⑴ 請問這是什麼鳥 吃什麼
由於逆光拍攝,這照片不是很清晰,目前看,不像綉眼鳥,比較像是藍歌鴝雌鳥。
藍歌鴝(學名:Larvivora cyane)是鶲科、歌鴝屬小型鳥類,體長12-14厘米。雄鳥上體暗藍色,下體白色,兩翅和尾暗褐色。雌鳥上體橄欖褐色,腰和尾上覆羽暗藍色,翅上大覆羽具棕黃色末端。形成明顯的棕黃色翅斑。下體白色,胸綴褐色有時微沾皮黃色,特徵明顯。特別是雄鳥,暗藍色上體和白色下體是很容易與其他鴝類相區別的。
藍歌鴝在在繁殖期間主要棲息於山地針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及其林緣地帶。尤以河谷沿岸和林中道路兩邊森林中較常見。非繁殖期也出現於低山丘陵和山腳地帶的次生林、闊葉林和疏林灌叢。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地棲性,一般多在地上行走和跳躍,很少上樹棲息,奔走時尾不停地上下扭動,覓食亦多在林下地上和灌木上。善於隱藏,平時多藏匿在林下灌木叢或草叢中。主要以昆蟲為食。分布於中國、俄羅斯西伯利亞南部,從阿爾泰往東到黑龍江流域、俄羅斯遠東、薩哈林島、朝鮮、日本等地。越冬於印度阿薩姆、緬甸、中南半島、菲律賓、馬來西亞和印度尼西亞等地。
⑵ 這只小鳥叫什麼圓圓的很可愛(北極地區拍到,挪威領地)
黃腹鷚的幼鳥。黃腹鷚(學名:Anthus rubescens):是雀形目鶺鴒科的鳥類,屬小型鳴禽,體長約15厘米。似樹鷚但上體褐色濃重,上喙較細長,先端具缺刻;翅尖長,內側飛羽(三級飛羽)極長,幾與翅尖平齊;尾細長,外側尾羽具白,野外停棲時,常做有規律的上、下擺動,腿細長,後趾具長爪,適於在地面行走。主要棲息於山地、林緣、灌木叢、草原、河谷地帶。冬季喜沿溪流的濕潤多草地區及稻田活動。
⑶ 請問這種鳥叫什麼名字啊,毛茸茸的好可愛!!
銀喉長尾山雀
銀喉長尾山雀(學名:Aegithalos caudatus)是雀形目山雀科的鳥類,俗稱十姐妹,團子,洋紅兒、銀頦山雀。長尾山雀科全長約14cm。頭頂黑色具淺色縱紋,頭和頸側呈葡萄棕色(指名亞種頭部純白),背灰尾長,黑色並具白邊,下體淡葡萄紅色,喉部中央具銀灰色斑。
⑷ 鳥中大熊貓聽說很珍惜,這是什麼鳥,分布在哪裡
近期在河北省武強縣的天平溝里,被發現了幾只鳥中大熊貓,名為震旦鴉雀的稀有鳥類,當時無意間被攝影愛好者拍下,了這種鳥兒非常罕見,已經被列為國際鳥類紅皮書。由於最早的時候,古印度稱我們中華大地為「震旦」,而這種鳥的標本採集首先是在中國南京發現的,所以被稱為震旦鴉雀。
⑸ 這是一隻什麼鳥
黃雀 [huáng què]
更多圖片(44張)
黃雀(學名:Carelis spinus)為雀科金翅雀屬的鳥類。雄鳥頭頂與頦黑色,翼斑和尾基兩側鮮黃;雌鳥頭頂與頦無黑色,具濃重的灰綠色斑紋;下體暗淡黃,有淺黑色斑紋;雄鳥飛翔時可顯示出鮮黃的翼斑、腰和尾基兩側。分布於南歐至埃及、東至日本、朝鮮半島和中國。生活於山林、丘陵和平原地帶,秋季和冬季多見於平原地區或山腳林帶避風處。以多種植物的果實和種子為食,兼主食赤楊、樺木、榆樹、松樹、及裸子植物的果實、種子及嫩芽,也吃作物和薊草、中葵、茵草等雜草種子以及少量昆蟲。
中文學名: 黃雀
拉丁學名: Carelis spinus
別稱: 黃鳥、金雀、蘆花黃雀
二名法: C. spinus
界: 動物界
門: 脊索動物門
綱: 鳥綱
目: 雀形目
科: 雀科
屬: 金翅雀屬
命名時間: 1758年
英文名稱: Eurasian Siskin
英文名稱: European Siskin
英文名稱: Siskin
命名人: Linnaeus
分享網路名片:
外形特徵
黃雀身長12 cm,體重10 -14 g,
黃雀(圖3)
壽命11 年。
黃雀(圖9)
雄性成鳥(春羽):額、頭頂和枕部黑色,枕羽略帶灰黃;眼先灰色;眉紋鮮黃;貫眼紋短,呈黑色;耳羽暗綠色;頰黃色;後頸和翕綠色,羽緣黃色;腰亮黃色,羽尖色較深,近背部有褐色羽干紋;尾上覆羽褐色,具亮黃色寬緣;中央一對尾羽黑褐色,帶亮黃狹邊;最外側一對尾羽的外翈基段及內翈亮黃色,外翈末段及內翈羽端褐色;其餘尾羽基段亮黃,末段黑褐,並帶黃色邊緣;小覆羽、中覆羽均褐色,帶亮黃綠寬緣;大覆羽黑褐色,羽端亮綠;小覆羽黑色,羽緣黃而尖端白;初級覆羽暗黑,羽緣綠黃;飛羽基段亮黃,末段黑褐,外緣黃綠;所有飛羽羽端均灰褐色;頦和喉中央黑色,羽尖沾黃;胸亮黃色;腹灰白色,微沾黃;兩脅及尾下覆羽灰白色,有黑褐色羽干紋,翼下覆羽和腋羽淡黃,前者羽基發黑。
雄性
黃雀(圖2)
成鳥(秋羽):體羽有黃、綠和黑等色澤不如春羽那樣鮮明,但羽干紋反較明顯。
雌性成鳥:額、頭頂、頭側和翕概褐色沾綠,而帶黑褐色羽干紋;腰部綠黃,亦具條紋;下體淡綠黃或黃白色,並具些較粗的褐色羽干紋,脅部尤甚;余部同雄鳥。
幼鳥:與雌鳥相似,但色較褐而少黃色,因此腰、眉紋和頰側淡皮黃色;上體條紋粗著,下體多呈白色,具有黑色點斑;翼斑帶皮黃色。
虹膜近黑;嘴暗褐色,下嘴較淡;腿和腳暗褐色。
黃雀
棲息環境
黃雀的棲息環境比較廣泛,無論山區或平原都可見到;在山區多在針闊混
黃雀(圖6)
交林和針葉林中;平原多在雜木林和河漫灘的叢林中,有時也到公園和苗圃中。除繁殖期成對生活外,常集結成幾十隻的群,春秋季遷徙時見有集成大群的現象。性不大怯疑,但在繁殖期非常隱蔽。平常游盪時喜落於茂密的樹頂上,常一鳥先飛,而後群體跟著前往。飛行快速,直線前進。
生活習性
黃雀(圖5)
黃雀最典型的叫聲是一種似鈴或似錫的「toolee」和「tsuu—ee」聲,還有一種純的 「tet"或「tet—tet」聲;飛翔時發出一種「tirrillilit」或『『twillit」,「tittereee」的顫音;歌聲是更多的金屬聲、顫音相混雜的旋律,同時綴以喘息音調。雄鳥在其領地內,總是站在高的有利之點或緩慢鼓翼像蝙蝠樣炫耀飛翔時進行鳴唱的;在冬末到回遷之前,它經常以短促的爆破音或亞歌形式進行鳴唱。
黃雀的食物一般隨季節和地區不同而有變化;春季在東北吃嫩芽、野生植物種子、裸子植物種子和鞘翅目小昆蟲;夏季以多種昆蟲喂雛,尤以蚜蟲為主;而秋季則食漿果、草子、稗、粟等。在河北則食大量種子、漿果和昆蟲。春、秋季旅經中國河南時,以各種植物種子為主,兼食少量蚜蟲。在越冬區則以植物性食物為主。在貴州12月剖檢5隻鳥胃,其中樹果佔55.6%,草子22.2 %,稻穀22.2%。
此鳥雖食些松杉的種子和一些穀物,但為數較少;並能啄食大量害蟲和野生草子,而有益於農林。
分布范圍
黃雀(圖4)
黃雀分布圖
分布於歐亞大陸及非洲北部,包括整個歐洲、北回歸線以北的非洲地區、阿拉伯半島以及喜馬拉雅山-橫斷山脈-岷山-秦嶺-淮河以北的亞洲地區。
中國東北(北部、南部)、內蒙古(東部)、河北、河南、山東、江蘇、浙江、福建、廣東、台灣、四川(南充、萬縣)、貴州(惠水)。
繁殖方式
黃雀(圖7)
黃雀的繁殖區較為廣泛,從歐洲至西伯利亞東部和日本,在中國大興安嶺根
黃雀(圖8)
河和阿龍山以北地帶進行繁殖。初到繁殖區的黃雀,雄鳥立即發出悅耳的歌聲,而且十分活躍,常在枝間或樹間來回飛舞。不久,雄鳥即展開尾羽,急劇地扇動兩翼並追逐雌鳥。多在松樹平枝上營巢,或在林下小樹上。巢十分隱蔽,由蛛網、苔鮮、野蠶繭、細根和纖維等纏繞而成,頗為精巧,呈深杯形;內墊以細纖維、獸毛、羽毛和花絮等。雌雄均參與營巢,但以雌鳥為主。每窩產卵4—6枚;於5月末或6月初產出。每巢約產14枚,卵呈鮮藍到藍白色,綴以紅褐色線條和斑點。卵的大小平均為16.3(14.3—18.2)mm× 12.2(11—13.3)mm。由雌鳥孵卵。兩性共同育雛,但以雌鳥為主。黃雀在大興安嶺每年可產兩窩,9月初有集群現象。在長白山於9月間見到成群漂泊的情況。冬季它在中國南方各地越冬。
保護級別
列入中國國家林業局2000年8月1日
黃雀(圖10)
發布的《國家保護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經濟、科學研究價值的陸生野生動物名錄》。
列入《世界自然保護聯盟》(IUCN)國際鳥類紅皮書,2009年名錄 ver 3.1。
(圖片:概述圖、圖2—圖14、分布圖)
人工飼養
鳥種選擇
黃雀(圖12)
黃雀是北方籠鳥,尤其是中國北京地區,飼養得很多。它的羽色鮮麗,姿態優美,並有委婉動聽的歌聲,又易於馴養,因而為人們所喜愛,除換羽期外,整天鳴叫,每年歌唱可長達8個月。一般認為,嘴尖細、身腰長、尾長的健美且善鳴叫的較好。也有的依下體羽色選擇,有青色、白色、黃色之分。還有人喜歡紅腳(俗稱「紅爪。)或頭、頸、胸染紅的。實際上這些顏色與食物有關,一般自然界的黃雀都是黑腳的,經人工養一段時期就變成肉色的,春季遷過的黃雀羽毛常呈紅色,但一換羽紅色就消失了,其原因尚不清楚。
成年黃雀雌、雄很容易區分。雄鳥身體的黃綠色較濃,羽干紋少,頭頂或頦部有黑斑。但剛離巢不久的雄性幼鳥與雌性成鳥較難辨別。這種幼黃雀俗稱「麻鳥」,是養鳥者最珍愛的。價格要比雄性成鳥高2—3倍。一方面由於幼鳥易訓,另一方面則是因為它剛離巢不久,還未學會老鳥的鳴叫,即沒有「野口」。
⑹ 怎麼畫一隻可愛的鳥
在一些經典的卡通片中,可以見到可愛的小鳥造型,今天我們來練習使用Illustrator繪制這樣的卡通小鳥。繪制完成後,你還可以將它們導入到Flash中,製作出動感十足的小鳥飛翔動畫。 先來看一下最終效果。 本文以中文版Illustrator CS2為例,其它版本的Illustrator在操作上可能會略有差異。具體操作步驟如下。 1.新建一文檔,選擇工具箱中的「橢圓工具」,畫一個圓形,然後以黃色到白色的徑向漸變色填充該圓形,如圖1所示。注意不要使用描邊色。在設置漸變色時,需要配合「顏色」面板來調整色標的顏色。 圖1 2.選中圓形,然後選擇菜單命令「效果|風格化|羽化」,當出現「羽化」對話框時,將「羽化半徑」數值設置為10像素,並單擊「確定」按鈕,這樣可以得到如圖2所示的圖形。 圖2 3.畫一個較小的圓形,將填充色設置為白色,描邊色設置為黃色,然後再畫一個填充色為天藍色描邊色為無的更小的圓形,再畫一個填充色與描邊色均為黑色的更小的圓形,最後再畫一個極小的白色圓形,將它們按如圖3所示放置,組成小鳥的眼睛。 圖3 4.使用「鉛筆工具」畫出小鳥的喙,並以橙色填充,描邊色設置為無。然後選擇小鳥的喙,選擇菜單命令「效果|風格化|內發光」,將「模式」設置為「屏幕」內發光顏色設置為較淺的黃色,「不透明度」設置為75%,「模糊」設置為5像素,發光方式為「邊緣」,然後單擊「確定」按鈕,得到如圖4所示的效果。 圖4 5.再次使用「鉛筆工具」,畫出小鳥的身體,並使用與頭部相同的漸變顏色填充,如圖5所示。 圖5 6.畫出小鳥的翅膀,然後以與前面相同的漸變色填充,如圖6所示。 圖6 7.用相同的方法再畫兩只小鳥,一隻為藍色,一隻為紅色,如圖7所示。如此,這三隻小鳥便躍然於屏幕了,你聽到它們的快活的嚓嚓聲了嗎?原文鏈接 圖7
⑺ 你見過最可愛的鳥是什麼樣的
那是我在日本一個電視節目上看到的,叫大頭鳥,好像學名叫鯨頭鸛,嘴巴又長又遍,像加長版的唐老鴨。嘴巴尖有個小鉤有點像鷹還,身體還特別的肥,尤其頭大,腦袋大脖子粗。看起來還呆萌,就吃鯉魚給別的魚都不吃,反應還慢,長的喜感。
⑻ 巴西小鳥鏡頭前搞怪跳舞,為何被網友戲稱「鳥界舞王」
視頻中它不斷跳動,身軀富有節奏的踩點。間或搖頭晃腦,伸手手配節拍確實很有機械舞的范兒~
在遠古時期,他們的第一指並不像現在這樣小,不過隨著時間推移,鳥類不斷地進化,只能用於保持平衡平緩減速作用的第一指,也就不斷變小,變成現在我們看到的小突起,而在這小突起上附著的幾根小羽毛,就是我們在視頻中所看到的小手手。
這種小傢伙的舞姿也正是為了繁衍期吸引雌性而准備,眾所周知,前有雄孔雀求偶開屏,後有信天翁紳士彎腰不斷示好,所以可愛的縱紋鵑也不甘示弱,進化出用動感舞姿吸引對方的注意的求偶行為~
⑼ 這是什麼鳥啊,大概十厘米長,小小個的,很靈活,小巧
褐頭鷦鶯subflava
褐頭鷦鶯是田園間常見的一種鳥類,純以蟲為食,對人類帶來不少益處。常單獨或成對活動,偶爾亦見成小群。主要以甲蟲、螞蟻等鞘翅目、膜翅目、鱗翅目等昆蟲和昆蟲幼蟲為食,也吃少量蜘蛛等其他小型無脊椎動物和雜草種子等植物性食物。體型略大(15cm)而尾長的偏棕色鷦鶯。尾上覆羽棕褐色,翼羽暗褐,飛羽外緣棕褐。上體棕褐色,頭頂具暗色軸紋。眼先、眉紋及眼周棕白,耳羽淡黃褐色。背、腰橄欖褐色;尾羽褐色,羽端微黃。下體皮黃色,胸部沾棕。背色較淺且較褐山鷦鶯色單純。兩脅及尾下覆羽棕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