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田雞」是什麼鬼東西上圖片給我看。
又叫水雞、虎紋蛙
② 這是什麼鳥
秧雞(Crake)鶴形目秧雞科的130多種瘦小的沼澤鳥類。形狀稍似雞,翅短圓,尾短,腳大,趾長。除高緯度地區外,遍布全球。體型大小變化很大;小者如麻雀,體長約11厘米;大者如小雞,體長約45厘米。棲於稠密的草叢中,鳴聲響亮,夜間尤然。許多種是為人愛獵的鳥類,受驚時勉強起飛,飛一個短距離,又落到地面。細瘦身體使它便於穿過蘆葦和沼澤草叢。體羽主要為暗灰褐色。許多種類具有隱晦的橫斑。
③ 田雞和牛蛙圖片對比,田雞是保護動物嗎
1、田雞(虎紋蛙):雄蛙體長為66-98mm,雌蛙體長為87-121mm,體重為250g,背麵皮膚較為粗糙,沒有背側褶,背面為黃綠色或灰棕色,背部、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四肢背面有深色橫紋,腹面白色,咽喉、胸部有灰黑色或棕色斑紋。2、牛蛙:體型較大,體長為70-170mm,最大可達200mm以上,皮膚較為光滑,沒有背側褶,背面多為綠色,成體喉部通常有黃色條紋。
溫馨提示:田雞屬於野生保護動物,保護野生動物從自身做起,拒絕買賣野生動物製品,不幹擾野生動物的自由生活。目前社會上存在的食用珍貴、瀕危野生動物等行為,既是一種社會陋習,也是非法獵捕、殺害珍貴、瀕危野生動物活動屢禁不止的原因之一。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杜絕食用野生動物,它們不屬於餐桌。
一、田雞和牛蛙圖片對比
1、田雞(虎紋蛙)
(1)虎紋蛙雄蛙體長為66-98mm,雌蛙體長為87-121mm,體重為250g左右。
(2)虎紋蛙的背麵皮膚較為粗糙,沒有背側褶,背部有長短不一、分布不規則的縱行膚棱。
(3)虎紋蛙的背面為黃綠色或灰棕色,背部、頭側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四肢背面有深色橫紋,腹面白色,咽喉、胸部有灰黑色或棕色斑紋。
2、牛蛙
(1)牛蛙體型要比田雞大得多,體長在70-170mm之間,最大的可以達到200mm以上,是最大的蛙類之一。
(2)牛蛙的皮膚較為光滑,沒有背側褶。
(3)牛蛙的背面大多為綠色,雜有棕色斑點,腹面白色,有時有灰色斑,成體喉部通常有黃色條紋 。
(4)牛蛙的鳴叫聲宏亮,酷似牛叫。
二、田雞是保護動物嗎
1、田雞(虎紋蛙)是保護動物。
2、1989年,虎紋蛙被列為《中國國家Ⅱ級保護動物》,受到國家法律的保護,同時也是唯一列入中國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名錄的蛙類。
3、《中國野生動物保護法》中的第二十一條指出,禁止獵捕、殺害國家重點保護野生動物,因科學研究、種群調控、疫源疫病監測或者其他特殊情況,需要獵捕國家一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向國務院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需要獵捕國家二級保護野生動物的,應當向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申請特許獵捕證。如果違反,將由縣級以上人民政府野生動物保護主管部門、海洋執法部門或者有關保護區域管理機構按照職責分工沒收獵獲物、獵捕工具和違法所得,吊銷特許獵捕證,並處獵獲物價值二倍以上十倍以下的罰款;沒有獵獲物的,處一萬元以上五萬元以下的罰款;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④ 太史田雞的做法步驟圖,太史田雞怎麼做好吃
太史田雞的做法
冬瓜切塊成直徑3cm厚2cm的小圓塊。
蘑菇泡發。
筍尖泡30min,清水焯過。
田雞只要大腿部分,薑汁撈過,油鍋稍爆。
火腿飛水。瑤柱油爆。
再加姜蒸40min。
如用冬瓜做盅,應該要1個小時。
田雞是不是最後5min加更好?試試兩個版本看看。
⑤ 什麼是田雞什麼是哈什螞圖片
http://ke..com/view/283116.html?wtp=tt
哈什螞(蟆),又叫 「田雞」, 即中國林蛙,源於滿語,東北民間稱它為「油哈蟆」。主要指雌性。
http://image..com/i?ct=503316480&z=0&tn=imagedetail&word=%B9%FE%CA%B2%C2%EC&in=31440&cl=2&cm=1&sc=0&lm=-1&pn=9&rn=1&di=2407122972&ln=46
中文學名: 虎紋蛙
中文科名: 蛙科
中文屬名: 蛙屬
中文俗名: 田雞 水雞 青雞 田雞 蝦蟆
中文學名: 虎紋蛙
http://ke..com/view/9639.htm
中文俗名: 田雞 水雞 青雞 田雞 蝦蟆
http://image..com/i?tn=image&ct=201326592&lm=-1&cl=2&word=%BB%A2%CE%C6%CD%DC
⑥ 尖嘴,紅眼,紅腿。這是什麼鳥,有圖片
紅胸田雞(學名:Porzana fusca)是鶴形目秧雞科的鳥類,共有4個亞種。小型涉禽,體長19-23厘米。嘴粗短,跗蹠較中趾連爪長度為短。第2枚初級飛羽最長,並與第3枚初級飛羽幾等長。第1枚初級飛羽約與第6枚或第7枚等長。上體深褐色或暗橄欖褐色,頦、喉白色;胸和上腹紅栗色,下腹和兩脅灰褐色、具白色橫斑,腳紅色。
⑦ 田雞是鳥類嗎
講到田雞,我們一般都知道它的學名就是青蛙。這其實並不全對,蛙大約有五十屬六百七十種,倘要給田雞「正名」,那麼「虎紋蛙」才應當是它的本稱,而且它除了捕食害蟲之外,還極喜吞食魚苗,對養魚業有一定的危害。我上小學時,語文課本上有講到青蛙吞吃害蟲,對莊稼有益,因此褒之以「莊稼衛士」的稱號,這原本無大錯,但把虎紋蛙———田雞,也一並列入「衛士」,這多少有點太抬舉了它,它另有傷及魚類的一面。
田雞和青蛙,在古人也不是怎麼分得清的。古代的地方官吏,也每有「禁蛙令」以示善政,如清吳趼人《俏皮話·蝦蟆感恩》一文雲:「自大老爺蒞任以來,雖沒有恩德及於百姓,卻還循例出示,禁食田雞。」按「循例出示」四字,可見行這樣的「善政」是常事,雖然吳趼人是把它當作俏皮話來說的。
田雞和青蛙,這兩位老兄老弟的區別,是在體貌和膚色上。田雞(虎紋蛙)體大,雄蛙長可七厘米,雌蛙可達十厘米,背面黃綠略帶棕色,有深色不規則斑紋。青蛙則是雨蛙一科,體形較虎紋蛙小,背麵皮膚光滑,色碧綠。我在鄉下時,農民稱這種蛙為「油皮田雞」(鄉下大多的蛙,都叫「田雞」)。常見它在傍晚時分,以極快的速度躥跳踩水過河。這種蛙,頭尖,叫聲「嘰嘰嘰」的。從顏色上判定,稱它青蛙應該很對。它主要生活在水田和河塘。另有一種俗稱「狗屎田雞」的(方言屎讀如污),體極小(像半節手指頭),灰黑,多棲於溝渠秧田,成堆。天熱極將雨,叫聲「咕,咕,咕」的。如其呱噪成一片,那真有點讓人心煩。農民稱它「狗屎」,是含有蔑視的意味。但據說民間有拿它當醫治哮喘的偏方,生吞「狗屎田雞」數只,便可立愈雲雲。信者自然是多為缺醫少葯的窮苦人。
和「狗屎田雞」大小相似,別名「太陽田雞」的,以多棲於桑樹之巔其狀如負暄(孵太陽)故名。這種蛙的指、趾末端長有吸盤,眼邊有金黃色圈,體色多變,善攀登灌木竹樹(我地多桑林,是其宜於居的「家園」),正稱應是樹蛙。
[img]http://ke..com/pic/1/11726422450640293.jpg[/img]
⑧ 尖嘴,紅眼,紅腿。這是什麼鳥,有圖片
紅胸田雞
紅胸田雞棲息於沼澤、湖濱與河岸草叢與灌叢,以及水塘、水稻田和沿海灘塗與沼澤地帶。也出現於低山丘陵、林緣和林中沼澤。常在黎明、黃昏和夜間活動,白天多隱藏在灌叢與草叢中。性膽小,善奔跑和匿藏,飛行也很好,飛行快而直,一般緊貼水面或地面飛行。但通常飛不多遠又落入草叢和蘆葦叢中。飛行時兩腳懸垂於下,一般很少飛行。
紅胸田雞主要以水生昆蟲、軟體動物和水生植物葉、芽、種子為食。
⑨ 田雞和青蛙有什麼區別,青蛙可以食用嗎
田雞和青蛙區別如下:
田雞又叫虎紋蛙,它的個頭長得魁梧壯實,有「亞洲之蛙」之稱。雌性比雄性大,體長可超過12厘米,體重250~500克。皮膚較為粗糙,頭部及體側有深色不規則的斑紋。背部呈黃綠色略帶棕色,有十幾行縱向排列的膚棱,膚棱間散布小疣粒。腹面白色,也有不規則的斑紋,咽部和胸部還有灰棕色斑。前後肢有橫斑。由於這些斑紋看上去略似虎皮,因此得名。趾端尖圓,趾間具全蹼。前肢粗壯,指墊發達,呈灰色。雄蛙具外聲囊一對。已列為國家Ⅱ級重點保護動物。
田雞圖片如下:
青蛙可以食用,功效作用如下:
1、營養成分
青蛙肉肉質細嫩、脂肪少、糖分低,富含蛋白質、碳水化合物、鈣、磷、鐵、維生素A、B族維生素、維生素C及多種激素。
2、葯用價值
青蛙同樣也是集食品、保健品、葯品於一身的葯用動物。食用,是上佳的綠色食品。明李時珍《本草綱目》中載有:「南人食之,呼為田雞,雲肉味如雞也」。「食之至美」。葯用,是食療保健品、葯品。據《東北動物葯》記載:「青蛙鮮用或陰干行用,可全體入葯」,有「利水消腫,解毒止咳」之功效,能「治水腫喘咳,麻疹、月經過多等」。其成體的膽、肝、腦、皮均可供葯用。幼體蝌蚪有延壽之作用。經查,對青蛙的葯用,《本草圖經》、《本草綱目》、《本草綱目拾遺》、《日華子本草》、《動物本草》、《本草衍義》、《本草求真》、《本草撮要》、《日用本草》、《陸用本草》、《中葯大辭典》、《中葯葯名大辭典》、《中國醫學大辭典》、《實用中草葯大全》、《中國動物葯志》、《中國動物葯》、《中國葯用動物》、《葯用動物》、《吉林中草葯》、《葯材資料匯編》、《現代本草綱目》、《中葯現代研究薈萃》等二十餘種中醫葯書籍上均有記載。 現代研究結果表明:鮮青蛙全體每100克,含水87克,蛋白質11.9克,脂肪0.3克,碳水化合物0.2克,灰份0.6克,鈣22毫克,磷159毫克,鐵1.3毫克,硫氨素0.44毫克,核黃素0.22毫克,煙酸2.1毫克。
青蛙的機體中亦含有多肽類、多種維生素、諸類生物激素、酶和保濕因子。兩棲動物國際拯救組織泰萊教授說:「青蛙能造福人類,因為它們的外皮含有對付疾病的化合物,包括抗菌和抗病毒物質,從青蛙皮提煉出的葯物『幾乎是無限的』,『青蛙可提供大量的新葯』,它們儼然是『隨街跳著的葯房』」。
葯性功效:青蛙肉性涼,味甘,具有清熱解毒、消腫止痛、補腎益精、養肺滋腎之功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