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司馬光砸缸故事圖片
司馬光砸缸故事圖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
兒童故事司馬光砸缸
司馬光七歲的時候穩重的就像一個大人,聽到老師講解《左氏春秋》,非常喜愛,放學之後又為家人講他所學到的,他立即也明白了《左氏春秋》的內涵.從此手裡放不下書本,甚至到了忘記了飢渴,冷熱的程度。有一次,他跟小夥伴們在後院里玩耍.有個小孩爬到大缸上玩,失足掉到缸里的水中.別的孩子們一見出了事,放棄他都跑了.司馬光卻急中生智,從地上撿起一塊大石頭,使勁向水缸擊去,水湧出來,小孩也得救了.
原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也。光生七歲,凜然如成人,聞講《左氏春秋》,愛之,退為家人講,即了其大旨。自是手不釋書,至不知飢渴寒暑。群兒戲於庭,一兒登瓮,足跌沒水中,眾皆棄去,光持石擊瓮破之,水迸,兒得活。——元末·阿魯圖《宋史》
譯文
司馬光字君實,陝州夏縣人。司馬光7歲時,已經像成年一樣(古代成年指弱冠,16歲,並非如今的18歲)特別喜歡聽人講《左氏春秋》,了解其大意後回來講給家人聽。從此對《左氏春秋》愛不釋手,甚至忘記飢渴和冷熱。一群小孩子在庭院裡面玩,一個小孩站在大缸(瓮指大缸)上面,失足跌落缸中被水淹沒,其他的小孩子都跑掉了,司馬光拿石頭砸開了缸,水從而流出,小孩子得以活命。
有關司馬光介紹: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字君實,號迂叟,漢族,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 ,世稱涑水先生。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卒贈太師、溫國公,謚文正,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其人格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歷來受人景仰。
宋仁宗時中進士,英宗時進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施行變法,朝廷內外有許多人反對,司馬光就是其中之一。王安石變法以後,司馬光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有史學巨著《資治通鑒》、《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剝胡桃
司馬光五、六歲的時候,有一次他拿了一隻青胡桃,請他姐姐幫忙剝掉胡桃的皮,姐姐忙了半天也沒有剝下皮,就生氣地走開了。
一會兒後,家裡的女傭過來,知道司馬光想吃胡桃,就舀來一碗開水,把青胡桃放進水裡。胡桃經開水一泡,很容易皮就剝下來了。司馬光的姐姐從裡屋出來,看見他在吃胡桃,就問胡桃皮是誰剝的。司馬光說:「當然是我剝的,我想了個辦法,用開水一泡,這皮就剝下來了。」
正在這時,司馬光的父親走進屋來,狠狠地訓斥說:「你這孩子,怎麼能說謊話!」原來,女傭替司馬光剝胡桃皮的情景,恰好被父親在窗外看得一清二楚。
司馬光知道自己錯了,馬上低下了頭。從此,他牢記父親的教誨,老老實實做人,再也不撒謊了。
這為他以後成為國家的重臣奠定了基礎。
恭敬兄長
司馬光的哥哥司馬旦八十歲左右時,司馬光也年事不小了,但照料兄長從不委由僕人代勞,都親自操持。侍奉兄長就如同侍奉父親一樣地盡心盡力。尤其老人家體質羸弱,消化不良,需要少吃多餐。所以每當吃完飯不久,司馬光總會親切地問候哥哥:「您餓了嗎?要不要再吃點啥?」幾乎是時時刻刻地關注,就如同照顧嬰兒般地無微不至。
天氣稍稍轉涼,司馬光就常常輕撫著兄長的背,並關切地問道:「衣服嫌薄嗎?會不會冷?」日日與兄長相伴噓寒問暖,這是何等的溫馨感人!
諺語說:「一回相見一回老,能得幾時為弟兄?」司馬光將兄弟間真摯的.友愛做到了極致,傳為古今的美談。
透過司馬光的四則小故事,我們從中可以窺知到他的品德、學識、涵養的無懈可擊,緣自他的孝順、友愛、忠誠,而這一切都是因為司馬光從小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形成了「習慣成自然,少成若天性」的本性。
司馬光的兒子司馬康,也繼承父親之志,自幼勤奮好學,不僅學識淵博,通曉經史,以嚴謹的治學態度和深厚的史學功底,參與了父親《資治通鑒》的編纂工作。侍奉父母也極其孝順,在母親去世之時,悲痛至極,三天三夜滴水不進,其孝至誠可知。司馬光人倫的表率,後人宗仰的豐碑。
;2. 都知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你知道是誰嗎
司馬光砸缸救出的小孩是上官尚光。司馬光是一個特別聰明的孩子,他對於我國的貢獻也是很大的,而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是我們很小的時候就學過的故事,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無論在任何時候遇到任何的事情,都要沉著冷靜思考解決方法,哭鬧是並沒有什麼用的,不僅解決不了任何事情,而且還會造成遺憾。而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中,我們都知道司馬光是那個沉著冷靜的孩子,而那個被救出的小孩正是上官尚光,他也是我國有名的歷史學家,並且還是北宋時期有名的丞相。
而我們從小都知道司馬光砸缸這個故事,也知道這個故事,告訴我們的是遇到事情要沉著冷靜,不可慌亂,但是我們並不知道的是司馬光救的這個孩子就是上官尚光,並且這孩子在後來也成為了北宋時期有名的丞相,為北宋也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3. 司馬光是北宋的什麼什麼和什麼
司馬光(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
司馬光(1019年11月17日-1086年10月11日),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涑水鄉(今山西夏縣)人[1-2],世稱涑水先生[3]。北宋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自稱西晉安平獻王司馬孚之後代。
宋仁宗寶元元年(1038年),進士及第,累遷龍圖閣直學士。宋神宗時,反對王安石變法,離開朝廷十五年,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歷仕仁宗、英宗、神宗、哲宗四朝,官至尚書左僕射兼門下侍郎。元祐元年(1086年),去世,追贈太師、溫國公,謚號文正。名列「元祐黨人」,配享宋哲宗廟廷,圖形昭勛閣;從祀於孔廟,稱「先儒司馬子」;從祀歷代帝王廟。
為人溫良謙恭、剛正不阿;做事用功,刻苦勤奮。以「日力不足,繼之以夜」自詡,堪稱儒學教化下的典範。[2]生平著作甚多,主要《溫國文正司馬公文集》、《稽古錄》、《涑水記聞》、《潛虛》等。
4. 為什麼說司馬光砸缸的圖片很恐怖
看不出來恐怖,唯一讓我看不懂的就是,圖中司馬光的表情,同伴差點淹死,就算是他聰明,也不至於這種笑容吧,怎麼就不急呢,沒有眼淚,還很紳士的請的手勢。
5. 大家都知道司馬光砸缸的故事,那司馬光救的那個人是誰呢
「司馬光砸缸」的故事,基本上每一個人都非常熟悉。這個故事講的是,只有七歲的司馬光能在這么慌亂的時刻,如此迅速地尋找到解決辦法實屬不易,的確值的大家欽佩。但在人們都把目光集中在司馬光身上的時候,似乎漏掉了什麼東西——那就是從水缸里出來的孩子是誰?
現代很多人都懷疑這個故事的真實性,可能屬於偉人自己編纂的神話系列。但根據司馬光的性格和生平事跡來看,他已經官拜宰相,實在沒有必要給自己的童年加上點英雄事跡。再加上,司馬光性格過分耿直,又過分節儉,同時代很多人的筆記中都有證實,因此他也不會這么去做。
上官尚光長大後,離開了他和司馬光一起長大的地方,但移居以後,他依然不忘司馬光的救命之恩,特地建了一座亭子,名曰「感恩亭」。
6. 這是歷史上的司馬光嗎
說起司馬光,所有人都會想到司馬光砸缸救人的故事。小小年紀就表現出了常人所沒有的聰慧和機智。中年時期,編寫了《資治通鑒》這部編年體史書,對後世研究歷史影響巨大。
(神宗圖片)
然而,司馬光卻對一些新法反對,他們認為祖宗之法是對的,大宋朝廷的黨爭開始了。因為這個時候神宗是支持變法的,所以司馬光等反對新法的人均遭到了貶謫。司馬光去了西京洛陽,開始了長達十五年的編書過程。耗費十五年時間,完成了《資治通鑒》。與司馬遷被稱為“二馬”。但是,我認為司馬光和司馬遷是不能相提並論的。司馬遷受到了宮刑,自己找遍了史料,耗時多年才完成《史記》。而司馬光在洛陽隨時遭到貶謫,但他卻任職西京留司御史台,需要找史料的錢財都是朝廷出錢的,住的好,而且,他的目光一直盯著東京開封,准備再次回京。
7. 你只知道「司馬光砸缸」,卻不知道司馬光救的小孩後來怎麼樣了
他自幼就是出了名的神童,勤奮好學,刻苦努力,博學多才,剛正不阿,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史學家、文學家,更是主持編纂了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治通鑒》。他是誰呢?
雖然,我們現在時不時的感嘆,小時候的童年快被杜撰的偉人神話系列毀了,但我還是不得不說,無風不起浪,這些未免一定就是假的,就比如《司馬光砸缸》,無論真假,但它總還是告訴了我們一些淺顯易懂的道理,不也是在人品上給我們上了一課?並且還受益終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