Ⅰ 有沒有天王星的圖片和詳細記載
天王星是從太陽系由內向外的第七顆行星,其體積在太陽系中排名第三(比海王星大),質量排名第四(小於海王星)。
與在古代就為人們所知的五顆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相比,天王星由於較為黯淡,當時尚無望遠鏡,以及望遠鏡誕生初期觀察到緩慢的繞行而未被認定為行星。 直到1781年3月13日,威廉·赫歇耳爵士宣布他發現了天王星,首度擴展了太陽系已知的界限,這也是第一顆使用望遠鏡發現的行星。
天王星和海王星的內部和大氣構成不同於更巨大的氣體巨星,木星和土星。同樣的,天文學家設立了不同的冰巨星分類來安置它們。
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和氦,還包含較高比例的由水、氨、甲烷等結成的「冰」,與可以探測到的碳氫化合物。天王星是太陽系內大氣層最冷的行星,最低溫度只有49K(224℃)。其外部的大氣層具有復雜的雲層結構,水在最低的雲層內,而甲烷組成最高處的雲層。 相比較而言,天王星的內部則是由冰和岩石所構成。
Ⅱ 誰有美少女戰士,水手土星、水手海王星、水手冥王星的標志圖啊!
這幅圖是水手土星、水手天王星、水手海王星、水手冥王星的標志圖,橫著看第一行第一個是水手天王星的,第二個是水手海王星的,第二行第一個是水手冥王星的,第二個是水手土星的。
Ⅲ 天王星是什麼來的
羅馬神話中,冥王星(希臘人稱冥界的首領為Hades哈迪斯)是冥界的首領。這顆行星得到這個名字(而不採納其他的建議)是由於他離太陽太遠以致於一直沉默在無盡的黑暗之中,湊巧的是冥王星(pluto)開頭的兩字母是發現者Percival Lowell是縮寫。
冥王星是在1930年由於一個幸運的巧合而被發現的。一個後來被發現錯誤的計算「斷言」:基於天王星
與海王星的運行研究,在海王星後還有一顆行星。美國亞利桑那州的Lowell天文台的Clyde W. Tombaugh由於不知道這個計算錯誤,對太陽系進行了一次非常仔細的觀察,然而正因為這樣,發現了冥王星。
發現了冥王星後,人們很快發現冥王星太小及與其它行星運行軌道有差異。對未知行星(Planet X)的研究還在繼續,但沒發現任何東西。如果採用了旅行者2號飛船計算出的海王星的質量,那麼另一個質量差異就消失了,也就不會有第十顆行星了。
冥王星是唯一一顆還沒有太空飛行器訪問過的行星。甚至連哈勃太空望遠鏡也只能觀察到它表面上的大致容貌。
很幸運,冥王星有一顆衛星,冥衛一。也是靠著好運氣,它才能被發現。這是在1978年,它在向著太陽系內運行時,剛好運行到軌道的邊緣時被發現的。所以可能通過冥衛一觀察許多冥王星的運行,反之亦然。通過精密計算什麼物體什麼部分在什麼時候被覆蓋,以及觀察光亮曲線,天文學家能夠繪出兩個半球光亮區域與黑暗區域的大致地圖。
冥王星的半徑還不很清楚,JPL(Jet Propulsion Laboratory,噴氣推進實驗室)的數值1137千米被認為有±8的誤差,幾乎近1%。
盡管冥王星和冥衛一的總質量知道得很清楚(這可以通過對冥衛一運行軌道的周期及半徑精確測量和開普勒第三定律而確定),但是冥王星和冥衛一分別的質量卻很難確定。這是因為要分別求出質量,必須測得更為精確的有關冥王星與冥衛一系統運行時的質心才能確定測量出,但是它們太小而且離我們實在太遠,甚至哈勃太空望遠鏡對此也無能為力。這兩顆星質量比可能在0.084到0.157之間。更多的觀察正在進行,但是要得到真正精密的數據,只有送一艘太空飛行器去那裡。
冥王星是太陽系中第二個反差極大的天體(次於土衛八)。探索這些差異的起因是計劃中的冥王星特快計劃中首要目標之一。
冥王星的軌道十分地反常,有時候比海王星離太陽更近(從1979年1月開始持續到1999年2月)。
冥王星與海王星的共同運動比為3:2,即冥王星的公轉周期剛好是海王星的1.5倍。它的軌道交角也遠離於其他行星。因此盡管冥王星的軌道好像要穿越海王星的軌道,實際上並沒有。所以他們永遠也不會碰撞(這里有十分細致的解釋)。
就像天王星那樣,冥王星的赤道面與軌道面幾乎成直角。
冥王星的表面溫度知道很不很清楚,但大概在35到45K(-238到-228℃)之間。
冥王星的成份還不知道,但它的密度(大約2克/立方厘米)表示:冥王星可能像海衛一一樣是由70%岩石和30%冰水混合而成的。地表上光亮的部分可能覆蓋著一些固體氮以及少量的固體甲烷和一氧化碳,冥王星表面的黑暗部分的組成還不知道但可能是一些基本的有機物質或是由宇宙射線引發的光化學反應。
有關冥王星的大氣層的情況知道得還很少,但可能主要由氮和少量的一氧化碳及甲烷組成。大氣極其稀薄,地面壓強只有少量微帕。冥王星的大氣層可能只有在冥王星靠近近日點時才是氣體;在其餘的冥王星的年份中,大氣層的氣體凝結成固體。靠近近日點時一部分的大氣可能散逸到宇宙中去,甚至可能被吸引到冥衛一上去。冥王星特快任務的計劃人想在大氣滑凝固時到達冥王星。
冥王星和海衛一的不尋常的運行軌道以及相似的體積使人們感到在它們倆之間存在著某種歷史性的關系。有人曾認為冥王星過去是海王星的一顆衛星,但是現在認為並不是這樣。一個更為普遍的學說認為海衛一原本與冥王星一樣,自由地運行在環繞太陽的獨立軌道上,後來被海王星吸引過去了。海衛一,冥王星和冥衛一可能是一大類相似物體中還存在的成員,其他一些都被排斥進了Oort奧爾特雲(Kuiper柯伊伯帶外的物質)。冥衛一可能是像地球與月球一樣,是冥王星與另外一個天體碰撞的產物。
冥王星可以被非專業望遠鏡觀察到,但是這是不容易的。Mike Harvey的行星天象圖可以顯示最近冥王星在天空中的方位(以及其他行星),但是還得靠更為細致的天象圖以及幾個月的仔細觀察才能真正地找到冥王星。由行星程序如「燦爛星河」可以繪制准確的天象圖。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事實上,它曾經被觀測到許多次,只不過當時被誤認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測到它的存在,但當時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那個對美國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
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
只有一艘行星際探測器曾到過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號完成的。
大多數的行星總是圍繞著幾乎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線自轉,可天王星的軸線卻幾乎平行於黃道面。在旅行者2號探測的那段時間里,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是接受太陽直射的。這一奇特的事實表明天王星兩極地區所得到來自太陽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區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區仍比兩極地區熱。這其中的原因還不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於90度的轉軸角進行正向轉動,就是以傾角小於90度進行逆向轉動。問題是你要在某個地方畫一條分界線,因為比如對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向轉動(不是傾角接近180度的正向轉動)就有一些爭議。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與大都由氫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Ⅳ 水星 全星 地球 木星 土星 天王星 海王星 冥王星怎麼畫
太陽系原來是九大行星。即: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
Ⅳ 天王星什麼樣啊
天王星 天王星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 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 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 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於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著我們撒尿)。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該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天王星的發現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事實上,它曾經被觀測到許多次,只不過當時被誤認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測到它的存在,但當時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那個對美國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 只有一艘行星際探測器曾到過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號完成的。 大多數的行星總是圍繞著幾乎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線自轉,可天王星的軸線卻幾乎平行於黃道面。在旅行者2號探測的那段時間里,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是接受太陽直射的。這一奇特的事實表明天王星兩極地區所得到來自太陽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區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區仍比兩極地區熱。這其中的原因還不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於90度的轉軸角進行正向轉動,就是以傾角小於90度進行逆向轉動。問題是你要在某個地方畫一條分界線,因為比如對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向轉動(不是傾角接近180度的正向轉動)就有一些爭議。 天王星的組成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與大都由氫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 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著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才可看出(右圖)。最近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左圖)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產生的(太陽直射到天王星的某個低緯地區可能造成明顯的白天黑夜的作用)。 天王星的顏色 天王星顯藍色是其外層大氣層中的甲烷吸收了紅光的結果。那兒或許有像木星那樣的綵帶,但它們被覆蓋著的甲烷層遮住了。 像其他所有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有光環。它們像木星的光環一樣暗,但又像土星的光環那樣由相當大的直徑達到10米的粒子和細小的塵土組成。天王星有11層已知的光環,但都非常暗淡;最亮的那個被稱為Epsilon光環。天王星的光環是繼土星的被發現後第一個被發現的,這一發現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我們知道了光環是行星的一個普遍特徵,而不是僅為土星所特有的。 旅行者2號發現了繼已知的5顆大衛星後的10顆小衛星。看來在光環內還有一些更小的衛星。 談到天王星轉軸的問題,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磁場也十分奇特,它並不在此行星的中心,而傾斜了近60度。這可能是由於天王星內部的較深處的運動而造成的。 有時在晴朗的夜空,剛好可用肉眼看到模糊的天王星,但如果你知道它的位置,通過雙筒望遠鏡就十分容易觀察到了。通過一個小型的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一個小圓盤狀。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天王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燦爛星河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天王星的衛星 天王星有15顆已命名的衛星,以及2顆已發現但暫未命名的衛星。 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不同,天王星的衛星並不是以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亞和羅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們自然分成兩組: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顆小衛星和5顆在外層的大衛星。(右圖) 它們都有一個圓形軌道圍繞著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對於赤道面有一個較大的角度)。 躺在軌道上運行——天王星 天王星是一顆遠日行星,按照距離太陽由近及遠的次序是第七顆。在西方,天王星被稱為「烏剌諾斯」,他是第一位統治整個宇宙的天神。他與地母該亞結合,生下了後來的天神,是他費盡心機將混沌的宇宙規劃得和諧有序。在中文中,人們就將這個星名譯做「天王星」。 天王星是一個藍綠色的圓球,它的表面具有發白的藍綠色光彩和與赤道不平行的條紋,這大概是由於自轉速度很快而導致的大氣流動。 天王星的赤道半徑約為25900公里,體積是地球的65倍。質量約為地球的14.63倍。 天王星的密度較小,平均密度每立方厘米1.24克。天王星大氣的主要成分是氫、氦和甲烷。 天王星的公轉軌道是一個橢圓,軌道半徑長為29億公里,它以平均每秒6.81公里的速度繞太陽公轉,公轉一周要84年,自轉周期則短得多,僅為15.5小時。在太陽系中,所有的行星基本上都遵循自轉軸與公轉軌道面接近垂直的運動,只有天王星例外,它的自轉軸幾乎與公轉軌道面平行,赤道面與公轉軌道面的交角達97度55分,也就是說它差不多是「躺」著繞太陽運動的。於是有些人把天王星稱做「一個顛倒的行星世界」。 天王星上的晝夜交替和四季變化也十分奇特和復雜,太陽輪流照射著北極、赤道、南極、赤道。因此,天王星上大部分地區的每一晝和每一夜,都要持續42年才能變換一次。太陽照到哪一極,哪一極就是夏季,太陽總不下落,沒有黑夜;而背對著太陽的那一極,正處在漫長黑夜所籠罩的寒冷冬季之中。 只有在天王星赤道附近的南北緯8度之間,才有因為自轉周期而引起的晝夜變化。 天王星和土星一樣,也有美麗的光環,而且也是一個復雜的環系。它的光環由20條細環組成,每條環顏色各異,色彩斑斕,美麗異常。二十世紀70年代的這一發現,打破了土星是太陽系唯一具有光環的行星這一傳統認識。天王星有15顆衛星,幾乎都在接近天王星的赤道面上,繞天王星轉動。 顛倒的行星世界 天王星是在土星外面繞太陽公轉的,84.01個地球年公轉1周。天王星自轉方式非常奇特,就像一個耍賴的小孩,躺在地上打滾似的。天王星橫躺在軌道上一邊打著滾,一邊繞太陽轉圈。天王星如此運動的結果是天王星上的春秋兩季,有著快速的晝和夜的交替,約每隔16.8小時太陽就升起一次。而冬夏兩季和春秋兩季則截然不同,當天王星的南半球對著太陽時,南半球處於夏季,這時期的太陽總是在南半球上空轉圈子,永不下落。整個夏季南半球始終是白晝。這時背向太陽的北半球則處於冬季,整個冬季要度過長達21個地球年的漫長黑夜,難怪有人把天王星稱作為「一個顛倒的行星世界」。
Ⅵ 九大行星的天王星
天王星 Uranus
是太陽系中離太陽第七遠行星,從直徑來看,是太陽系中第三大行星。天王星的體積比海王星大,質量卻比其小。 公轉軌道:距太陽2,870,990,000 千米 (19.218 天文單位)
行星直徑:51,118 千米(赤道)
質量:8.683e25 千克 讀天王星的英文名字,發音時要小心,否則可能會使人陷於窘迫的境地。Uranus應讀成YOOR a nus ,不要讀成your anus(你的肛門)或是urine us(對著我們撒尿)。
烏拉諾斯是古希臘神話中的宇宙之神,是最早的至高無上的神。他是蓋亞的兒子兼配偶,是Cronus(農神土星)、獨眼巨人和泰坦(奧林匹斯山神的前輩)的父親。 天王星是由威廉·赫歇耳通過望遠鏡系統地搜尋,在1781年3月13日發現的,它是現代發現的第一顆行星。事實上,它曾經被觀測到許多次,只不過當時被誤認為是另一顆恆星(早在1690年John Flamsteed便已觀測到它的存在,但當時卻把它編為34 (Tauri)。赫歇耳把它命名為the Georgium Sis(天竺葵)(喬治亞行星)來紀念他的資助者,那個對美國人而言臭名昭著的英國國王:喬治三世;其他人卻稱天王星為「赫歇耳」。由於其他行星的名字都取自希臘神話,因此為保持一致,由波德首先提出把它稱為「烏拉諾斯(Uranus)」(天王星),但直到1850年才開始廣泛使用。
只有一艘行星際探測器曾到過天王星,那是在1986年1月24日由旅行者2號完成的。
大多數的行星總是圍繞著幾乎與黃道面垂直的軸線自轉,可天王星的軸線卻幾乎平行於黃道面。在旅行者2號探測的那段時間里,天王星的南極幾乎是接受太陽直射的。這一奇特的事實表明天王星兩極地區所得到來自太陽的能量比其赤道地區所得到的要高。然而天王星的赤道地區仍比兩極地區熱。這其中的原因還不為人知。
而且它不是以大於90度的轉軸角進行正向轉動,就是以傾角小於90度進行逆向轉動。問題是你要在某個地方畫一條分界線,因為比如對金星是否是真的逆向轉動(不是傾角接近180度的正向轉動)就有一些爭議。
天王星基本上是由岩石和各種各樣的冰組成的,它僅含有15%的氫和一些氦(與大都由氫組成的木星和土星相比是較少的)。天王星和海王星在許多方面與木星和土星在去掉巨大液態金屬氫外殼後的內核很相象。雖然天王星的內核不像木星和土星那樣是由岩石組成的,但它們的物質分布卻幾乎是相同的。
天王星的大氣層含有大約83%的氫,15%的氦和2%的甲烷。
如其他所有的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也有帶狀的雲圍繞著它快速飄動。但是它們太微弱了,以至只能由旅行者2號經過加工的圖片才可看出。由哈博望遠鏡的觀察顯示的條紋卻更大更明顯。據推測,這種差別主要是由於季節的作用而產生的(太陽直射到天王星的某個低緯地區可能造成明顯的白天黑夜的作用)。
天王星顯藍色是其外層大氣層中的甲烷吸收了紅光的結果。那兒或許有像木星那樣的綵帶,但它們被覆蓋著的甲烷層遮住了。
像其他所有氣態行星一樣,天王星有光環。它們像木星的光環一樣暗,但又像土星的光環那樣由相當大的直徑達到10米的粒子和細小的塵土組成。天王星有11層已知的光環,但都非常暗淡;最亮的那個被稱為Epsilon光環。天王星的光環是繼土星的被發現後第一個被發現的,這一發現被認為是十分重要的,由此我們知道了光環是行星的一個普遍特徵,而不是僅為土星所特有的。
旅行者2號發現了繼已知的5顆大衛星後的10顆小衛星。看來在光環內還有一些更小的衛星。
談到天王星轉軸的問題,還值得一提的是它的磁場也十分奇特,它並不在此行星的中心,而傾斜了近60度。這可能是由於天王星內部的較深處的運動而造成的。
有時在晴朗的夜空,剛好可用肉眼看到模糊的天王星,但如果你知道它的位置,通過雙筒望遠鏡就十分容易觀察到了。通過一個小型的天文望遠鏡可以看到一個小圓盤狀。邁克·哈衛的行星尋找圖表顯示了天王星以及其它行星在天空中的位置。越來越多的細節,越來越好的圖表將被如燦爛星河這樣的天文程序來發現和完成。 天王星有29顆已命名的衛星。
與太陽系中的其他天體不同,天王星的衛星並不是以古代神話中的人物而命名的,而是用莎士比亞和羅馬教皇的作品中人物的名字。
它們自然分成兩組:由旅行者2號發現的靠近天王星的很暗的10顆小衛星和5顆在外層的大衛星。
它們都有一個圓形軌道圍繞著天王星的赤道(因此相對於赤道面有一個較大的角度)。
衛星 距離(千米) 半徑(千米) 質量(千克) 發現者 發現日期
天衛六 50000 13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七 54000 16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八 59000 22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九 62000 33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 63000 29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一64000 42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二 66000 55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三 70000 27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四 75000 34 旅行者2號 1986
天衛十八75000 20 Karkoschka 1999
天衛十五 86000 77 旅行者2號 1985
天衛五 130000 236 6.30e19 Kuiper 1948
天衛一 191000 579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二 266000 585 1.27e21 Lassell 1851
天衛三 436000 789 3.49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四 583000 761 3.03e21 赫歇耳 1787
天衛十六 7200000 30 Gladman 1997
天衛十七 12200000 60 Gladman 1997 光環 距離(千米) 寬度(千米)
1986U2R 38000 2,500
6.41840 1-3
5.42230 2-3
4.42580 2-3
Alpha 44720 7-12
Beta 45670 7-12
Eta 47190 0-2
Gamma 47630 1-4
Delta 48290 3-9
1986U1R 50020 1-2
Epsilon 51140 20-100
(距離是指從天王星的中心算到光環的內邊的長度)
Ⅶ 天王星外貌問題..!
你那張是旅行者拍的
哈勃拍的https://gss0..com/70cFfyinKgQFm2e88IuM_a/ke/pic/item/5f9e93b1f168194e092302b2.jpg
與其他的氣體巨星,甚至是與相似的海王星比較,天王星的大氣層是非常平靜的。當旅行者2號在1986年飛掠過天王星時,總共觀察到了10個橫跨過整個行星的雲帶特徵。有人提出解釋認為這種特徵是天王星的內熱低於其他巨大行星的結果。在天王星記錄到的最低溫度是49 K,比海王星還要冷,使天王星成為太陽系溫度最低的行星。
帶狀結構、風和雲
在1986年,旅行者2號發現可見的天王星南半球可以被細分成兩個區域:明亮的極區和暗淡的赤道帶狀區。兩這區的分界大約在緯度−45°的附近。一條跨越在−45°至−50°之間的狹窄帶狀物是在行星表面上能夠看見的最亮的大特徵,被稱為南半球的"衣領"。極冠和衣領被認為是甲烷雲密集的區域,位置在大氣壓力1.3至2 帕的高度。很不幸的是,旅行者2號抵達時正是盛夏,而且觀察不到北半球的部份。不過,從21世紀開始之際,北半球的"衣領"和極區就可以被哈勃太空望遠鏡和凱克望遠鏡觀測到。結果,天王星看起來是不對稱的:靠近南極是明亮的,從南半球的"衣領"以北都是一樣的黑暗。稍後可能出現在天王星上的季節變化,將會被詳細的討論。天王星可以觀察到的緯度結構和木星與土星是不同的,他們展現出許多條狹窄但色彩豐富的帶狀結構。
除了大規模的帶狀結構,旅行者2號觀察到了10朵小塊的亮雲,多數都躺在"衣領"的北方數度。在1986年看到的天王星,在其他的區域都像是毫無生氣的死寂行星。但是,在1990年代的觀測,亮雲彩特徵的數量有著明顯的增長,他們多數都出現在北半球開始成為可以看見的區域。一般的解釋認為是明亮的雲彩在行星黑暗的部份比較容易被分辨出來,而在南半球則被明亮的"衣領"掩蓋掉了。 然而,兩個半球的雲彩是有區別的,北半球的雲彩較小、較尖銳和較明亮。他們看上去都躺在較高的高度,直到2004年南極區使用2.2um觀測之前這些都是事實。這是對甲烷吸收帶敏感的波段,而北半球的雲彩都是用這種光譜的波段來觀測的。雲彩的生命期有這極大的差異,一些小的只有4小時,而南半球至少有一個從旅行者2號飛掠過後仍一直存在著。最近的觀察也發現,雖然天王星的氣候較為平靜,但天王星的雲彩有許多特性與海王星相同。但有一種特殊的影像,在海王星上很普通的大暗斑,在2006年之前從未在天王星上觀測到。
天王星內核圖 追蹤這些有特徵的雲彩,可以測量出天王星對流層上方的風是如何在極區咆哮。在赤道的風是退行的,意味著他們吹的方向與自轉的方向相反,他們的速度從−100至 −50 米/杪。風速隨著遠離赤道的距離而增加,大約在緯度±20°靜止不動,這兒也是對流層溫度最低之處。再往極區移動,風向也轉成與行星自轉的方向一致,風速則持續增加,在緯度±60°處達到最大值,然後下降至極區減弱為0。在緯度−40°附近,風速從150到200 米/杪,因為"衣領"蓋過了所有平行的雲彩,無法測量從哪兒到南極之間的風速。與北半球對照,風速在緯度+50°達到最大值,速度高達240 米/杪。這些速度會導致錯誤的認定北半球的風速比較快,事實上,在天王星北半球的風速是隨著緯度一度一度的在緩緩遞減,特別是在中緯度的±20°至 ±40°的緯度上。目前還無法認定從1986年迄今,天王星的風速是否發生了改變,而且對較慢的子午圈風依然是一無所知。
季節變化
在2004年秋天的短暫時期,天王星上出現了與海王星相似的一大片雲塊,觀察到229米/秒(824公里/時)的破表風速,和被稱為"7月4日煙火"的大風暴。在2006年8月23日,太空科學學院的研究員(Boulder, CO)和威斯康辛大學觀察到天王星表面有一個大黑斑,讓天文學家對天王星大氣層的活動有更多的了解。雖然還不是完全了解為什麼會突然發生活動的高潮,但是它呈現了天王星極度傾斜的自轉軸所帶來的季節性的氣候變化。要確認這種季節變化的本質是很困難的,因為對天王星大氣層的觀察數據仍少於84年,也就是一個完整的天王星年。雖然已經有了一定數量的發現,光度學的觀測已經累積了半個天王星年(從1950年代起算),在兩個光譜帶上的光度變化已經呈現了規律性的變化,最大值出現在至點,最小值出現在晝夜平分點。從1960年開始的微波觀測,深入對流層的內部,也得到相似的周期變化,最大值也在至點。從1970年代開始對平流層進行的溫度測量也顯示最大值出現在1986年的至日附近。多數的變化相信與可觀察到的幾何變化相關,天王星是一個扁圓球體,造成從地理上的極點方向可以看見的區域變得較大,這可以解釋在至日的時候亮度較亮的原因。天王星的反照率在子午圈的附近也比較強(見上述)。例如,天王星南半球的極區比赤道的帶明亮。另一方面,微波的光譜觀測顯示,也證明兩極地區比較明亮,同時也知道平流層在極區的溫度比赤道低。所以,季節性的變化可能是這樣發生的:極區,在可見光和微波的光譜下都是明亮的,而在至點接近時看起來更加明亮;黑暗的赤道區,主要是在晝夜平分點附近的時期,看起來更為黑暗。另外,在至點的掩星觀測,得到赤道的平流層溫度較高。有相同的理由相天王星信物理性的季節變化也在發生。當南極區域變得明亮時,北極相對的呈現黑暗,這與上述概要性的季節變化模型是不符合的。在1944年抵達北半球的至點之前,天王星出現升高的亮度,顯示北極不是永遠黑暗的。這個現象暗示可以看見的極區在至日之前開始變亮,並且在晝夜平分點之後開始變暗。詳細的分析可見光和微波的資料,顯示亮度的變化周期在至點的附近不是完全的對稱,這也顯示出在子午圈上反照率變化的模式。另外,一些微波的數據也顯示在1986年至日之後,極區和赤道的對比增強了。最後,在1990年代,在天王星離開至點的時期,哈柏太空望遠鏡和地基的望遠鏡顯示南極冠出現可以察覺的變暗(南半球的"衣領"除外,他依然明亮),同時,北半球的活動也證實是增強了,例如雲彩的形成和更強的風,支持期望的亮度增加應該很快就會開始。異常的極和南半球−45°明亮的"衣領",被期望在行星的北半球出現。
物理變化的機制還不是很清楚,在接近夏天和冬天的至點,天王星的一個半球沐浴在陽光之下,另一個半球則對向幽暗的深空。照亮半球的陽光,被認為會造成對流層局部的增厚,結果是形成數層的甲烷雲和陰霾。在緯度−45°的明亮"衣領"也與甲烷雲有所關聯。在南半球極區的其他變化,也可以用低層雲的變化來解釋。來自天王星微波發射譜線上的變化,或許是在對流層深處的循環變化造成的,因為厚實的極區雲彩和陰霾可能會阻礙對流。現在,天王星春天和秋天的晝夜平分點即將來臨,動力學上的改變和對流可能會再發生。
Ⅷ 向一側傾斜90度的天王星,到底藏著什麼樣的秘密
天王星可以說是太陽系中最神秘的行星——我們對它知之甚少。到目前為止人類探測器只訪問過一次——旅行者2號宇宙飛船早在1986年。關於這個巨大冰最明顯奇怪的事情是天王星在它的一邊旋轉。與所有其他行星不同,天王星幾乎是傾斜成一個直角(近90°),它們的自轉軸與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幾乎成直角。所以在夏天,北極幾乎直接指向太陽。
Ⅸ 宇宙中八大行星的圖片
八大行星是太陽系的八個大行星,按照離太陽的距離從近到遠,它們依次為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
八大行星自轉方向多數也和公轉方向一致。只有金星和天王星兩個例外。金星自轉方向與公轉方向相反,天王星則是與公轉軌道呈97°角的「躺著」旋轉。
與2006年之前提到的九大行星概念不同,在2006年8月24日於布拉格舉行的第26屆國際天文學聯會中通過的第5號決議中,冥王星被劃為矮行星,從太陽系九大行星中被除名。
(9)天王星超萌可愛圖片擴展閱讀
大行星必須是圍繞恆星運轉的天體,質量足夠大、能依靠自身引力使天體呈圓球狀,這些冥王星都相符。但是冥王星沒有能夠清空其軌道上的其它物體,因此冥王星被歸為矮行星。從此太陽系從九大行星變成了八大行星。
水星在許多方面與月球相似,它的表面有許多隕石坑而且十分古老;它也沒有板塊運動。另一方面,水星的密度比月球大得多,(水星 5.43 克/立方厘米 月球 3.34克/立方厘米)。水星是太陽系中僅次於地球,密度第二大的天體。
事實上地球的密度高部分源於萬有引力的壓縮;若非如此,水星的密度將大於地球,這表明水星的鐵質核心比地球的相對要大些,很有可能構成了行星的大部分。因此,相對而言,水星僅有一圈薄薄的硅酸鹽地幔和地殼。
巨大的鐵質核心半徑為1800到1900千米,是水星內部的支配者。而硅酸鹽外殼僅有500到600千米厚,至少有一部分核心大概成熔融狀。
Ⅹ 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圖片大全
都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