 亦稱「三髻丫」。
古代婦女的一種髻式。 其式高綰三個髻於頂,不分男女老幼,多有用者,並呈蓬鬆飛動貌,東漢和帝時開始流行: 古代的一種發式,大致屬於高髻之類。
珠髻。 始於漢魏六朝,始自宋代宮妃。
其式即緊綰高髻於頭頂,不易變形,或微作弧形。 飛天紒: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其時青少男女有為之者,唐宋以降,若飛天狀,故稱,即丫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兩鬢蓬鬆,綰高髻於頂以假發襯墊。 半翻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於頭頂梳成環辮各一,縱橫相交。 其式與高髻,雲髻相似。
其式把發根緊束;於其上梳出發髻。因其式為匆匆束就。
危髻,亦稱「架子頭」。滿族婦女的一種發式。
唐後期尤流行,一種梳在後腦,因其式低卑,故稱。 前劉海: 古代的一種發式。
傳世之漢書像石中猶有所見,故稱。 丫角: 古代孩童的一種發式。
拔叢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髻式樣,即環成小發髻。 丫髻: 亦稱「髻丫」。
古代的一種發式。 將頭發綰成兩個髻結,其式綰發於頂,呈飛動狀。
其式於頭頂後橫梳二平髻,如橫二角於腦後,望之如「一」字,故稱,綰於頭頂或頂兩旁,形如握拳,與囚徒束發相類。 大拉翅: 滿族婦女的一種發式。
流行於南朝宋,故稱。 午達: 亦稱「羈」,故稱。
原為漢代長安婦女崇尚,後流布四方,唐代更為流行: 指飾有珠玉等飾物的發髻。 峨髻: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仙髻。 拋家髻: 亦稱「鬅鬢」,「鳳頭」。
一種梳在額前。 其式結髻兩丸於兩耳上側,故稱,高約七寸至一尺: 亦稱「仙人髻」。
古代婦女發式的一種。 其式將發綰於頭頂。
相傳此髻始於秦始皇宮,至唐宋猶有為之者。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猶丫髻。
又說其黑如烏鴉之雙翅。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其式綰發成三環形,直豎頭頂: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綰發成環形髻,高聳於頂。略如後世之劉海。
流行於唐末。 垂髾: 指後垂的發髻。
一說燕尾髻。 卷發: 亦稱「蠆發」。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即捲曲頭發作為裝飾。 其制創始於先秦,故稱。
唐代中後期十分流行。古代發式的一類,多為未婚女子所用,藉以標明身份: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髻式樣。
因其流行於杭州一帶,故名: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發髻高聳蓬鬆,如入雲端,故稱。
始見於秦漢時。 流蘇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
其式發綰於後,余發結為左右兩辮,飾以朱翠,形如流蘇,故名。 偏髾髻: 古代少女的一種發式。
其式綰頂心長發為卧髻,余短發四垂,僅及眉目。 始見南北朝宮中,明清時猶有襲用者。
椎髻: 古代的一種發式,即將頭發綰成椎形髻,束之於頂。 原為我國西南少數民族的發式,男女並行。
現在一些少數民族仍有為此髻者。 朝天髻: 古代女子的一種發式。
其發高綰於頭頂,作朝天狀,故名。 揚州攢: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流行於宋元時期。
其式為將發低綰於腦後,常摻以假發,以求其蓬勃。 鬧掃妝: 省稱「鬧掃」。
古代婦女的一種發式。 為散亂而從下往上揚起的髻式,形如夏風吹散狀。
流行於唐貞元以後。 鳳髻: 古代的一種髻式,其髻高聳於頭頂,作鳳立狀,故稱。
相傳此發式為周文王所創,後世女子於。
一表人才、
奼紫嫣紅、
亭亭玉立、
含苞欲放、
眉清目秀、
花枝招展、
衣冠楚楚、
珠光寶氣、
白璧無瑕、
盡善盡美、
溫文爾雅、
如花似玉、
文過飾非、
鍾靈毓秀、
雍榮華貴、
秀外慧中、
窈窕淑女、
裝點門面、
小鳥依人、
秀色可餐、
天生麗質、
儀態萬千、
玉潔冰清、
閉月羞花、
國色天香、
才子佳人、
婀娜多姿、
冰清玉潔、
傾國傾城、
金枝玉葉
冰雪聰明、
楚楚動人、
絕代佳人、
綽約多姿、
粉裝玉琢、
膚如凝脂、
城北徐公、
遠山芙蓉、
仙姿玉色、
齒白唇紅、
擲果潘安、
仙姿佚貌、
嬌小玲瓏、
玉貌花容、
夭桃穠李、
香草美人、
艷色絕世、
娉婷裊娜、
風華絕代、
文章星斗、
琪花瑤草、
裝潢門面、
宛轉蛾眉、
國色天姿、
愁眉啼妝、
千嬌百媚、
杏臉桃腮、
章台楊柳、
淡妝濃抹、
雍容雅步
左家嬌女、
傾城傾國、
冰肌玉骨、
美如冠玉、
明眸皓齒、
妍姿艷質、
溫香艷玉、
捧心西子、
柳嬌花媚、
出水芙蓉、
粉妝玉琢、
裊裊婷婷、
風姿綽約、
雙瞳剪水、
蛾眉皓齒、
傅粉何郎、
楚楚可人、
我見猶憐、
柳弱花嬌、
稚齒婑媠、
月里嫦娥、
靡顏膩理、
花顏月貌、
曲眉豐頰、
朱唇皓齒、
儀態萬方、
二八佳人、
濃桃艷李、
裊娜娉婷、
紅飛翠舞
記得採納我哦,,謝謝
滿頭飛絮 雲鬟染鬢鬢若銀霜 辮子粗短 發濃鬢重
兩鬢雜雪 白發斑斑 發不遮頂 紅顏銀須 雲鬢高聳
兩鬢銀絲 鬢角花白 白發如銀 鬢發斑白 雲髻高枕
金發碧眼 鬢發染霜 玉簪螺髻 烏發如雲 烏黑秀發
滿頭青絲 黑發披肩 烏黑鬈曲 頭發稍黃 淡黃頭發
灰色厚發 黑白夾雜 鬢角斑白 發鬢花白 發已如霜
銀絲白發 一頭銀發 鬢發如霜 鬢發飄染 霜染兩鬢
白發蓬亂 縷縷短發 一圈鬈發 滿頭銀發 發如亂麻
發型新穎 金發鬈曲 滿頭金發 灰色頭發 長發灰白
頭發斑白 頭發半白 鬢角花白 兩鬢斑白 鬢發蒼白
兩鬢蒼蒼 白發如雪 自發盈顛 滿頭銀發 滿頭飛雪
白發如銀 白發皤然 鬢發霜白 鬢如銀霜 兩鬢雪自
雙鬢如霜 絲絲白發 銀絲鬢發 銀發披肩 銀絲滿頂
短發及頸 蓬鬆自然 長辮垂胸 堆雲砌墨 濃密柔潤
烏發長披 烏雲蓬鬆 綹綹黑發 青絲細發 三尺青絲
青絲黑發 黑發飄拂 黑發如漆 烏黑光潔 烏黑濃密
頭發枯黃 金發亂燦 短發散亂 茸茸短發蓬鬆短發
一綹頭發 自然鬈發 一頭秀發 銀眉鶴發 鶴發童顏
須發如銀 秀發柔美 烏黑油亮 頭發濃黑 頭發烏潤
烏發紛披 黑黑短發 黑發如雲 滿頭濃發 棕黑頭發
秀發油黑 發辮烏黑 烏黑油亮 烏黑發亮 頭發金黃
金發披肩 黃色鬈發 金絲頭發 灰白頭發 滿頭灰發
灰白夾雜 鬢發半白 鬢發花白 兩鬢微霜 鬈曲短發
平型中發 覆額短發 卷花中發 直式長發 須狀長發
頭發蓬亂 頭發彎曲 頭發散亂 頭發蓬蓬 亂蓬蓬的
豐盛飄垂 頭發稀疏 頭發脫落 頭發太硬 一絲細發
拖肩小辮 留著背頭 蟠桃發髻 漩渦發式 又粗又硬
直式中發 鬈松短發 披肩中發 鬢染微霜 網上找的.
1、最引人注目的是那濃厚烏黑的披肩發,猶如黑色的瀑布懸垂於半空。
2、她有一頭無光澤的、過厚的黑發。
3、她把頭發披散下來是叫太陽的光芒都要忌妒的。
4、金色的卷發順著光潔的額角波浪似的披垂下來。
5、她梳著一條小辮子,像麻雀尾巴。
6、她的頭發燙得像翻著朵朵黑色的浪花。
7、留了那一排額發。使她更具有一種飄逸的風姿。
8、長發飄飄,如波浪一般滑膩柔軟。
9、她的頭發很濃密,而且好像馬鬃毛一樣的粗硬。卻帶著小孩子一樣的騷亂和柔美,捲曲地繞著她的小小的耳朵。
10、她一頭烏黑閃亮的秀發自然地披落下來,像黑色的錦緞一樣光滑柔軟。
11、她那黑亮黑亮的頭發像柳絲一樣輕柔。
12、那女孩的腦後拖著一根豬尾巴似的小辮。
13、她烏黑的頭發,梳成兩條不長的辮子,垂掛在耳旁,上面還結著兩個大紅色的蝴蝶結,好像兩只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14、蓬鬆的劉海兒垂掛在前額上,猶如3月的楊柳。
15、小泵娘的兩條小辮兒,卷麻花似的懸在脖頸後面。
16、硬撅撅的像把鋼刷子似的小辮兒挑戰似地翹在後腦勺上。
17、她那烏黑的頭發,梳成兩條不長的辮子,垂掛在耳旁,上面還結著兩個大紅色的蝴蝶結,好像兩只漂亮的蝴蝶在花叢中飛舞。
18、幾綹頭發飛散在外邊,好像是一個光輪把她籠罩著。
19、她的淺紅色的頭發在頭頂上編成一個發髻,兩旁留成鬆散的大髻遮住耳朵。
20、一頭蓬鬆的黃發,偏偏歡喜飄舞,容易披散,不時需要整理,彷彿是為了使垂柳下面的的仙女遮羞而生的。
21、她頭上長著一頭非常濃黑的秀發。編成辮子垂向腦後,好像她的脖子過於嬌柔,擔負不起這頭美發。
22、她的頭發梳成皇冠形,像細碎的金沙一樣閃著光。
23、濃密的頭發天然捲曲著,栗色辮子閃爍著格外美麗的金光。
24、飄進飄出的女護士,一頭黑發鬈曲得像綿羊尾巴。
25、一絲絲銀白的頭發從媽媽的黑發中鑽了出來,爬到媽媽的額頭。
26、她們的頭發披散在肩上,就像隨風飄盪的太陽光線一般。
27、她頭發全白了,乾枯,無光澤。就像一堆存放過久的麻皮。
28、她的頭發梳得很整齊,像一頂光亮的大帽子。
29、李老師有一頭漂亮的頭發,烏黑油亮,又濃又密,她站在陽光下,輕輕地一搖頭,那頭發就會閃出五顏六色的光。
30、帽子下面露出一股一股的長頭發,它們是先編成一根一根的小辮子。隨後又絞成幾根大辮子,再盤繞起來,就像編好在一個簍子上面的燈芯草。
31、她的頭發已經半干,被晚風吹拂著,在明月般的臉龐前飄動著。
32、她脫下帽子,比絲更細更軟的淡黃色的頭發,照著樹隙中透下來的陽光。像黃金一般閃耀。
33、她那一頭彎彎曲曲閃著琥珀和青銅的光輝的豐盛的黑發美得眩目。
34、小丫頭腦後那兩綹隨便紮起的頭發,像公雞尾巴一樣,走起路來,一跳一跳的。
35、兩條小辮子在後腦勺上,像豬尾巴那樣聾拉著。
36、她那又密又厚的黑頭發,長在這么瘦弱的身體上,像奇跡似的令人觸目。
37、她那頭短而密的秀發,真如一叢黛色花蕊。
38、烏黑發光的頭發,梳了兩個貼著腦勺的青螺一樣的發髻。
39、深色的頭發異常濃密,一個個沉甸甸的彷彿是青銅鑄成的發卷圍著她的雙頰,一直垂到 *** 的肩上。
40、她的頭發顏色漆黑,帶有反光,像烏鴉的翅膀一樣,又黑又亮。
41、好像烏鴉翅膀那麼黑油油的。濃密而又柔軟的鬈發,直垂到她的肩上,但在靠近前額的地方卻被一頂滿嵌寶石的金冕緊緊她束住、荒草般的頭發,黑白參差地紛披在前額。
她長得體態輕盈柔美象受驚後翩翩飛起的鴻雁,身體健美柔曲象騰空嬉戲的游龍;容顏鮮明光彩象秋天盛開的菊花,青春華美繁盛如春天茂密的青松;行止若有若無象薄雲輕輕掩住了明月,形象飄盪不定如流風吹起了迴旋的雪花;遠遠望去,明亮潔白象是朝霞中冉冉升起的太陽,靠近觀看,明麗耀眼如清澈池水中婷婷玉立的荷花;豐滿苗條恰到好處,高矮胖瘦符合美感;肩部美麗象是削成一樣,腰部苗條如一束纖細的白絹;脖頸細長,下顎美麗, *** 的肌膚微微顯露;不施香水,不敷脂粉;濃密如雲的發髻高高聳立,修長的細眉微微彎曲;在明亮的丹唇里潔白的牙齒鮮明呈現;晶亮動人的眼眸顧盼多姿,兩只美麗的酒窩兒隱現在臉頰;她姿態奇美,明艷高雅,儀容安靜,體態嫻淑;情態柔順寬和嫵媚,用語言難以形容;穿著奇特人間罕見,骨骼相貌象畫中的仙女;她披著鮮麗明凈的綾羅做的衣服,戴著雕刻華美的美玉做的耳環;黃金和翠玉做為配掛的首飾,點綴的稀世明珠照亮了美麗的容顏;她踏著綉著精美花紋的鞋子,拖著霧一樣輕薄的紗裙,隱隱散發出幽幽蘭香,在山邊緩步徘徊;偶爾縱身跳躍,一邊散步一邊嬉戲;左面有彩旗靠在身邊,右面有桂枝遮蔽陰涼;她正捲起衣袖將潔白細膩的臂腕探到洛水之中,採摘湍急河水中的黑色靈芝。
雖然是一段 但是這段里每句都是美女滴。O(∩_∩)O
Ⅳ 中國古代男子、女子的發型名稱
男子多是歇髻、戴著冠;女子發型有螺髻,如髻,鳳髻等。
男子發型各個朝代變化不大,女子的發型有百餘種,但基本上是按髻的形態與裝飾而命名,通過按梳、綰、鬟、結、盤、疊、鬢等變化而成,再飾以各種簪、釵、步搖、珠花等首飾。
古時候,不論男女都要蓄留長發的,等男子長到一定的年齡,要為他們舉行一次「成人禮」的儀式。男行冠禮,就是把頭發盤成發髻,謂之「結發」,然後再戴上帽子。
(5)古風小說美女發髻種類擴展閱讀:
古代女子發型演變:
先秦至魏晉時期,婦人一般頭編一長辮,辮根在右耳後側,上盤頭頂,下繞經左耳後,辮稍回接辮根。形冠,冠前有橫式筒狀卷飾,冠頂露發,冠之左右有對穿小孔,靠前也有一小孔,為了插笄以固定冠。也有人將頭發盤梳成頂心髻,再用一支骨簪橫貫其中以固定之。
漢承秦制,所以漢朝女子的發型可能可以彌補一些秦的空白。漢代女子的發式主要有兩種類型:一種是梳在顱後的垂髻,一種是盤於頭頂的高髻。
魏晉南北朝時期婦女的發式名目繁多,比較著名的是靈蛇鬢、飛天鬢、雲鬢等。飛天鬢,就是把頭發集中在頭頂,分成幾股,然後綰成圓環,高聳在上;靈蛇鬢據說是文昭皇後甄氏發明的,發髻就像蛇的身體一樣扭曲盤旋;雲鬢是魏晉南北朝婦女中最為典型的一種發式。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古裝發型
Ⅵ 古風發型的扎法是什麼
1.簡單發髻:取頭頂頭發扎辮子並且扭轉在發簪上,用簪子挑住頭發往回繞,向左邊插過去並且固定。
2.雙螺旋發髻:頭發偏分扎兩個辮子,用簪子扭轉固定。從頭頂挑一縷頭發,纏繞著綰成髻,固定在之前的發髻的左邊。
3.俠女扎發:直接扎個高馬尾,然後加點裝飾品,非常帥氣。
Ⅶ 古代女子的發髻種類
分類: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
解析:
中國婦女的發式,形形 *** 、五花八門、誰也難以說清它究竟有多少種類。遠古的披發;漢代婦女的「倭墮髻」;北朝婦女的「十字髻」;唐代婦女的「靈蛇髻」、「飛天髻」;宋代婦女的「朝天髻」、「同心髻」等等,都是相關朝代頗為流行的發式。少 數民族婦女的發式更是式樣萬千,例如有傣族婦女的「孔雀髻」;有京族婦女的「砧板髻」;有畲族婦女的「風凰妝」;有苗族婦女的「獨角髻」;有滿 族婦女的「兩把頭」。土族婦女的婦式竟有七、八種之多,如「三叉頭」、「干糧頭」、「蜂兒頭」、「簸簸頭」等等。但其中流行最為久遠,也最為普遍的要算「披發」、「辮發」和「盤發」了。直至現代,這三種發式,仍頗為流行。許多民族的女子還有剃發的習俗,這在繁多的發式中,可以說是最具獨物風格的發式。
1.披發
披發可以說是人類最早的發式,在人之初時,人們無不披發。而當時的披發並不為美,人們才知道利用梳理順散發的頭發,讓它帶給人以利索的感覺。
披發有兩種形式,一種是使所有的頭發自然下垂,以發箍在前額、腦後部位箍束一圈;另一種是將前頂頭發剪割成齊額短發。戴發箍和割短發,都為使頭發不於障眼。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有一件商代女子玉人像,長發披肩,以發箍箍束,腦後還飾有雙雞對食發簪,反應出商代婦女的發式。周代婦女尚散發不束,任其隨風飄揚。《詩經。小雅。都人士》有:「發則有旗」之句。古代少 數民族婦女長發披肩的現象,更為普遍,《記.王制篇》曰:「東方日夷,被發文身……。西南日戎,被發毛皮……。」《周書。突厥傳》:「烏蠻……男子髻,女子披發……」余慶元《維西聞見錄》:「怒子……男女披發……」。如今,佤族姑娘精帛的銀發箍,把一頭飄散的青絲裝粉得列加秀美。
剪割短發,古稱「斷發」,早在新石器時代即已出現。甘肅秦安大地灣出土仰韶文化廟底溝時期人首形器口彩陶瓶,瓶口人頭,前頂頭發齊額;後面頭發齊頸,顯然為斷發式,而這件器物距今已有五千年的歷史了。在青海柳灣出土的一件新石器時代彩繪人像陶罐,其發式為腦後長發披肩;前頂亦作齊額短發。斷發,在古代南方發族中較為流行。《漢憶。地理志》有越人「文身斷發」的記載;《淮南子。哀諼俗訓》亦有:「越人發」的記載;《雲南通志稿。南蠻志》插圖中烏蠻婦女的發式,前頂作齊額短發,腦後頭發披散過肩。目前,獨龍族婦女、珞巴族婦女仍有「斷發「習俗。
2.辮發
婦女尚梳辮子的民族很多,有的為遠古流傳下來的習俗;有的是後受民族影響梳起來的。
我國婦女梳辮發的歷史久遠,隨著人類審美意識的產生,新石器時代的人們,開始梳理散亂的頭發,他們有的割斷長發;有的以發箍束發;也有人則編發成辮。青海大通縣上孫家寨出士的新石器時代彩陶盆上,繪有眾人攜手踏歌的場面,在每一個人的頭頂,都下垂有一根辮發。
雖說只是簡單的編發成辮,但內中確有一些學問,辮發的不同梳法和辮發的多少,不僅用來比美,還常常作為區分少女、成年姑娘及媳婦的標記。
辮發的發式主要有:
單辮式:從新石器時代至漢代,於頭頂梳一根辮子的發式十分流行。上孫家寨彩陶盆上的踏歌人物皆為此種發式;河南殷墟出土一件跪坐姿式的玉人,其發式與踏歌人物的發式相同,都是將所有頭發梳攏於頭頂,編結成一根辮發;四川成都百花潭出土銅壺上人物紋飾及廣西左江崖畫中都有頂垂單辮的人物形象。單辮還有一種梳法,是將頭發梳攏於腦後靠近脖頸處,編發成辮。這種發式,主要流行於漢族、滿 族、朝鮮族、蒙古族、赫哲族、棕斡爾族、 *** 夏爾巴人等。
雙辮式:雙辮式有梳於頭頂兩側及梳於兩耳根部兩種。廣西崖畫人物,多於頭頂梳雙辮。洛陽金村土舉雀女子銅像及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青銅儲貝器蓋上梳雙辮女子像,都將雙辮梳於兩耳根部。梳於耳根部的雙辮發式在今天的漢族、新疆地區的一些民族、怒族、族、土族、赫哲族、蒙古族、達斡爾族等民族的婦女頭上十分流行。藏族、鄂溫克族女子還有將多條辮子匯總成兩條大辮的嗜好。鄂溫克族姑娘梳八條辮子,結婚時,要由一位年長的婦女為她將八條小辮合並成兩條。梳理辦法是,先將頭發梳成八條小辮,再把八條小辮分作兩半,左右各四條,用彩色線繩在靠近辮根的位置上,把四條小辮捆繞在一起,一直繞到辮子的中下段,然後將四條小辮全部散開,改梳一條大辮。結婚以後,兩條辮子要用兩個黑布套套上。
三辮式:在廣西崖畫中,可以看到梳三條辮子的人物形象。今天,三辮式主流行於土族、雲南地區的藏族、裕固族。裕固族姑娘結婚時,將頭發梳成許多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再把小辮子平均分成三等份,編成三個大辮,兩條垂於胸前;一條垂於後背,然後用紅色綴球發套辮子上。平時,婦女們不套發套,而是將前邊兩條辮子用綵線連在胸前。
多辮式:梳多條小辮的民族比較多,有新疆地區各民族、藏族、鄂溫克族、裕固族等。納西族和普粘族婦女也曾有梳多辮的習俗。古書上說,納西族婦女發「辮發百股」;普米族婦女「辮發為細縷,披於後……」。甘肅南部的拉卜楞藏族婦女,多辮式的梳法較有特色。它是先把頭發從頭頂分成上下兩部分,頭頂部分梳一條辮子,下面的頭發梳成許多小辮子,以越多為越美,有的多近百條,這種發式一般需要三個人幫助梳理,耗時近一、兩個小時,因此梳一次便數月不動。 *** 爾族姑娘的辮發,不僅以多為美,還以辮長為美,有些姑娘辮長可至腳跟處。
辮環:辮環是將一條或兩條大辮繞頭成環。尚梳辮環的民族有彝族、僳族、布依族、藏族、居住在雲南的蒙古族、門巴族、白族、普米族等。 *** 自治區的藏族婦女將頭發平分兩束,在貼近耳根處,分別梳成兩個大辮,辮中雜以多彩絨線,再將兩條大辮相互交叉,向頭頂盤繞成環。發式梳成後,給人感覺好似頭戴一個鮮艷的花環,非常美麗。普米族姑娘以辮發粗壯為美,所以她們常以氂牛尾或絲線作假發,和辮子摻在一起,繞成辮環。
改變辮發的式樣,可作為人生各階段的標志。改變發式,意在約束行為,一個女子一旦改變發式,她的一言一行都要符合自己的身份。
彝族有女子改變發式以示成年的習俗。發式中原來的單辮改為雙辮,並相互從後頸部位交叉向頭頂盤繞成辮環。
蒙古族布里亞特的姑娘、鄂溫克族姑娘及新疆地區各族姑娘,婚前都非常精心的梳理辮發,以辮多為美,有的姑娘辮子可多達百條。梳理時,需要旁人的幫助,而且要花上一、兩個小時方可完成。婚後婦女的辮發則簡單得多,一般只梳兩條辮發。她們這種改變發式的目的在於時刻告誡自己已是有夫之婦,不可再花枝招展的吸引其他異性。此外,婚後婦女要擔負起操持家務、養兒育女的重擔,也沒有時間和精力再去裝扮自己。滿 族姑娘和朝鮮族姑娘的發式雖然簡單,但扎有一根紅頭繩的粗壯大辮,充滿了青春的活力。姑娘結婚以後,大辮改為盤髻,以顯示穩重和成熟。
3.盤髻
盤髻是將頭發歸攏在一起,於頭頂、頭側或腦後盤繞成髻。盤髻成椎狀者,又稱「錐髻」、成螺絲形的稱「螺髻」、盤髻較小的稱「髻」。
從各地出土新石器時代發簪的現象中可以知道,生活在五、六千年以前的原始先民們,就已盤發成髻。我國歷代漢族婦女皆喜盤發成髻。河南安陽即出土有盤發於頭頂的商代婦女俑。湖南長沙陳家大山楚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腦後梳椎髻。湖南長沙馬王椎一號漢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及出土的女子木俑的發式皆為盤髻。隋朝婦女的盤髻,當是稱「盤桓髻」。唐代婦女尚梳螺髻,永泰公主墓壁畫中眾多的婦女、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第一八七號唐墓出土帛畫上的婦女都於頭頂梳螺髻;清代婦女盤髻於腦後。以前漢族少女多於頭頂兩側梳髻。
少 數民族婦女梳盤髻的現象,歷來都很普遍。古籍中即有「三苗首」、「烏蠻……男婦髻……」。四川涼山居民「椎髻、跣足……從夷蠻習俗」的記載。雲南晉寧石寨山出土西漢時期,滇人青銅貯貝器蓋上的婦女形象,有不少梳盤髻者,此出土的青銅舞俑,也盤發於頂。廣西、貴州、四川等地的崖畫中,都有梳盤髻的人物形象;清代《雲南通志稿》插圖中很多梳盤髻的婦女形象。過去,滿 族貴族婦女婚後,梳一種稱之為「兩把頭」、「叉子頭」、「如意頭」的盤髻。梳法是將頭發分成上下兩部分,一部分下垂於腦後,梳成燕尾式發髻,俗稱「燕人頭」,另一部分挽於頭頂,擰成繩股,盤繞成一個覆蓋在頭頂的扁長形發髻,再於發髻間插飾一個叫「大扁方」的發簪,即作裝飾又為固發。
滿 族、朝鮮族、傣族、苗族、基諾族、侗族、黎族、仡佬族、新疆地區的一些民族等至今仍尚盤髻。且各具風格。侗族婦女喜歡將發髻梳到左耳部位,幾乎蓋住整個耳朵;黎族本地女子一般都在腦後盤髻,並任發梢自然下垂於肩部;傣族婦女將長發鬆鬆的攏於頭頂或偏向一側,然後梳成盤發,不少人還在盤發中抽出一段發梢作裝飾;雲南東北部和貴州西北交界地區的苗族婦女,有一種盤發,被稱作大盤頭,是用假發在頭頂盤繞成碩大的發髻,再橫一支發簪以固定假發,發簪與假發之間用布帶相綁,假發在頭頂鬆散下垂,齊肩蓋耳,十分奇特。
4.剃發
古往今來,人們多以女性有一頭如雲的秀發為美,殊不知,世界上還存在著一些以女性光頭為美的民族。我國不少 民族也有女子剃發的習俗。剃發又稱髡發,舊時滿 族女孩子未成年之前,除頭頂後部留一撮頭發,編結成辮盤於腦後外,其餘頭發全部剃光,直到成年方可蓄發。按朝鮮族習俗,女孩子未成年之前要梳齊耳短發,並剃光後頸頭發。
居住在我國雲南省雙江縣境內的拉祜族,以婦女剃光頭作為已婚的標志,因此凡是結了婚的婦女都剃光頭。據說,當地婦女剃光頭的最初原因是為了便於狩獵。拉祜族曾經是個狩獵民族,尤其擅長獵獲兇猛的野獸。在那裡,狩獵不僅僅是男人的事情,婦女們也要加入到這個行列中去。過雲,婦女們辮發很長,狩獵時,常常遇到被野獸抓住頭發的事情。為了安全起見,男子把頭發全部剃光,女子除頭頂一小撮頭發外,其餘頭發也全部剃光,久而成俗。雲南勐海縣巴卡囡和賀開兩個村寨的拉祜族婦女認為剃光頭既美觀又利落,在那裡從少女到老年婦女,人人都剃光頭。
德昂族的紅德昂和花德昂婦女過去亦有剃光頭的嗜好,尤其是未婚姑娘,皆以光頭為美;芒市地區的德昂族婦女,是將靠近前額的頭發剃掉,腦後的頭發梳成辮發,纏繞於頭頂包頭之上。瑤族金秀盤瑤的婦女和苗族大盤頭苗的女子都曾流行過剃發習俗。
正當地中海文明在羅馬帝國的推動下向外擴散時,主導東亞文明的中華文化也正走向第一個高峰。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殲滅群雄,結束了戰國割據的局面,建立起統一的封建王朝;十五年後,在它的基礎上,劉邦締造了更為穩固、強盛的漢帝國。政治的穩定,帶來了經濟的發展和文化的繁榮。早在先秦時代,華夏文明的基本構架已經奠定,但由於分裂割據,地區性的特徵比較明顯。秦漢的統一和中 央集權,抑制了物質生活層面上的「異」。從此以後,地方文化雖然仍然有自己的特點,但統一性卻佔了主導的地位。
在服飾樣式方面,先秦以來,華夏族已大體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發髻的格局。國君得喜好與宮廷的式樣對於風氣的變異有很大的主導性,楚靈王欣賞纖腰,國中的女子聽說後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結食而餓死。政治與文化的統一,使這一習氣更加有增無減,貫穿於爾後的整個古代社會,成為服飾變化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傳統的服飾樣式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在重大禮儀場合穿用的典禮服飾;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飾。前者繁盛奢華,後者簡單朴實;上層貴族的日常普通服飾受前者的影響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飾則變化較少。歷代封建王朝創立之後的「制禮作樂」,主要目的在於規范前者,同時也對後者產生一定的影響。
戰國時代的女子的發式雖然存在的地區的差別,但到後期基本趨向於把發髻綰在腦後的拖垂式樣。秦漢時代婦女最流行的發式仍是垂髻,由於這種發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雲彩一般嫻雅飄逸,故而是人又有「垂雲髻」的美稱。大約在西漢末年,高髻逐漸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開來,當時京城長安流傳的童謠說:「城中好高級,四方高一尺。」《東觀漢記》說,東漢明帝馬皇後的頭發極為美觀,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餘,繞髻三匝」。可見,在東漢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貴的是僅以自己的頭發結成高髻,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這一時期假發也相當流行了。東漢時代婦女發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垂髻的翻新。漢順帝時,外戚梁冀的妻子孫壽創造了一種名叫「墜馬髻」的新式樣,發髻略偏一側,造成一種不平衡的觀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時間,都市中的貴族婦女紛紛仿效,「妝鳴蟬薄鬢,照墜馬之垂髻。」這種發式增添了女子的嬌媚之態,一直流傳到後世,並出現了各種變化的形式。例如,魏晉時代就有一種由「墜馬髻」派生出來的「倭墜髻」。晉崔豹《古今注》雲:「墜馬髻今無復作者,唯倭墜髻,一雲墜馬之餘形也。」這種發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傳不息。從出土的形象資料來看,這種發髻的梳結方式是總發於頂,在頭頂正中挽一發髻,並使之一側偏斜,再用發簪將其固定。正如當時人所吟誦的那樣:「倭墜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公元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充滿動盪曲折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間的沖突,導致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激烈變更。當時名士階層放浪不羈的習氣在婦女裝飾尚也有反映,西晉初年,「婦人束發,其緩彌甚之,堅不能自立,發被於額,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於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 教繪畫中仙女、飛天形象的影響,演化出「靈蛇髻」、「飛天髻」、「盤恆髻」等多種樣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把頭發梳在頭頂,分梳成幾股,談後再盤秤各種式樣。在這一時期,的盛行對女子的裝飾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勞」獲勝凱旋將士的「營妓」,爾後她們的「服務」對象從軍人逐漸轉向民間,並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專事修飾、衣著奢華的為了取悅於人,常常是新潮服飾的倡導者和推廣者。從此以後,在風俗改易方面,妓家風尚成了僅次於宮廷式樣的另一個主導力量。
也許是南北朝時代為婦女的妝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發式更加五彩繽紛,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如果說,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曇花一現,那麼,強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氣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從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女都是健壯的豐頤厚體。因此,在婦女的妝飾上,一掃前代萎靡不振的頹廢風氣,顯得華麗風雅。過去流行的各種發式,幾乎都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偏垂的墜馬髻、盤繞的雲髻、高聳的飛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驚鶴髻」,形如受驚鶴鳥的展翅欲飛之狀;到了唐代轉變唯「驚鵠髻」,線條更加柔和自然,與女子的臉龐相應成輝,極富情趣。開放的社會造成了擴大的胸懷,唐代婦女中還流行過多種受少 數民族風俗影響的發式,如烏蠻髻、椎髻、回鵠髻等等,人們不以為怪,反而競相仿效,吟誦這類發式的詩歌比比皆是。在整個盛唐一代,聳起於頭頂的高級始終風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達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詠:「髻鬟峨峨高三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傳世的《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所梳的就是這種發式。高髻的風行,使得假發得使用更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採用毛發編成的假發之外,還大量使用木質、紙制所制的假發髻,這種被稱為「義髻」的假髻其實更接近於首飾的范疇。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就曾出土過兩件實物:一件是木質的,狀如「半翻髻」,外塗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釵簪之用;另一件是紙制的,造型與「峨髻」相似,外表也塗漆,並繪有繁縟的花紋。
在五代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宋代,雖然國力不及唐代強盛,但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繁華卻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導權不僅僅只有少數門閥貴族操作,人數眾多的世俗地主與士大夫階層的參與,使社會文化滲透了更為強烈的文人氣質,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風度。與此相應,女子服飾的潮流也由奢華轉為典雅、簡朴,「唯務潔凈,不可異眾」,苗條代替健壯成了美貌的標准。這個時期的女子發式仍然崇尚高髻,雖然式樣不及唐代那樣豐富多彩,卻亦頗具風格。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簡編,只需將頭發攏到頭頂,挽成一個圓形的發髻就可以了。後來,又從「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蘇髻」。這種發式的基本造型與「同心髻」類似,只是在發髻的根部系束絲帶,使之不垂於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邊遠的地區仍然流行不衰,陸游在《入蜀記》中談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們「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枝,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裡,法紀的高度已逐漸趨於收斂,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說,他在小時候曾「見婦女裝束數歲即一變,況乎數十百年前,樣制自應不同。如高冠長梳,猶見及之,當時名『大梳裹』,非盛禮不用。若施於今日,未必不誇為新奇,但非時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輩治器物、蓋屋宇,皆務為高大,後漸以狹小,首飾亦然」。由此可見,高髻在風行近千年後勢頭轉向低落,與建築式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從此以後,高達二三尺的發髻就很稀少了,生活於明清之際的李漁對高髻更是痛加抨擊:「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觀,直於魑魅魍魎無別矣。」
清明時期我國的封建時代進入了晚期,傳統文化已發展到相當純熟的地步,生氣逐漸減退,文化趣味轉向繁瑣、堆砌,過於追求細致。外在的華麗,掩蓋不住創造力的貧乏。明代婦女的發式趨於低矮尖巧,達到六七寸即被認為是高髻,發髻的樣式變化不多,如牡丹頭、花盆頭、缽盂頭等等,大體數十年翻出個新花樣了,但發髻上的飾品卻極為華麗。這一點,在記載高嵩家產的《天水冰山錄》中有明顯的反映。這一時期,妓家風尚堆女子的服飾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大官顯貴欣賞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時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時的「杜韋娘髻」(亦稱「茴香髻」),就是首先創始於風塵女子杜韋娘,然後由南方推向全國的。甚至宮廷的發式也倒過來受民間的影響,「雅以南裝為好」。
清代尤侗有詩詠道:「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明代婦女盛行帶頭箍和發冠,這兩件飾物很快就有了相當強的裝飾性,一位在明代後期訪問過中國的葡萄牙多明我會修士克路士記載說,婦女們「把頭發梳得很好,向後理,在頭頂上結扎,用一條寬緞帶從根到頂適當地束縛。緞帶四周飾有珠玉和金箔。」17世紀中葉,滿足入關建立了全國政權。自先秦時代延續下來地男子梳髻於頂的習俗,在 *** 的行政命令下改為剃發梳辮,而女子則仍然維持前明舊俗,這就是所謂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婦女嘗梳的「抓髻」,即發髻結束於腦後的式樣,大體出現於清代晚期。民 國初年,隨著剪發風氣的推廣,女子的發髻也以簡練、利落為時尚,越往後,梳的人越少,在偏遠的鄉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後才逐漸絕跡。
Ⅷ 收集描寫古代美女帥哥發式的描寫
鬢發低垂斜插碧玉瓚鳳釵;
風髻霧鬢斜插一朵牡丹花還真有點:黛眉開嬌橫遠岫,綠鬢淳濃染春煙的味道;
頭上倭墮髻斜插碧玉龍鳳釵;
林黛玉頭上「挽著隨常雲髻」;
薛寶釵頭上「挽著漆黑油光的纂兒」
王熙鳳「頭上戴著金絲八寶攢珠髻」
第八十九回中黛玉頭上插著「赤金匾簪」;
第三回中,王熙鳳「綰著朝陽五鳳掛珠釵」;
第五十一回,襲人回娘家時,「頭上戴著幾枝金釵珠釧」;
低垂鬢發斜插鑲嵌珍珠碧玉簪子,花容月貌出水芙蓉;
一頭黑發挽成高高的美人髻,滿頭的珠在陽光下耀出刺眼的光芒;
《髻鬟品》記述「煬帝宮有迎唐八鬟髻、又梳翻荷髻。」前者指發髻上有八鬟,翻荷髻則指一種捲曲的發髻,形如翻開的兩瓣荷葉,唐代還有,西安市郊一件隋代女俑頭上就是這種髻。 《楊太真外傳》記載唐玄宗夢見了一位龍女,請她演奏音樂,龍女是「容貌艷異,梳交心髻,大袖寬衣。」這交心髻的梳法是把發分為兩股,交叉盤繞而成。
《十髻謠》中有說同心髻:「桃葉連根,發亦如是。蘇小西陵,歌聲相似。」
詩人王建的《宮詞》說:「玉蟬金雀三層插,翠髻高叢綠鬢須。」這種髻叢叢疊起,又重重簪插金玉的華麗光彩。
隋唐代的偏髻也叫側髻,如隋代盧思道說:「側髻似能飛。」岑參《後(和諧)庭歌》:「美人紅裝色正鮮,側垂高髻插金鈿。」也是墮馬髻之類的高髻,側向一邊,似如飛動。唐代仕女們騎馬是最喜歡梳的。由於有秦羅敷梳倭墮髻的詩句,所以詩人韋庄《晚春》詩又稱它為秦氏髻:「峨峨秦氏髻,皎皎洛川神。」類似於它的是拋家髻,把發髻向前拋出。
鳳髻,五代馮延已有詞句:「鳳髻不堪重整。」似乎是插鳳釵,也可能是鳳形的發髻。
詞人牛嶠《女冠子》組詞,描寫女仙(女道士)的姿態之美:「綠雲高髻,點翠勻紅時世。」高髻上點綴翠鈿,和紅妝互相輝映。
顧敻也有《荷葉杯》詞:「金鴨香濃鴛被,枕膩,小髻簇花鈿。腰如細柳臉如蓮,憐么憐?憐么憐?」寫那閨房中金鴨爐里透出香霧靄,鋪設的鴛鴦被和枕頭都被熏得香濃。女郎的小髻上簇插花鈿,腰肢如柔軟的柳枝,臉如柔紅的蓮花,叫人生出無限憐愛......
白居易《井底引銀屏》詩有「嬋娟兩鬢秋蟬翼」、「暗合雙鬟逐君去」的句子。寫那情竇未開的女孩,梳著雙鬟蟬翼;一旦遇到令她傾心的少年,就把雙鬟合攏,梳成一個發髻,和愛人一起,走向新的生活。
。「麗人綺閣情飄搖,頭上鴛釵雙翠翹。低鬟曳袖回春雪,聚黛一聲愁碧霄。」這是韋應物《長安道》詩中寫的盛唐佳人,行走在華麗的閨閣里,心旌搖盪,綿綿思念,把象徵愛情的鴛鴦釵和雙翠翹插上鬟髻,來表述心事。還有把假發充進大鬟,鬟中有金屬絲骨架支撐,叫做梁,並插上花鈿、簪釵等,極為華貴。詩人段成式作的詩《柔卿解籍戲呈飛卿》就詠及這種發型。柔卿原是一位歌伎,和段成式的好友溫庭筠(字飛卿)相戀,但是好事多磨,柔卿身份特殊,無法和溫庭筠相聚。經過一番努力,柔卿才得解脫出歌伎之籍,和溫庭筠長相廝守。所以段成式寫詩祝賀。詩里描述柔卿的發式和裝扮說:「出意挑鬟一尺長,金為鈿鳥簇釵梁。鬱金種得春茸細,添入春衫領里香。」這位美麗女子,頭上有一尺多寬的大鬟,有金質的花鈿和鳥雀形釵,柔薄的春衫中又透出融融馨香......這么大的發鬟,也不是詩人的誇張。西安鮮於庭誨墓出土的一件唐三彩女俑上就有寬達一尺多的大鬟,我們可以感受到唐代女子不凡的胸襟,想見千百年前那位歌女柔卿的魅力。
高而尖的烏蠻髻,是唐代仕女吸收南方少數民族婦女發型創造的,即古代羌人梳的椎髻之類,後來傳入中原,經過改造而成烏蠻髻。《苗俗紀聞》說:「婦人髻高一尺,膏以脂,光可鑒人,婀娜及額,累疊而銳,倘所謂烏蠻耶。」《太平廣記》記載唐代英姿颯爽的女俠紅線,「梳烏蠻髻,貫金鳳釵。」烏蠻髻高而尖銳如劍,比較利落,符合紅線作為劍俠的性格。再插上一隻金鳳釵,卻別具女兒家的嬌媚。
還有更多的可以到下面兩個網站去看下~
希望對你有幫助!
http://lvch2.blog.163.com/blog/static/4985365200953112429584/
http://hi..com/xiaxiasun/blog/item/d047ac51e0332b2743a75b36.html
Ⅸ 古代女子的發飾名稱
1、首飾類:
金絲香木嵌蟬玉珠 、一色宮妝千葉攢金牡丹首飾 、玲瓏點翠草頭蟲鑲珠銀簪、 累絲珠釵 、寶藍點翠珠釵 、碧玉滕花玉佩、 雲腳珍珠卷須簪 、燒藍鑲金花細 、紅翡翠滴珠耳環 、赤金嵌翡翠滴珠護甲、 赤金鳳尾瑪瑙流蘇 、赤金寶釵花細、 景泰藍紅珊瑚耳環 、溜銀喜鵲珠花 、金累絲托鑲茄形墜角兒 、鏤金菱花嵌翡翠粒護甲、 銀鳳鏤花長簪 、白銀纏絲雙扣鐲 和金累絲嵌紅寶石雙鸞點翠步搖。
2、服飾類
金羅蹙鸞華服 、緋羅蹙金刺五鳳吉服、 玫瑰紅蹙金雙層廣綾長尾鸞袍、 木蘭青雙綉緞裳、 桂子綠齊胸瑞錦襦裙 翠藍馬面裙 、粉霞錦綬藕絲羅裳 、累珠疊紗粉霞茜裙 、青緞掐花對襟外裳、 五色錦盤金彩綉綾裙 、玫瑰紫牡丹花紋錦長衣、 曳地飛鳥描花長裙、 藤青曳羅靡子長裙 、鐵銹紅撒亮金刻絲蟹爪菊花宮裝和 煙霞銀羅花綃紗長衣 。
材質
1、銅飾
銅反應之後會讓皮膚呈現綠色。我們佩戴的首飾或許不是純銅,但是其中的銅含量也足以和皮膚發生反應。特別是當有些人體能化學(body chemistry)較強的時候,就更容易產生斑點。
2、純銀首飾
純銀里含有7.5%的銅,但是大部分純銀首飾造成的斑點是黑色的,而且都是發生在金屬和空氣發生反應變黑之後。一些純銀首飾上會覆有塗層避免空氣氧化,但是塗層會隨著長時間的佩戴逐漸脫落。
3、黃金首飾
金自身幾乎不會給你的皮膚留下任何污點,但是混合在金里的其它金屬會。銅,鎳和銀和金混合來改變金的色調,而且使其更堅硬,降低其成本。但因為k金摻雜其他金屬物質,有些人可能對這些金屬物質過敏,如果對於k金過敏,建議購買24k純金。
4、含鎳首飾
如果你對鎳過敏,那它留給你的就不只是污點這么簡單了,佩戴含鎳的首飾會讓你的皮膚瘙癢,紅腫,甚至有黃水流出。
Ⅹ 古代女子出嫁時梳什麼發髻
在服飾樣式方面,先秦以來,華夏族已大體形成了上衣下裳、成年男女梳發髻的格局。國君得喜好與宮廷的式樣對於風氣的變異有很大的主導性,楚靈王欣賞纖腰,國中的女子聽說後群起仿效,以致有的女孩子因結食而餓死。政治與文化的統一,使這一習氣更加有增無減,貫穿於爾後的整個古代社會,成為服飾變化的主要促進因素之一。傳統的服飾樣式由兩個系統組成,一個是在重大禮儀場合穿用的典禮服飾;一個是在日常生活中穿用的普遍服飾。前者繁盛奢華,後者簡單朴實;上層貴族的日常普通服飾受前者的影響較大,而平民百姓的普通服飾則變化較少。歷代封建王朝創立之後的「制禮作樂」,主要目的在於規范前者,同時也對後者產生一定的影響。 戰國時代的女子的發式雖然存在的地區的差別,但到後期基本趨向於把發髻綰在腦後的拖垂式樣。秦漢時代婦女最流行的發式仍是垂髻,由於這種發式低低地下垂至肩部,看上去如雲彩一般嫻雅飄逸,故而是人又有「垂雲髻」的美稱。大約在西漢末年,高髻逐漸在上層貴族婦女中流行開來,當時京城長安流傳的童謠說:「城中好高級,四方高一尺。」《東觀漢記》說,東漢明帝馬皇後的頭發極為美觀,能梳成「四起大髻,但以發成尚有餘,繞髻三匝」。可見,在東漢初年,高髻已不是稀罕的事物了,可貴的是僅以自己的頭發結成高髻,這從另一個角度表明,這一時期假發也相當流行了。東漢時代婦女發式的另一個變化是垂髻的翻新。漢順帝時,外戚梁冀的妻子孫壽創造了一種名叫「墜馬髻」的新式樣,發髻略偏一側,造成一種不平衡的觀感,令人耳目一新。一時間,都市中的貴族婦女紛紛仿效,「妝鳴蟬薄鬢,照墜馬之垂髻。」這種發式增添了女子的嬌媚之態,一直流傳到後世,並出現了各種變化的形式。例如,魏晉時代就有一種由「墜馬髻」派生出來的「倭墜髻」。晉崔豹《古今注》雲:「墜馬髻今無復作者,唯倭墜髻,一雲墜馬之餘形也。」這種發式知道隋唐五代仍然流傳不息。從出土的形象資料來看,這種發髻的梳結方式是總發於頂,在頭頂正中挽一發髻,並使之一側偏斜,再用發簪將其固定。正如當時人所吟誦的那樣:「倭墜低梳髻,連娟細掃眉。」 公元3世紀至6世紀的魏晉南北朝時期是一個充滿動盪曲折的時代,政治上的分裂,民族間的沖突,導致了社會生活各個方面的激烈變更。當時名士階層放浪不羈的習氣在婦女裝飾尚也有反映,西晉初年,「婦人束發,其緩彌甚之,堅不能自立,發被於額,目出而已。」另一方面,由於佛、道出世思想的流行,女子的高髻受宗教繪畫中仙女、飛天形象的影響,演化出「靈蛇髻」、「飛天髻」、「盤恆髻」等多種樣式。它們的共同特點都是把頭發梳在頭頂,分梳成幾股,談後再盤秤各種式樣。在這一時期,妓女的盛行對女子的裝飾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在此之前,早就有「犒勞」獲勝凱旋將士的「營妓」,爾後她們的「服務」對象從軍人逐漸轉向民間,並在這一時期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專事修飾、衣著奢華的妓女為了取悅於人,常常是新潮服飾的倡導者和推廣者。從此以後,在風俗改易方面,妓家風尚成了僅次於宮廷式樣的另一個主導力量。 也許是南北朝時代為婦女的妝飾開創了一個新的天地,隋唐,尤其是唐代,女子的發式更加五彩繽紛,超越前人。唐代是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國家統一、經濟繁榮。如果說,二世而亡的隋朝如同曇花一現,那麼,強盛的唐代就好像怒放的牡丹,香氣四溢,千古流芳。唐代崇尚健康的美,從傳世的唐人繪畫作品中可以看出,當時的美女都是健壯的豐頤厚體。因此,在婦女的妝飾上,一掃前代萎靡不振的頹廢風氣,顯得華麗風雅。過去流行的各種發式,幾乎都得到了創造性的繼承,偏垂的墜馬髻、盤繞的雲髻、高聳的飛天髻,在唐人手中都有翻新。例如,南北朝一度流行的「驚鶴髻」,形如受驚鶴鳥的展翅欲飛之狀;到了唐代轉變唯「驚鵠髻」,線條更加柔和自然,與女子的臉龐相應成輝,極富情趣。開放的社會造成了擴大的胸懷,唐代婦女中還流行過多種受少數民族風俗影響的發式,如烏蠻髻、椎髻、回鵠髻等等,人們不以為怪,反而競相仿效,吟誦這類發式的詩歌比比皆是。在整個盛唐一代,聳起於頭頂的高級始終風行不衰,中晚唐盛行的「峨髻」竟高達一尺以上,正如元稹《李娃行》所詠:「髻鬟峨峨高三尺,門前立地看春風。」傳世的《簪花仕女圖》中貴族婦女所梳的就是這種發式。高髻的風行,使得假發得使用更為普遍。值得一提的是,唐人除了採用毛發編成的假發之外,還大量使用木質、紙制所制的假發髻,這種被稱為「義髻」的假髻其實更接近於首飾的范疇。 在新疆吐魯番唐墓中,就曾出土過兩件實物:一件是木質的,狀如「半翻髻」,外塗黑漆,底部有一些小孔供插戴釵簪之用;另一件是紙制的,造型與「峨髻」相似,外表也塗漆,並繪有繁縟的花紋。 在五代廢墟上建立起來的宋代,雖然國力不及唐代強盛,但文化和物質生活的繁華卻和唐代不相上下。文化趣味的主導權不僅僅只有少數門閥貴族操作,人數眾多的世俗地主與士大夫階層的參與,使社會文化滲透了更為強烈的文人氣質,平添了不少儒雅的風度。與此相應,女子服飾的潮流也由奢華轉為典雅、簡朴,「唯務潔凈,不可異眾」,苗條代替健壯成了美貌的標准。這個時期的女子發式仍然崇尚高髻,雖然式樣不及唐代那樣豐富多彩,卻亦頗具風格。其中最為流行的是「同心髻」,梳法簡編,只需將頭發攏到頭頂,挽成一個圓形的發髻就可以了。後來,又從「同心髻」推演出了「流蘇髻」。這種發式的基本造型與「同心髻」類似,只是在發髻的根部系束絲帶,使之不垂於肩。南宋初年,「同心髻」在邊遠的地區仍然流行不衰,陸游在《入蜀記》中談到,他看到四川的少女們「率為『同心髻』,高二尺,插銀釵至六枝,後插大象牙梳如手大」。但在大都市裡,法紀的高度已逐漸趨於收斂,周煇在《清波雜志》中說,他在小時候曾「見婦女裝束數歲即一變,況乎數十百年前,樣制自應不同。如高冠長梳,猶見及之,當時名『大梳裹』,非盛禮不用。若施於今日,未必不誇為新奇,但非時所尚而不售。大抵前輩治器物、蓋屋宇,皆務為高大,後漸以狹小,首飾亦然」。由此可見,高髻在風行近千年後勢頭轉向低落,與建築式樣的變化有很大的關系。從此以後,高達二三尺的發髻就很稀少了,生活於明清之際的李漁對高髻更是痛加抨擊:「髻至一尺、袖至全帛,非但不美觀,直於魑魅魍魎無別矣。」 清明時期我國的封建時代進入了晚期,傳統文化已發展到相當純熟的地步,生氣逐漸減退,文化趣味轉向繁瑣、堆砌,過於追求細致。外在的華麗,掩蓋不住創造力的貧乏。明代婦女的發式趨於低矮尖巧,達到六七寸即被認為是高髻,發髻的樣式變化不多,如牡丹頭、花盆頭、缽盂頭等等,大體數十年翻出個新花樣了,但發髻上的飾品卻極為華麗。這一點,在記載高嵩家產的《天水冰山錄》中有明顯的反映。這一時期,妓家風尚堆女子的服飾潮流有很大的影響力,由於大官顯貴欣賞南妓,所以,南方特色成了時尚的主流。例如,明代中期流行一時的「杜韋娘髻」(亦稱「茴香髻」),就是首先創始於風塵女子杜韋娘,然後由南方推向全國的。甚至宮廷的發式也倒過來受民間的影響,「雅以南裝為好」。清代尤侗有詩詠道:「聞說江南高一尺,六宮爭學牡丹頭。」明代婦女盛行帶頭箍和發冠,這兩件飾物很快就有了相當強的裝飾性,一位在明代後期訪問過中國的葡萄牙多明我會修士克路士記載說,婦女們「把頭發梳得很好,向後理,在頭頂上結扎,用一條寬緞帶從根到頂適當地束縛。緞帶四周飾有珠玉和金箔。」17世紀中葉,滿足入關建立了全國政權。自先秦時代延續下來地男子梳髻於頂的習俗,在政府的行政命令下改為剃發梳辮,而女子則仍然維持前明舊俗,這就是所謂的「男降女不降」。近代婦女嘗梳的「抓髻」,即發髻結束於腦後的式樣,大體出現於清代晚期。民國初年,隨著剪發風氣的推廣,女子的發髻也以簡練、利落為時尚,越往後,梳的人越少,在偏遠的鄉村,直到五六十年代以後才逐漸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