① 月亮是怎麼一天天由月牙變成了圓盤畫出變化圖
月相的變化規律如下圖所示,這是根據我國的農歷所繪的月相圖。
月相,天文學術語。(phase of the moon)是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隨著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這就是月亮位相變化,叫做月相。
月相是指天文學中對於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明部分的稱呼。月球繞地球運動,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的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地變動。因為月球本身不發光,且不透明,月球可見發亮部分是反射太陽光的部分。只有月球直接被太陽照射的部分才能反射太陽光。
我們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我們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參考鏈接:網路——月相
② 一個月中,月相變化規律是什麼(用圖表示)
按照陰歷,從初一到月末,月相分別經歷(北半球):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盈凸)—滿月 —凸月(虧凸)—下弦月—蛾眉月(殘月)—新月,既朔月→望月→朔月。
陰歷就是依照月相變化規律制定的(中國農歷屬於陰陽歷),農歷月初時,月亮正好在地球和太陽之間,稱為新月,或者叫做朔月;農歷十五十六時,就是滿月,或者叫做望月,如此循環。
月球繞地球公轉一圈需要27.32天,但是受地球自轉的影響,地球上看到的月相變化周期,是要滯後於月球公轉周期的,月相周期為29.53天,這也是農歷中定義大月30天、小月29天的原因。
(2)月亮變化過程圖片可愛擴展閱讀:
月相成因
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
朔:如圖所示,在位置1,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就是朔,這一天為農歷的初一。
上弦月: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農歷初七、八,也就是圖中的位置3,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月」。
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圖中的位置5,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
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
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也就是圖中的位置7,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
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③ 一個月月亮的變化圖和名稱
1、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2、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3、上弦月(農歷初八左右):90度;
4、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5、滿月(望月,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6、凸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7、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8、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農歷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月亮。
月相
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
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
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
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地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 ,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
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
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
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④ 一個月的月相變化 圖
月相變化圖如下:
從圖中可以看到月相變化規律:從新月到滿月再到新月,就是月相變化的一個周期。這一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朔望月。每個月的朔為農歷月的初一,望為十五或十六。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朔,開始新的循環。
(4)月亮變化過程圖片可愛擴展閱讀
月相的形成原因:
這種月相的變化,是人們在在地球上所看到的月球被日光照亮部分的不同形象。當月球繞地球運動時,使太陽、地球、月球三者相對位置在一個月中有規律的變動。
另外,月球是一個不發光、不透明的球體,人們看到的月光是它反射的太陽的光。月相實際上就是人們從地球上看到的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部分。雖然月亮無論何時都被照亮一半,但從地球上看去,不同時間,不同地點看到的亮面面積、朝向不同,所以看到月亮的樣子就也在不斷地變化著。
⑤ 農歷初一到三十的月相變化圖片
當月亮運行到太陽和地球之間時,月亮被太陽照亮的半球必然背對地球,日月同升同落導致人們看不到月亮,我國歷法自古將這一天稱為新月(即朔日),定為每一歷月的初一。
新月過後月亮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大約每到初三初四的傍晚,人們可看到弓背朝向夕陽的一絲銀鉤出現在西部天空,這種月相稱為娥眉月。
隨後月亮在空中逐日遠離太陽且亮面繼續增大,到了每月初七初八凸面向西的半個亮區對著地球,月相稱為上弦月。上弦月於太陽即將消失在地平線下時處於中天位置。
上弦月後的初九至十四左右又日漸增大的月亮稱為盈凸月。當月亮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每月十五十六時,日月此升彼落此落彼升,此時出現的圓月稱為滿月即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這一階段的月相為虧凸月,直到農歷廿二廿三左右人們又只能看到凸面向東的半個亮區,此時月相稱為下弦月。
下弦月於太陽剛好露出地平線時處於中天位置。此時月亮逐日向太陽靠攏,隨後又變成弓背朝向旭日的娥眉形月牙即殘月。月亮在空中總是逐日向東偏移13°左右,下半月後即滿月過後,月亮每晚推遲升起50分鍾,月相經歷一個朔望月後又回到新月狀態。
(5)月亮變化過程圖片可愛擴展閱讀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規律圖。
從不同的角度上看到月球被太陽直接照射的部分,這就是月相的來源。月相不是由於地球遮住太陽所造成的(這是月食),而是由於只能看到月球上被太陽照到發光的那一部分所造成的,其陰影部分是月球自己的陰暗面。
⑥ 月亮的變化過程
有個口訣
上弦月 上半月 上半夜 西半天
下弦月 下半月 下半夜 東半天.
關於月相的變化
由於月球本身不發光,在太陽光照射下,向著太陽的半個球面是亮區,另半個球面是暗區。隨著月亮相對於地球和太陽的位置變化,就使它被太陽照亮的一面有時對向地球,有時背向地球;有時對向地球的月亮部分大一些,有時小一些,這樣就出現了不同的月相。
每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被太陽照亮的半球背對著地球時,人們在地球上就看不到月球,這一天稱為「新月」,也叫「朔日」,這時是農歷初一。
過了新月,月球順著地球自轉方向運行,亮區逐漸轉向地球,在地球上就可看到露出一絲纖細銀鉤似的月球,出現在西方天空,弓背朝向夕陽,這一月相叫「蛾眉月」,這時是農歷初三、四。
隨後,月球在天空里逐日遠離太陽,到了農歷初七、八,半個亮區對著地球,人們可以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西),這一月相叫「上弦月」。
當月球運行到地球的背日方向,即農歷十五、十六、十七,月球的亮區全部對著地球,我們能看到一輪圓月,這一月相稱為「滿月」,也叫「望」。
滿月過後,亮區西側開始虧缺,到農歷二十二、二十三,又能看到半個月亮(凸面向東),這一月相叫做「下弦月」。在這一期間月球日漸向太陽靠攏,半夜時分才能從東方升起。
又過四五天,月球又變成一個蛾眉形月芽,弓背朝向旭日,這一月相叫「殘月」。
當月球再次運行到日地之間,月亮又回到「朔」。
⑦ 月相變化順序(附圖)從初一到三十
月球靠反射陽光發亮,它與太陽相對位置不同(黃經差),便會呈現出各種形狀。新月如圖所示,在位置1,日月黃經差為0°,這時月球位於地球和太陽之間,以黑暗面朝向地球,且與太陽幾乎同時出沒,故地面上無法見到,這就是新月,也叫做「朔」,這一天為農歷的初一。上弦月月球繼續朝前旋轉,到了農歷初七、八,也就是圖中的位置3,黃經差為90°,太陽落山,月球已經在頭頂,到了半夜,月球才落下去,這時被太陽照亮的月球,恰好有一半給你看到,稱之為「上弦」。滿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月球轉到地球的另一面,也就是圖中的位置5,黃經差為180°。這時地球在太陽和月亮的中間,月球被太陽照亮的那一半正好對著地球,此時我們看到的是滿月,或稱之為「望」。由於月球正好在太陽的對面故太陽在西邊落下,月球則從東邊升起,到了月球落下,太陽又從東邊上升了,一輪明月整夜可見。下弦月滿月以後,月球升起的時間一天比一天遲了,月球亮的部分也一天比一天看到的小了,到了農歷二十三,也就是圖中的位置7,黃經差270°。滿月虧去了一半,這時的半月只在下半夜出現於東半天空中,這就是「下弦」。快到月底的時候,月球又將旋轉到地球和太陽中間,在日出之前不久,殘月才又由東方升起。到了下月初一,又是新月,開始新的循環。
⑧ 新月→蛾眉月→上弦月→凸月→滿月→凸月→下弦月→蛾眉月→新月的圖片
新月指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時,月亮以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落,在地球上看不見月球的情況。
蛾眉月(waxing Crescent moon ),農歷月底的月亮或月相。由於形狀如同眉毛,由此而得名。殘月蛾眉月是在月末的黎明,出現在東方天空,月面朝東,呈C狀。
上弦月是指月亮上半夜出來,在偏西面出來,月面朝西的狀態。
凸月,滿月前後的月相。月球圓面上絕大部分是明亮的,故稱凸月。滿月以前(即農歷每月十二、十三日)的凸月稱為「漸盈凸月」,又稱「上凸月」,明亮部分朝向西方。
(8)月亮變化過程圖片可愛擴展閱讀:
新月(農歷初一日,即朔日):0度;
上峨嵋月(一般為農歷的初二夜左右-------初七日左右):0度----90度;
上弦月(農歷初八左右):90度;
凸月(農歷初九左右-----農歷十四左右):90度----180度;
滿月(望月,農歷十五日夜或十六日左右):180度;
凸月(農歷十六左右-----農歷二十三左右):180度----270度;
下弦月(農歷二十三左右):270度;
下峨嵋月(農歷二十四左右----月末):270度-----360度;另外,農歷月最後一天稱為晦日月亮;,即不見
以上有四種主要月相,分別是:新月(農歷初一日),上弦(農歷初八左右),滿月(農歷十五日左右),下弦(農歷二十三左右),它們都有明確的發生時刻,經過精密的軌道計算得出。
⑨ 月相的變化圖
喏,這是八月份的月相圖。
關於月相,你只要記得:「上上西西,下下東東」上弦月:上弦月上半夜出來,,在西面出來,月面朝西。下弦月:與上弦月相反~~在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亮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人們無法看到它。這時的月相叫「新月」或「朔」。新月過後,月亮漸漸移出地球與太陽之間的區域,這時我們開始看到月亮被陽光照亮的一小部分,形如彎彎的娥眉,所以這時的月相叫「娥眉月」。這種「娥眉月」只能在傍晚的西方天空中看到。到了農歷初八左右,從地球上看,月亮已移到太陽以東90°角。這時我們可以看到月亮西邊明亮的半面,這時的月相叫「上弦」。上弦月只能在前半夜看到,半夜時分便沒入西方。上弦過後,月亮一天天變得豐滿起來,我們可以看見月亮明亮半球的大部分,這時的月相叫「凸月」。到了農歷十五、十六時,月亮在天球上運行到太陽的正對面,日、月相距180°,即地球位於太陽和月亮之間,從地球上看去,月亮的整個光亮面對著地球,這時的月相叫「望月」或「滿月」。黃昏時滿月由東邊升起,黎明時向西邊沉落。滿月過後,隨著日、月位置逐漸靠近,月亮日漸「消瘦」起來。它依次經歷凸月、下弦月和娥眉月幾個階段,最後,又重新回到新月的位置。我國習慣上把下半月的「娥眉月」稱為「殘月」。上弦月和下弦月,娥眉月和殘月的相貌差不多,但它們出現的時間、位置及亮面的朝向是不同的。娥眉月和上弦月分別出現在傍晚和前半夜的西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西的,即西半邊亮;殘月和下弦月分別出現在黎明和後半夜的東邊天空,它們的「臉」是朝東的,即東半邊亮。由於我國農歷日期是根據月相排定的,所以我國古代的勞動人民有時靠它來判斷農歷日期及夜間的大致時間。月亮從新月位置到再次回到新月位置所需時間平均為29.53天,也就是說,月相的更替變化周期平均為29.53天,稱為一個「朔望月」。
⑩ 月亮的8個變化過程
月亮的8個變化過程分別是新月、娥眉月、上弦月、盈凸、滿月、虧凸、下弦月、殘月。由於太陽、地球、月球三者之間相對位置的不斷變化,便會呈現出不同形狀的月亮。
月亮的8個變化過程
月亮一般是指月球,是圍繞地球旋轉的球形天體,同時也是地球上唯一的天然衛星。
農歷的每月初一,當月球運行到太陽與地球之間的時候,月亮以它黑暗的一面對著地球,並且與太陽同升同沒。
月亮每天在星空中自西向東移動一大段距離,它的形狀也在不斷地變化著,變化周期大約是一個月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