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人知道張秀紅老師是怎麼教學生語文的嗎,為什麼這些學生不用做作業都能學的那麼好
據我所知張老師非常推崇經典海讀,她只用一個月的時間就講完教材了,剩餘的學時則帶領學生誦讀經典。在孩子海讀的時候她還結合了歌訣樂讀和吟誦這兩種方法,讓孩子更容易就記住經典內容。也會教他們用思維導圖法將經典「畫」出來,這些閱讀上的情節不僅能培養孩子獨立思考能力,還能激發孩子對學習的熱情。我覺得這樣的教學方式蠻好的,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文學內涵,也讓他們自身的成長多增了一份文化底蘊和思想力量。
2. 老師的畫像應該怎麼畫,給我弄個照片來。
1、 首先我們畫出老師的頭部。
3. 如何布置初中語文作業
作業布置是語文課堂教學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它不僅可以減負增效,還可以充分調動學生學習語文的主動性和積極性,培養學生的獨立精神和創新精神,正確認識學生的作業布置,樹立科學的練習觀,就能更好地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和綜合能力。
作業布置是語文教學的重要環節,智慧地布置語文作業是一個語文教師專業素養的體現。在教學中以生為本、大膽創新、因材施教的作業布置才能避免學生「吃不飽」「吃不了」的情況,注重作業的分層化、彈性化、實踐探究化,才能使學生願意做作業,樂於做作業。
在大部分學生的傳統認知中,語文作業無非就是抄寫、背誦,不用動腦且重復機械。物理課上,老師講原理的時候,學生能通過具體的操作理解知識並在其中得到樂趣。化學課上,老師會布置一些動手的小實驗,讓學生能體會到化學方程式的魅力。
在美國著名學習專家愛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中,學習內容平均留存率最高的是實踐,即「做中學」「實際演練」可以達到75%,這是主動學習的范疇。
在我們的語文學習中,也有很多的知識我們可以通過布置探究實踐性的作業,來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探究意識,讓學生在實踐中體會語文的魅力。
北京市東城區燈市口小學的假期作業是這樣布置的:讓同學們結合自己所在年級學習的內容,通過閱讀、參觀、探訪、調查,進一步了解北京城中軸線上的歷史與變遷、人文與故事、建築與科學等,做一名傳播北京文化的小使者。
用繪畫、攝影、小報、撰寫導游詞等豐富多樣的方式,呈現北京中軸線上「景山」「內九門」「天壇」「天安門」「故宮」「鍾鼓樓」等地標建築物的風采。通過這樣的一些實踐活動學生能發揮所長,把課內知識學以致用,不僅加深學生對知識的理解和運用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4. 如何使語文作業變得更有趣
讓學生愛上作業,能不能改變作業內容和形式,激發學生閱讀興趣,讓作業成為交流互動的平台?能否在我們設想的作業中,學生還可以直白地說出自己的想法,悄悄地傾訴生活中的苦惱?不僅是學生留言,連家長、親戚朋友也可以留言?怎樣讓作業有趣?泰戈爾說過:「不能把河水限制在一些規定好的河道里。」布置作業也是如此,要讓學生有發揮的空間,體驗成功,提高能力。
讓「語文作業有趣」的實踐對策:
1、作業設計可「合資經營」――合作型
新課程提倡「自主探索、合作交流」,這充分肯定了,有效的合作學習,能激發學生的潛能。課堂上的合作學習是有限的,教師還要積極營造適合學生進行合作學習的課外環境。因此,課外作業的主體雖然是學生個人,但同時也提倡學生與學生、學生與家庭等方面的共同合作來完成。如:在教學《傅雷家書》一文前,我在布置學生預習作業時,給家長也布置了一項任務:寫一點對課文的讀後感言,字數不限。沒想到一些家長竟然有感而發,寫了很多。在《傅雷家書》一文的上課過程中,我適時地把家長的感言讀給學生們聽,結果有些孩子流淚了。有因為感動流淚的,有因為自責流淚的,也有因為羞愧流淚的。整個活動過程沒有說教,更沒有豪言壯語,但我能感受到愛的種子已經在每個學生的心裡埋藏。
2、作業難度分層、分量
作業難度分層是要針對不同層次的學生,布置不同難度的作業,讓不同層次的學生都能完成作業,讓暫差生體驗學習成功的樂趣,讓優秀生「跳一跳」摘到自己所需的果子。例如,預習字詞的作業可全班完成,但預習課文寫批註,則分層次要求,優等生必須寫三處以上,暫差生只需寫一處。
學生都做同樣量的作業,缺乏作業布置的針對性。對於學習優秀的學生來講,他在完成基礎練習的基礎上,的確還有時間和能力做一些拓展和探究性題目。而對於稍差或者動作慢的學生來講,那些作業可是承重的負擔。所以在實踐中,我也嘗試在作業上做一些分層。如對好學生,在預習時寫兩句感悟,在學完課文後,再寫寫收獲感悟。
①基本練習:重在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操練,如生字、詞語、背誦等鞏固練習,主要適合於基礎較差的「學困生」。
②綜合練習:重在對知識的理解和簡單的運用,主要適合於中等生。
③創新練習:題型靈活多樣,偏重於理解、想像、運用,一般適合於優秀生。
如,學了《武陵春》後,我設計了以下幾項作業:
(必做)A層次: 背誦、默寫《武陵春》。
(選做)B層次:《武陵春》表達了作者的一種什麼感情?通過朗讀感受一下。
C層次:李清照雖是婉約詞派的代表詞人,但她的詞風前後期有很大的不同,這里我們把本文與她早期的作品《如夢令常記溪亭日暮》作一比較,看看有何不同,進一步了解這位偉大的女詞人
三項作業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能力不同選擇其中的一、兩項完成。A層次是鞏固練習,旨在積累語言;B層次是寫話練習,幫助學生進一步理解詩句;C層次作業期望學生遷移學法,提高閱讀能力。這三項作業難度依次提高,分別適應於各個層面學生的學習需要。
3、作業選擇自主性
我們布置作業時還可將學生的作業分為必做題和選做題。必做題作業面向全體學生,重在鞏固基本知識,達到新課標規定的基本要求;選做題作業面向優等生和部分中等生,重在培養他們的運用、實踐能力和創新能力。
在復習時,我要求學生自己出復習題,小組交換選擇自己喜歡的做;寫作文時,多一些選擇讓學生課自由發揮,揚長避短;綜合性學習,自己找力所能及或感興趣的內容進行積累;拓展寫作訓練,一定不是僅有一題,可以讓學生自由選擇。
4、作業可以自己設計「自產自銷」――自創型
一直以來,作業總是「教師布置,學生執行」。現在,學生也可以 「自產自銷」了,他們可以自主地,富有創造性地編擬作業題。
一組課文學完了,我常「拜託」學生為我出三到五個題目(題型不限),再附上標准答案,我只要從中挑選一下,編成練習卷就可以了。這一類的作業主要是面對優等生。以往的優等生的提高,我們大多靠加大題量來完成,優等生只能被動地接受,而現在他們能學著老師的樣子出試卷了,肯定會一遍一遍地認真研究這一組課文,主動提高作業難度。其實,他們編擬作業題的過程,就是對已有知識再積累、再提升的過程。
5、作業形式力求多樣:「作業超市」――選擇型
如果學生長時間地進行單一形式的練習,就會單調乏味,對學習失去興趣。即使是為促進知識及技能達到運用自如的程度而進行的專項訓練,也不能過度。因此,教師要變換作業的情境與內容,改變表達作用,運用口頭敘述、書面作業等多種方式,調動學生完成作業的積極性。設計豐富多彩的作業,如:預習、積累、感悟、表達、批註等。
根據學生特長、興趣、愛好、家庭條件的不同設計能讓學生一展所長的作業,並以「超市」的形式展現,學生可在所羅列的作業中選擇一種或幾種自己所喜歡的,而且認為有能力完成的作業。
例如,在學習了的《那樹》之後,「作業超市」里供學生選擇的作業有:
腳踏實地區:(必做)朗讀秀:把課文誦讀給家長或朋友聽一聽,請他給你打個分。書法秀:文中有不少好詞佳句,把你喜歡的抄下來,比比誰寫得好。
作文秀: 能仿照課文,寫寫第三人稱抒情類文章,向同學們介紹介紹嗎?
「天馬行空區」屬於特色專區,它促使學生在全面發展的基礎上,個性特徵也能得到充分發展。
6、課後設計開放式復習作業,開發學生語文學習的潛能。
一篇課文教學的結束,並不是探求知識的終止,更應是一個新的開始。因為知識是無窮的,僅僅在課堂上傳授知識給學生是有限的,教師要通過巧妙的點撥引導學生利用課堂上所學到的學習方法在課後作延伸探究,涉獵③更廣闊的相關領域,開發學生的潛能。贊可夫指出:「讓學生們自己提出目標,擬定行動計劃,可以產生一種強有力的動機,使他們去克服完成既定任務的道路上所遇到的困難。」因此,本人還嘗試把課後作業設計的自主權交給學生。學生在給自己布置了自己感興趣的作業之後,他們完成作業的興趣和積極性也大大提高,真正成了學習的主人。只有讓學生在活動中學習,在實踐中體驗,才能使他們真正成為學習的主動者,也才能把他們的潛能充分發掘出來。
多元化作業設計以其實踐性和多樣性等多方面的優勢,對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產生了積極的影響,也許這些做法不能「立竿見影」,但對學生的學習和自身發展來說,必將終身受益。
5. 七年級語文課堂作業本圖片小作文
作出走大路的決定。因為「我」伴同兒子的年月還長,而伴同母親的時日已不多了。 5.這是作者精心的安排,既表現了春天的氣息很濃,充滿著生機,照應了前面兒子說走小路「有意思」的原因,也點明了母親擔心「走不過去」的原因。 6.這是傳神之筆,對照中,既體現了尊老愛幼之情,更蘊含了繼往開來之意。他們背上背的,意味著對上一代人和下一代人所擔負的使命,因而也意味著整個世界。 7.(1)梅格安捐出了自己最喜歡的布娃娃;(2)布蘭德捐出了他最喜歡的聖鬥士;(3)布雷特捐出了他的寶貝火柴盒汽車;(4)「我」將舊夾克衫換成了新夾克衫捐給災民。8.(1)他們被梅格安無私的舉動和愛心深深地觸動並深受啟發 (2)「我」被孩子們「誠摯的仁愛」所感動,「我」 希望那個年輕女人也如「我」一樣生活得幸福美好 9.示例:(1)聯想到人與人之間美好的情愫。 (2)只要人人都奉獻一點愛,世界將變得更精彩。 10.示例: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從我們做起吧