㈠ 描寫鸚鵡的外貌.50字
1、這只鸚鵡脖子上的羽毛是金色的,金色的羽毛上四處都是圓圓的黑點,脖子兩邊各有一小叢淺紫色的羽毛,像扎著的蝴蝶結,顯得格外漂亮、可愛。
2、這只鸚鵡黑黑的小眼睛閃閃發亮,十分有神,也顯得非常得神氣。
3、這只鸚鵡全身披著黃綠色的羽毛,長長的尾巴是淺藍色的,圓圓的腦袋上長有一簇黃色的羽毛,像一頂可愛的小黃帽。
4、我家有一隻鸚鵡,全身長著翠綠的羽毛,腹部的絨毛淡淡的樣子十分可愛。它的眼睛大大的,總是機靈地打探著四周,一雙靈活的翅膀不時地撲哧著,淡黃色的小爪子總是緊緊地抓住籠中的棲息棒,十分美麗。
5、鸚鵡紅紅的嘴巴彎彎的,像個有力的鉤子,非常堅硬。小鸚鵡的脖子上是耀眼的桔紅色絨毛,腹部是黃綠色的,背部是翠綠的,非常絢麗多彩。
6、我家有兩只可愛的小鸚鵡。它們長著圓圓的小腦袋,兩只烏黑發亮的小眼睛,圓溜溜的,不停地眨呀眨,眼睛周圍還有一圈白色的絨毛,就像戴了一副白色的眼鐿,顯得格外精神。
7、鸚鵡頭上有一撮毛茸茸的毛,像一頂綠色的帽子,更像那美麗的鳳頭;脖子是黃澄澄的芒果色,好像是一位時尚的大小姐系著一塊黃色的紗巾;藍色的翅膀就像兩小塊藍錦鍛似的;背部和胸部像白里透紅的大桃子;銳利的抓子顯得它不再是高雅的小姐,忽然間變成一名真正的男子漢;扁平的尾巴好像一把大大的扇子正在不停地上下扇動著。
8、這只小鸚鵡是五顏六色的寵物,頭是棕色的,臉是橙色的,嘴巴是尖尖、紅色的,肚皮是綠色的,翅膀是深綠色的,爪子是灰色的,還有的部位是漸變色,真是光彩奪目,美麗極了!
9、鸚鵡的羽毛非常鮮艷。面部的羽毛像京劇中的'臉譜,背上的羽毛像灰色的外衣,腹部的羽毛像綉滿花紋的襯衫。它威武雄壯,一雙靈活透亮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又短又彎的嘴。
10、鸚鵡喜歡停在大樹的樹枝上,一雙黑色的小爪子緊緊抓住枝葉。
11、鸚鵡腹部的羽毛像黃色的襯衫一樣閃閃發光。一雙烏黑發光、炯炯有神的眼睛下面,長著一張火紅的彎勾似的嘴。
㈡ 這是什麼種類的鸚鵡啊怎麼飼養(圖不太清楚)
牡丹鸚鵡
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為避免鸚鵡咬壞籠子
應採用鐵絲網籠。未發育成熟的雛鳥可養在一個大籠內,一般1立方米不超過15隻。繁殖用的籠子應掛一個有相當於5隻鸚鵡體積的巢,可用三合板或或比較厚實的紙板做,以防止它撕咬逃跑,鳥巢可在自己覺得合適的位置開一個直徑5~8厘米的孔。不論群養籠還是繁殖籠,除在籠體的後部裝鳥巢,籠內還要准備棲杠1根,水浴器1個,食、水罐各1個。食物主要以穀子和稗子為主;還要喂些麻籽或蘇子、蔬菜、骨粉、牡蠣粉人工飼養環境中的牡丹鸚鵡,可飼以多種飼料,如餅干、麵包、饅頭、米飯、青菜、多種水果等。公園或動物園內大量飼養,可用虎皮鸚鵡混合粒料為主要飼料,同時飼予足量的青菜及水果,即可順利達到繁殖。育雛期間加飼熟玉米粉70%,熟雞蛋28%,骨粉2%的混合濕粉料。有利雛鳥正常成長。多種野生青草及蒲公英等,均為牡丹鸚鵡的理想青綠飼料。
㈢ 家養鸚鵡種類及圖片
1,玄鳳鸚鵡
體型比前兩者稍大,尾羽長。這種鸚鵡天生膽子小,比牡丹和虎皮安靜,但是羽粉多,所以如果家裡有孩子,對羽粉過敏者,慎養。頭上立起來的羽毛,和腮紅更惹人喜愛,所以飼養的人也比較多。
公鳥吹口哨特別溜,可以吹各種調調。但是學語困難。如果想讓它親人,就養一隻。想繁殖養一對兒。手養鳥價格在150-200之間,個別品種貴,白子可達600!每天喂五穀雜糧,配合水果,蔬菜就可以。很好養。
如果家裡沒有孩子和對羽粉過敏人,推薦養公黃化玄鳳,比虎皮更好玩。
鸚鵡是鸚形目(學名:Psittaciformes)眾多羽毛艷麗、愛叫的鳥。典型的攀禽,對趾型足,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鳥喙強勁有力,可以食用硬殼果。羽色鮮艷,常被作為寵物飼養。它們以其美麗的羽毛,善學人語技能的特點,更為人們所欣賞和鍾愛。鸚鵡中體形最大的當屬紫藍金剛鸚鵡,體長可達100厘米,最小的是藍冠短尾鸚鵡,體長僅有12厘米。
大多數鸚鵡主食樹上或者地面上的植物果實、種子、堅果、漿果、嫩芽嫩枝等,兼食少量昆蟲。吸蜜鸚鵡類則主食花粉、花蜜及柔軟多汁的果實。
㈣ 求鸚鵡的外形、羽毛、叫聲等,反正關於鸚鵡的就行。急,快點。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頭羽和背羽一般呈黃色且有黑色條紋,毛色和條紋猶如虎皮一般,所以稱為虎皮鸚鵡。虎皮鸚鵡屬於鸚鵡科中的小型品種,其羽毛顏色光艷,性情活潑且叫聲清脆、易於馴養,在我國是大眾鳥友最喜歡的鳥種之一。頭部呈圓,喙部有鉤曲,喙上方有蠟膜(多數虎皮鸚鵡的性別可通過蠟膜顏色來分辨)。虎皮鸚鵡腿部比較短,四趾,其中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易於其攀樹、攀物。 鳥體為黃綠色;頭部後方、頸部兩側、背部上方和翅膀覆羽為淺棕色,每片羽毛均帶有黃色和黑色;喉嚨和面部為黃色;臉頰下方帶有不同程度的藍紫色,喉嚨部分有3個黑色點狀;胸部羽毛帶有細窄的黑邊。主要飛行羽覆羽為淺藍色;飛行羽為灰綠色並帶有淺色的條紋;內側灰色並且帶有白色的斑紋;尾巴上方中央的羽毛為藍綠色,尖端黑色,內側黑色。鳥喙橄欖黃色,蠟膜藍色;虹膜白色。母鳥的蠟膜為灰棕色,僅帶有一點點淺藍色,到了繁殖季則會變為深棕色。幼鳥體色較深,公母幼鳥的蠟膜都為粉紅色,需要3到4個月才能長成像成鳥般羽色。
編輯本段外形描述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平均壽命是7年。體長16~18厘米,體重35克。前額、臉部黃色。頰部有紫藍色斑點。上體密布黃色和黑色相間的細條紋。腰部、下體綠色。喉部有黑色的小斑點。尾羽綠藍色。虹膜白色。嘴灰色。腳灰藍色。雄鳥鼻包為淡藍色,雌鳥為肉色。 成年鳥頭頂較圓平,嘴殼甚強大,上嘴殼基部為蠟膜覆蓋,上嘴殼彎曲如鉤狀;體羽色彩艷麗多變,常見色有黃、綠、藍、白、藍綠、淺黃等色,因頭、頸及背部的羽色中多具有黑色或暗褐色橫紋,而得名虎皮鸚鵡。足趾為對趾型,第二三趾向前,第一四趾向後,適宜在枝頭攀緣。更適宜握物和取食。尾型尖長,中央尾羽延長如箭。成鳥雌雄區別在於蠟膜的色彩,雄性蠟膜呈青藍色,雌鳥蠟膜為肉褐色。成鳥蠟膜及嘴殼基部較為枯燥,無光澤。足趾淺肉色。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虎皮鸚鵡
廣闊分布在澳洲的內陸地區,但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及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的數量稀少,曾引進(包括逃脫的籠養鳥)到許多國家,但絕大部分無法成功順利生存繁衍,包括英國、日本、美國、波多黎各、香港、巴西、瑞士、哥倫比亞、社會群島、紐西蘭、阿曼等國家,可是美國佛羅里達州的族群在1950年時引進後卻成功地生存與繁衍後代。 虎皮鸚鵡原產大洋洲,廣泛分布於澳大利亞內陸地區,東部、西南部、北省的沿海地區,約克角半島、塔斯馬尼亞島也有少數分布。
編輯本段生活環境
虎皮鸚鵡主要棲息於開闊的草原地區、乾燥的馬利植被區、穆拉加灌木叢和開闊的茂密林區、充滿桉樹 虎皮鸚鵡
和金合歡屬植物的平原地區、農耕區;平時大多不會離開河岸或是水源太遠。它們是群聚性的鳥種,平時大多聚集20隻甚至數百隻,曾經有聚集過25000隻的記錄;如果受到驚擾,則整群會飛起,在空中轉圈且忽然不定向的飛動,然後降落在安全距離附近的樹上;它們是相當合群的鳥種,平時每隻鳥在群體中都有自己的位置,並無階級之分,偶爾會發生爭吵;在破曉時分會先前往水源處飲水,然後才前往覓食,到了正午炎熱的時候會尋找濃密樹蔭下休憩,到了下午比較涼爽時再繼續覓食,到了黃昏整群就會開始回巢休息過夜;白天喜歡在地面覓食,由於身體的羽色和周圍環境融為一體,因此相當難以被察覺;它們生性十分友善並不怕人,可以近距離接近觀察;它們大多前往牛羊飲水的水槽、池塘、河流、地面上的水坑處活動,通常整群會一起快速的飲水,以避免被掠食者所捕食;它們平常覓食並沒有固定的路線,而是以游牧的方式四處搜尋;在比較寒冷的季節偏好前往北澳和地區,炎熱的季節則會前往南澳。
編輯本段主要飲食
野生虎皮鸚鵡一般以各種植物的種子、漿果及植物的嫩芽、嫩葉為食,到秋季飛到田間啄食穀物。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喜集群,常結成20隻數百隻不等的一群外出覓食,有時甚至聚集2萬或更多數量成群活動。虎皮鸚鵡在原生地可在多生態環境生存,如灌木叢、森林、草原、農場田園等。虎皮鸚鵡有類似於遷徙的行為,在澳大利亞,每年冬天(6月到9月)占據北方,到夏天(9月到1月)又聚集到南方。虎皮鸚鵡(1張)
編輯本段人工飼養
虎皮鸚鵡人工飼養簡單,管理粗放,耐粗飼料,體質強壯,不易生病,且容易繁殖。虎皮鸚鵡上嘴具鉤,強壯有力,喜歡啃咬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籠飼養。作為休閑觀賞鳥可用小型電鍍的金屬籠飼養,籠內設置有棲杠、吊環,供鸚鵡玩耍。 虎皮鸚鵡
作為繁殖鳥應採用較大的方型金屬籠,籠的大小為長40厘米、寬35厘米、高35厘米,籠底設有抽屜式的沙盤(托糞板),便於清理糞便。虎皮鸚鵡的巢箱為橫窩,巢箱大小為長25厘米、寬14厘米、高14厘米的一個長方形小木箱,中間有隔板,分為內外兩室,外室有一通向外面的圓洞,直徑6厘米,外室與內室中隔板上開一個同樣圓洞,直徑4厘米,為鳥出入之門戶。每天應更換清潔飲水,每周清理1次糞便,夏季注意不要在強光下直曬鸚鵡。 冬季應注意保暖,室內溫度應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要加強通風。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飼料,平時應以穀子、稗子、小米為主,每天應喂點青菜,牡蠣粉或骨粉作為常備飼料(也可在籠內放一個整塊的墨魚骨任其啄取)。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野生的虎皮鸚鵡棲息於林緣、草地等處。結群活動。以植物種子等為食。繁殖期為6-1月。營巢於樹洞中。每窩產卵4-8枚。孵化期為18天。 虎皮鸚鵡
目前國內飼養及玩賞的虎皮,均為人工飼養下繁殖的籠養鳥,其體質均有減弱。故飼養者宜選擇體軀寬長,體態豐滿,精力充沛的個體進行飼養繁殖,有利日後種群復壯。野生虎皮鸚鵡喜結群生活,以植物種子及果實為主食,營巢於洞穴中,每年繁殖1—2巢,每巢產卵4—7枚。卵呈橢圓形,卵殼為純白色。在人工飼養中的虎皮鸚鵡、由於嘴殼堅硬,足趾與利嘴配合攀緣靈活,非常善於拆毀籠舍,故宜用較堅固的房舍及金屬網圍築適宜的籠舍飼養。冬季室溫應保持在5~10℃。 我國南方城市,冬季氣溫不低於0℃,可利用露天籠舍飼養繁殖虎皮鸚鵡。家庭中少量飼養,可選用適宜的箱籠,飼養及繁殖效果甚佳。籠舍內需設置足夠的棲架,供其攀躍和棲息,籠內地面或籠底部墊細砂,供作砂浴和取食。飼養室需通風良好,光照宜長。大量群飼的虎皮鸚鵡,飲水量很大,又因此鳥常在飲水的同時排糞,常易污染其飲水,所以最好採用家禽使用的自動飲水器供水,使之不能入水洗浴,可保持飲水清潔。 飼料混合比例為:粟或黍7份,稗子2份,蘇籽1份。這種混合的粒料,適於飼喂多種小型鸚鵡,另外加喂礦物質飼料,如墨魚骨、貝殼等。人工飼養的虎皮鸚鵡、在光線比較黑暗的巢穴內產卵孵化、若巢中光線過強,則孵化效果不佳。一般供給的人工巢箱,由內外兩個巢室組成,外巢室具有通向籠舍的巢口,內、外室間的隔板留有洞口相通。內巢室墊鋸末或細砂,是雌鳥產卵孵化的地方,巢箱的參考尺寸為,內外巢室各為16厘米(長)×16厘米(寬)×16厘米(高);巢口直徑5~6厘米,巢口下緣距巢底6~7厘米。 虎皮鸚鵡
北京飼養虎皮鸚鵡,每年秋、冬、春三季繁殖,夏季因氣候炎熱,連續坐巢孵卵不但影響親鳥健康,而且孵化及育雛率也明顯下降,幼鳥體質不佳,故一般多於夏季停止繁殖,其控制的方法是每年7~9月,將飼養籠內的巢箱取出,進行巢箱的清洗消毒,10月以後再將巢箱掛入籠舍內。每年10月至次年6月間,虎皮鸚鵡可產卵孵化育雛3~4巢;每巢產卵4~7枚,最多達10枚,卵殼純白色,卵重2.5克,孵化期18天;雛鳥留巢34~38天,約40日齡開始獨立生活。幼鳥在6~8個月性成熟,並開始求偶繁殖,最佳繁殖年齡為1~5歲。 在南方飼養虎皮鸚鵡,四季都可繁殖,但是如果夏季溫度過高,還是建議不要讓親鳥抱窩。 虎皮鸚鵡4個月齡達性成熟,開始發情、交配,可作為種鳥進行繁殖了,虎皮鸚鵡一年四季均可繁殖,一般每窩可產4~7枚蛋,蛋呈白色,每天或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時雌鳥開始坐窩孵化,孵化以雌鳥為主,孵化期為18天。雌雄親鳥共同育雛,育雛期30天左右,雌鳥在孵化期間對外界干擾較為敏感,盡量保持環境安靜,以免親鳥受驚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虎皮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3~4年,以後繁殖率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虎皮鸚鵡平均壽命7年。
編輯本段種群現狀
虎皮鸚鵡
虎皮鸚鵡是全世界最普遍的鸚鵡,價格便宜,頑皮可愛,受到大眾廣泛地喜愛,全世界的總數量超過5百萬只,它們常是許多剛對鸚鵡有興趣的人買的第一隻鸚鵡,也是最常出現在鳥展的種類,自從公元1900年澳洲生物學家-癸格曼德對基因工程的重大發現與突破後,各種虎皮鸚鵡的變種即進入前所未有的多樣性,現在共有上千種的變種,再加上它們非常容易照顧及繁殖,所以才會如此的普遍。
牡丹鸚鵡體長一般在15厘米左右,體重40-50克。喙紅色,眼及蠟膜白 牡丹鸚鵡
色。頭部黑褐色,頸部有赤黃色的環帶。上胸淺綠色,背部和翼為綠色,翼端呈黑色,尾綠色,腳灰色。 另有棕頭牡丹鸚鵡,頭部棕褐色,俗稱棕頭牡丹。 野生的牡丹鸚鵡生活在熱帶叢林中,常集大群生活,一般在樹洞中營巢繁殖,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槳果為食。在南方,該鳥常集群危害農作物及果園,遭到當地農民驅趕。由於這種鳥羽色艷麗,常被捕捉飼養,致使野生數量越來越少。
編輯本段繁殖飼養
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一年中除炎熱的夏季外,其他季節都可以繁殖。一般雌鳥每窩產蛋6-8枚,孵化期約19天。孵化過程中,雄鳥堅守在巢外看護並飼喂雌鳥,而雌鳥除取食、飲水和排糞時外出外,始終堅持孵化。雛鳥出殼後由親鳥飼喂,35-40天方能離巢,50天左右才獨立生活,6個半月達到性成熟。 牡丹鸚鵡適宜結群飼養,其籠舍面積可依飼養展覽需要適當安排,並需有適宜的露天場地供其運動。春、夏、秋三 季,宜有適度的光照。北方冬季應保持在15~22℃。其籠舍可圍以細鉛絲網,或用厚玻璃加以圍隔。家庭中飼養少量(1~5對),可用木箱改裝,一面是裝適宜的金屬網,精心飼養,即能獲得較好的玩賞及繁殖效果。飼養籠舍需墊清潔的細沙,供其採食也有利清潔。籠內設足夠粗度適宜的棲架,有利運動和休息。 牡丹鸚鵡
人工飼養環境中的牡丹鸚鵡,可飼以多種飼料,如餅干、麵包、饅頭、米飯、青菜、多種水果等。公園或動物園內大量飼養,可用虎皮鸚鵡混合粒料為主要飼料,同時飼予足量的青菜及水果,即可順利達到繁殖。育雛期間加飼熟玉米粉70%,熟雞蛋28%,骨粉2%的混合濕粉料。有利雛鳥正常成長。多種野生青草及蒲公英等,均為牡丹鸚鵡的理想青綠飼料。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牡丹鸚鵡
牡丹鸚鵡以各種植物種子、水果和漿果為食。可成對或成群籠養,為避免鸚鵡咬壞籠子,應採用鐵絲網籠。未發育成熟的雛鳥可養在一個大籠內,一般1立方米不超過15隻。繁殖用的籠子應掛一個有相當於5隻鸚鵡體積的巢,可用三合板或或比較厚實的紙板做,以防止它撕咬逃跑,鳥巢可在自己覺得合適的位置開一個直徑5~8厘米的孔。不論群養籠還是繁殖籠,除在籠體的後部裝鳥巢,籠內還要准備棲杠1根,水浴器1個,食、水罐各1個。食物主要以穀子和稗子為主;還要喂些麻籽或蘇子、蔬菜、骨粉、牡蠣粉。 應該注意的是,牡丹鸚鵡喜歡嘰嘰喳喳的吵鬧,如果家中有病人或心臟不好的人可不選擇這種鳥飼養。 牡丹鸚鵡亦稱「情侶」鸚鵡。屬鸚形目,鸚鵡科,計有9個品種,均產於非洲。我國常見的有黑頭牡丹鸚鵡和棕頭牡丹鸚鵡兩種.
雞尾鸚鵡身長32-33厘米,翅膀長度約16-18厘米,野生的頂冠長4-6厘米,飼養馴養的冠毛長4-11厘米。體重80-100克壽命20年,[1]已知的活得最久達36周歲。是鳳頭鸚鵡科中的一種小型鸚鵡。類似於其他一些鳳頭鸚鵡(cockatoos)的特徵,比如葵花鳳頭鸚鵡(Sulphur-crested Cockatoo),雞尾鸚鵡也有一個豎立在腦袋上的頂冠。除此以外,雞尾鸚鵡和葵花鳳頭鸚鵡也具有其他一些相同或類似的特徵,如面部的羽毛都會將嘴巴的兩側遮蓋住,而這一特徵在鳳頭鸚鵡家族以外的鸚鵡品種中很少具有。與大部分葵花鳳頭鸚鵡相區別的是,雞尾鸚鵡具有長長的尾羽,尾羽的長度大約相當於身長的一半左右。而雞尾鸚鵡具有顯著特點的頂冠會在受到驚嚇或興奮的時候直立起來,頂冠呈現傾斜狀態則表明鳥兒此時處於比較放鬆的精神狀態。 雞尾鸚鵡的羽毛一般是中度灰色的,身體下部顏色比較淺,橙色臉頰,翅膀上有白色的大羽斑。雌性雞尾鸚鵡的翅膀下綴有一 雞尾鸚鵡(圖3)
排黃色的小點,但雄性雞尾鸚鵡則沒有這一特徵。存在一些其他種類的突變,例如具有淡黃色羽毛的黃化雞尾鸚鵡。雌性的黃化雞尾鸚鵡也具有帶斑點的尾羽。雄鳥和雌鳥都有黃色的臉部羽毛:雌性雞尾鸚鵡的嘴巴和眼睛周圍覆蓋著黃色的被毛,而雄性雞尾鸚鵡的腦袋大部分和頂冠的前部羽毛是黃色的。 雞尾鸚鵡沒有亞種,以顏色區分達18種不同的變種,另有少數一些不確定特例。腳爪適合攀爬,四個腳爪中兩個向前生長,兩個向後。[2]
編輯本段分布范圍
雞尾鸚鵡(分布圖)
分布於澳大利亞和紐西蘭,包括澳大利亞、紐西蘭、塔斯馬尼亞及其附近的島嶼。廣布於全澳洲,尤其是內陸地區,沒有分布在北部的約克角半島、澳洲的濱海地區或是數量較少,塔斯馬尼亞島的族群多為澳洲本土引進與逃脫的籠養鳥。[3]
編輯本段生活習性
雞尾鸚鵡(圖4)
主要棲息在乾燥與半乾燥的各種林地、灌木叢、河流邊的森林區、荊棘叢、果園、農場田園、平原、路邊等地區,在野外的雞尾鸚鵡通常成對或一小群聚集活動覓食,不常發現數百隻聚集的情形,在水源區經常可發現與虎皮鸚鵡一起大群結集,主要食物為種子及谷類,在一些地方是農業害鳥,澳洲北部的族群會四處遷移棲息,南部的族群則有季節性的遷徙行為。 一般是成群棲居在枯樹枝上。在河 雞尾鸚鵡(圖5)
流,溪流的附近活動,作為群體其活動范圍依傍著水源地。在溪水中飲水同時洗澡,因為大多數雞尾鸚鵡都很愛洗澡。 野生雞尾鸚鵡喜歡在地上找食吃,通常吃種子,草,樹葉和樹皮(來源於各類樹木,灌木和其他植被)。此外, 野生的雞尾鸚鵡還吃蠐螬和其他不同的昆蟲。[2]
編輯本段生長繁殖
雞尾鸚鵡(圖6)
澳洲北部的雞尾鸚鵡繁殖期約在4-7月,南部的在8-12月,每巢1-7枚,平均窩卵數約4枚。親鳥餵食雛鳥的時間主要在早上與傍晚,3-4周後羽毛長成;剛 雞尾鸚鵡(圖7)
飼養的成鳥很快可適應環境,對其他種類沒有攻擊性,叫聲清脆清亮,適應環境後相當健壯,食物以混合穀物種子為主,也吃水果與蔬菜。 雞尾鸚鵡的繁殖相當普遍,難度低,它們通常在9至12月大時即有生殖能力,但最好在15-18月大時再讓它們繁殖,因為即使在15-18月大期間有些雞尾鸚鵡還是在發育期,在生殖系統 雞尾鸚鵡(圖8)
未完全成熟下繁殖易造成難產、產不正常的蛋、不會盡力地照顧雛鳥等問題,由於親鳥本身未完全性成熟,導致照顧幼鳥時所付出的精力、體力會影響尚未發育完全親鳥的健康,巢箱可使用30 x 30 x 30 cm規格,一窩約產4-6顆蛋,每隔一天生一顆,在7-10天時(約已產3、4顆蛋時)即可檢查是否有受精,孵化期約19-21天,幼鳥孵化後須提供較多的軟性食物供親鳥餵食,幼鳥約一個月大時羽毛長成。[2]
編輯本段花色品種
雞尾鸚鵡(圖9)
1.灰色雞尾鸚鵡全身體羽為青灰色,頭具淡黃色冠羽,嘴黑灰色,頭頂、前額、下頜至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上體、胸、腹為青灰色,兩翼外側覆羽為白色(也有的背部及翅膀上具白色塊斑),尾羽為黑灰色,中央尾羽特長。跗跖、腳為黑灰色。 2.花色雞尾鸚鵡體羽為青灰色,全身具黃色斑塊。其它似灰色雞尾鸚鵡。 3.白色雞尾鸚鵡全身體羽為白色,頭具淡黃色羽冠,嘴為象牙白色。頭部、臉頰、下頜至上喉部均為淡黃色,臉頰具橘黃色圓形塊斑。跗跖、腳為肉粉色。[4]
編輯本段飼養繁殖
籠舍規格
雞尾鸚鵡體格健壯,抗病力強,耐粗飼料,較容易飼養和繁殖,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很 雞尾鸚鵡(圖11)
少發生死亡現象。但要注意不要斷食、斷水,飼料不要太單一。作為觀賞鳥或馴鳥也可用鸚鵡架飼養。由於它善於攀緣,喜歡啃咬木質,雞尾鸚鵡的飼養應使用金屬籠,每對雞尾鸚鵡的繁殖籠大小為長60厘米、寬45厘米、高40厘米,棲杠宜選用硬木或硬樹枝,直徑2厘米左右。食水用具應結實、穩妥,,防止被咬壞或蹬翻。巢箱可用五合板製成封閉式的巢箱,大小為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6厘米,中間最好加一塊5厘米高的隔板,巢箱正面開一個6-7厘米的出入孔,內墊鋸末。沙盤最好用鐵皮托盤。水罐每天或隔大清洗1次,更換清潔飲水。青菜每天或隔天喂1次。沙盤每周清理1~2次,食罐、水罐及用具應每月消毒1次。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較大,要注意調節室溫,預防疾病的發生。冬季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應加強通風 。。。。。。。。。。。。。
㈤ 最可愛的鸚鵡品種
圖片評論是不能插入的哦- -, 給你推薦幾個鸚鵡吧,第一個就是虎皮鸚鵡 還是蠻可愛的 體型比較小 繁殖能力不錯 易飼養, 然後就是牡丹鸚鵡 色彩艷麗.這種鸚鵡屬於雜食性鳥類 如餅干、麵包、饅頭、米飯、青菜、多種水果等 它們都喜歡吃 雜糧呢就 蛋米:1公斤小米加4個雞蛋黃攪拌而成,用量一般占總喂量的40%。 稻米:以帶有稻殼的稻米為佳,稻米的種皮牡丹鸚鵡很喜歡吃,可補充澱粉、蛋白質、微量元素和多種維生素,並可增加喙的咀嚼能力。用量一般占總喂量的30%。 穀子:一般占總喂量的10%一15%。 剩餘部分可喂麻子、稗草子、瓜子等。根據實踐經驗,以每天喂10—20粒生瓜子為佳。 其中鳥喙為紅色 頭頂棕色夾點紅色 全身綠色的牡丹鸚鵡很可愛。 最後就是玄鳳鸚鵡了 玄鳳鸚鵡又稱雞尾鸚鵡 手養的幼鳥十分活潑,喜愛親近主人 通常吃種子,草,樹葉和樹皮(來源於各類樹木,灌木和其他植被 鸚鵡體格健壯,抗病力強,耐粗飼料,較容易飼養和繁殖,在一般飼養條件下很 兩只雞尾鸚鵡
少發生死亡現象。但要注意不要斷食、斷水,飼料不要太單一。作為觀賞鳥或馴鳥也可用鸚鵡架飼養。由於它善於攀緣,喜歡啃咬木質,雞尾鸚鵡的飼養應使用金屬籠,每對雞尾鸚鵡的繁殖籠大小為長60厘米、寬45厘米、高40厘米,棲杠宜選用硬木或硬樹枝,直徑2厘米左右。食水用具應結實、穩妥,,防止被咬壞或蹬翻。巢箱可用五合板製成封閉式的巢箱,大小為長30厘米、寬20厘米、高16厘米,中間最好加一塊5厘米高的隔板,巢箱正面開一個6-7厘米的出入孔,內墊鋸末。沙盤最好用鐵皮托盤。水罐每天或隔大清洗1次,更換清 潔飲水。青菜每天或隔天喂1次。沙盤每周清理1~2次,食罐、水罐及用具應每月消毒1次。春秋兩季氣溫變化較大,要注意調節室溫,預防疾病的發生。冬季注意保暖,室內溫度不低於16℃。夏季溫度較高,一般在30℃以上時應加強通風。飼料主要有穀子、黍子、稗子、稻穀、麻籽、葵花籽、雞蛋小米、油菜或其它青菜等。1·粒料搭配比例穀子40%,黍子20%,稻於10%,麻籽20%,葵花子10%,把幾種飼料混合均勻即可。2·雞蛋小米在配雞蛋小米時,應在每1千克小米中加2克食鹽和4~6克多種維生素、鈣粉和微量元素。幼鳥的性成熟期為8個月左右,此時即可參加繁殖。雞尾鸚鵡一年四季均繁殖,但夏季天氣最熱的7~8月份,也是鸚鵡換羽的季節,應把窩巢拿掉停止繁殖。如果不把窩巢拿掉,鸚鵡會繼續繁殖,由於天氣悶熱,孵化的蛋雖說發育得很好,但出雛率很低,會有相當部分的雛鳥憋死在蛋殼內,並使鸚鵡的換羽期推遲。這樣反而不如讓鸚鵡停止繁殖,待恢復體力換羽後,再掛窩巢進行繁殖,保持較高的出雛率,以提高經濟效益。雞尾鸚鵡全年可繁殖3~4窩,初產的鳥每窩可產3~4枚蛋,以後一般多為4~6枚,蛋呈白色,隔天產1枚蛋,在產第三枚蛋後,雌鳥開始孵化。等雛鳥能吃食後可分籠飼養,這時雌鳥又開始下蛋繁殖了。在種鳥繁殖、孵化期間應注意環境的安定,盡量減少外界的干擾,不要移動鳥籠,盡量不去翻動鳥巢,以免驚動親鳥後棄巢,影響孵化和育雛。小鳥出殼後要注意室溫和食、水的充足,在繁殖期應補充無機鹽飼料和微量元素。冬季繁殖鳥的室溫應保持在20℃以上,相對濕度45%~50%,要保持室內空氣流通。雞尾鸚鵡平均壽命18年左右,最長可活20多年。雞尾鸚鵡繁殖高峰期可達5~6年左右,以後繁殖率 逐漸下降,為了對種鳥群進行提純復壯,應不斷更新種鳥 圖片呢就網路一下名字就行了我給你推薦的 :虎皮鸚鵡 牡丹鸚鵡玄鳳鸚鵡 最好養玄鳳鸚鵡吧 它臉上有腮紅 體型和外貌看起來又可愛又帥氣。 用錯賬號了 如果樓主覺得我說的有理請採納馮志翔我愛你這個號的答案. 謝謝
㈥ 求很可愛的虎皮鸚鵡圖片
咋樣我家的
㈦ 鷹頭鸚鵡的介紹
鷹頭鸚鵡(學名:Deroptyus accipitrinus)有2種亞種,是典型的攀禽,鳥喙強勁有力,喙鉤曲,上頜具有可活動關節,喙基部具有臘膜。肌肉質舌厚。腳短,強大,對趾型,兩趾向前兩趾向後,適合抓握和攀援生活。羽毛。晚成雛。是非常獨特與美麗的南美洲鸚鵡,也是唯一會把整個頸部以上的冠羽如傘蜥蜴般擴展開的鸚鵡,看起來很像印地安人的頭飾,頭部與胸腹部羽色鮮艷美麗,神情起來份外像老鷹,極為特別。1是棲息在低地雨林的鸚鵡,喜愛生活在大河邊的山丘雨林地區,在草原中鮮少看見它們的蹤跡,群居性並不是很強,成對或3、4隻一起活動,天然食物有種子、水果、嫩芽、漿果、棕 櫚果實等。分布於南美洲的巴西亞馬遜河流域、法屬蓋亞那、蘇利南。
㈧ 請問這是什麼品種的鳥。相似鸚鵡,嘴巴是彎的。翅膀除外的毛是鮮艷的藍色。翅膀是波紋灰色的。挺可愛的謝
如題,這是普通的虎皮鸚鵡,發一張虎皮鸚鵡圖片對照一下:
虎皮鸚鵡嘴勾曲,強而有力,喜歡咬啃木質,故不能用竹籠,要用金屬絲籠。單只玩賞,可按畫眉籠的大小和式樣做籠,但食水罐要結實,底應為鐵片的封閉底。成對繁殖時,宜用較大的箱籠。
虎皮鸚鵡喜歡吃帶殼的種子,平時可喂穀子、黍子、稗子,並經常喂些蔬菜,如大白菜、白菜(油菜)、胡蘿卜絲等,砂粒和紅黏土塊也應經常喂給。
一家之言僅供參考。
㈨ 世界上十種最可愛的小鸚鵡有哪些
最:美冠鸚鵡、短尾鸚鵡、相思鸚鵡、金剛鸚鵡、長尾鸚鵡,澳大利亞鸚鵡、巴哈馬鸚鵡、地鸚鵡、紅眉鸚鵡、紅尾鸚鵡,
次:紐西蘭梟鸚鵡,純藍金剛鸚鵡,紅色灰鸚鵡,
次次;
分布在我國中部和南部地區的紅領綠鸚鵡、緋胸鸚鵡、大緋胸鸚鵡、花頭鸚鵡、灰頭鸚鵡、長尾鸚鵡、短尾鸚鵡等都屬我國二級保護動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